正文 第46章(1 / 2)

魏裔介顧不得解釋什麼,又言道:“皇上、太皇太後現在需馬上通知各個宮門從即刻起到明日早朝不許有官員臣子隨便出入宮中,並派重兵把手宮門。”孝莊認識到了此事的重要性,急忙派索額圖照魏裔介所言去辦。然後魏裔介鎮定自若地言道:“下官近來右眼跳個不停,一連三日了,就預知將有不祥降臨。經下官仔細琢磨揣度,認定朝中鼇拜一事將為首事。為此下官便回憶著鼇拜近日的行為展開思慮。臣想鼇拜近兩年來,依仗首輔之位為所欲為,連皇上都不放在眼裏,事事行過了頭,這他是心知肚明的,為此他要為他的行為負責。所以他要處處提防著皇上及皇上身邊的賢良及與他有分歧的臣子,他就會一邊戒備,一邊進攻。為此,近日下臣就派臣的得力內侍丁小寶化裝平民遊走與鼇拜及與鼇拜多有來往的親信者的行往路上,察其不軌,如有情況馬上報告於下臣。這不經丁小寶探視,今日後晌班布爾善行色匆匆往來與鼇拜府上,下臣得知此事,料定不妙,就先於鼇拜速來宮內見駕……”魏裔介向皇上及孝莊太皇太後詳細講解著這通來龍去脈,康熙與孝莊會意地點點頭。

黑惡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次日早朝。

一切準備妥當,康熙帝遵孝莊暗示,並參照魏裔介所謀,瞄準時機,果斷地采取了行動。

這日,一群孩童將大搖大擺剛剛跨入大殿門坎的鼇拜按倒在地上,等到鼇拜緩過神來,縱有過人的臂力,都已無濟於事了。

權重勢雄的鼇拜就這樣束手被擒了。康熙帝將其打入天牢。

康熙帝除鼇拜後,旋即獨立親政。

清宮裏又迎來了嶄新的一天。

年輕的康熙帝把殿堂裝飾一新,神態自若地端坐龍椅之上,與眾愛卿暢所欲言地論談國是。

“魏愛卿,如今擺在我朝眼前急需辦理的國事,都有哪些?”

“三藩、河務及漕運,三件大事當為當務之急。”魏裔介答道。

“河務、漕運、三藩……”康熙帝重複著,思索片刻後,對魏裔介道:“魏愛卿所言甚是,三件事關係到大清的前途命運,依愛卿之見這三件事,哪一件事更重要?”

“三事並重。不過,河務、漕運隻要朝廷派人運籌得力,民眾肯出力氣即可。這三藩關係到朝廷與藩王之間的事情,不是說辦就能辦到的。”魏裔介對道。

“是啊,這河務、漕運,朕隻需派得力大臣,費些財物即可。這三藩可讓朕感到棘手呀。先前也有一些大臣對朕議過此事。有的與魏愛卿一樣旗幟鮮明地主張撤藩。有的則畏懼三藩的力量,怕捅馬蜂窩。還有的認為三藩對建國有功,不宜裁撤。”康熙邊說便皺起眉頭。

“皇上,您懂得曆史,三藩絕不能與宋初的開國功臣相比,而是屬於唐末的藩鎮之流,勢在必除。眼下三藩的形勢是:撤亦反,不撤亦反。不如先發製之。”魏裔介言道。

所謂“三藩”,就是清初朝廷分封的三個異姓王:吳三桂、尚可喜(後由其子尚之信襲)、耿繼茂(後由其孫子耿精忠襲),他們都是降清的明朝將領。順治年間,清朝利用原明朝的降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和南明王朝之後,遂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守雲、貴;耿忠明及子耿繼茂死後,由孫子耿精忠襲爵為靖南王,鎮守福建;封尚可喜為平南王,鎮守廣東;當時並稱為“三藩”。清廷當時因為要依靠“三藩”平定和守衛南方的邊疆地區,因此對他們一向依順,百般遷就。這可就慣出了毛病,“三藩”一方麵震懾周邊,穩定了南方的局勢,可同時也造成了對朝廷的威脅,成為反叛的隱患。

朝廷當時封賞“三藩”的做法表麵上是獎勵功臣,實質在於防範。吳三桂等人明白,之所以把他們封在遙遠的南疆是因為滿清王朝對手握重兵的藩王決不會真正信任。如果讓吳三桂仍回錦州,一旦吳三桂造反,很快就會打進京都。而讓其遠在雲南就好辦一些。後來的三藩之亂,也證明了這種考慮是很有遠見的。

康熙帝認識到魏裔介所言三事的重要性,他便著令侍從把河務、漕運、三藩三件當務大事寫在宣紙上,貼在旁側的宮中大柱子上。隻要康熙一扭頭,就能看得一清二楚,三件大事隨時提醒著自己去落到實處。

各位臣子看到康熙帝的治國決心後,內心十分欣慰。首先,戶部向康熙帝奏稟,說“三藩”的開銷,國庫已經負擔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