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此,魏裔介忙補了一句道:“皇上,眼下本朝由於種種原因不願撤藩,但是三藩的軍隊多,糧餉開支巨大,出現了‘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的局麵。三藩以邊疆未靖為借口,向本朝要挾,軍費、額餉必不可減。臣下首先建議把三藩的滿洲兵統統調回北京,並裁去兩萬綠營兵。”
這時,刑部尚書明珠提出了異議:“魏大人對三藩實施裁軍,計策可嘉,可是這一舉動在藩王看來就等於朝廷對他們釜底抽薪,藩王當然不會同意,會為此挑起戰爭的。”
明珠所言,康熙帝聽後覺得不無道理,他對藩王之事再次為難起來。康熙決定要暫且把撤藩之事先放一放,等待時機成熟之後再行決議。
“好,就這樣吧!朕就先來辦理這三件大事!三藩嗎?不可操之過急,應慎重行事。這河務,漕運,關係到整個國家,幾千萬百姓的切身利益。魏愛卿時下你就專職負責這河務與漕運,疏通好河道讓其水流順暢,滋益農田,不再讓百姓受淹、受災。管理好漕運,讓天下糧資能夠輸運通達。此兩事利國益民啊!”
“臣遵旨。”魏裔介領旨道。
接下來,魏裔介據圖查閱地形,派遺使者親臨勘察,反複論證。魏裔介首先對手下的諸臣道:“黃河乃我炎黃民族發祥之河,賴以生存之河,但曆年來水患甚多,殃及兩岸百姓。應及時治理。”
魏裔介經實地查勘,並結合曆史水文資料,對治理黃河采取的首要辦法是先疏浚下遊河道。有疏浚還要有堵截。但疏浚與堵截要相互並用兼施。在下遊用疏浚的辦法,使洪水流歸舊河道,能夠順利入海;在上遊則用堵截的辦法,使洪水流歸舊河道,不至於潰決向下遊漫延。黃河的流勢是從西北向下流,經過清口,流出雲梯關入海;淮河從西南而來,也流經清口,出雲梯關入海。若使兩條河流並行,利用淮河的清水衝刷黃河的濁水,這樣洪水會在河床底部下泄,入海口自然會被衝刷得加深,這樣黃河南北兩岸自然不會潰決,也利於漕運行船。
經過一番治理,河務、漕運之事皆現成效。
魏裔介極其負責的管理河務、漕運,使困擾清政府多年的利民工程得以治理,得到了康熙帝的大加讚賞。
一日,康熙帝麵對群臣對魏裔介讚道:“在魏裔介的主治下,僅用了幾年的時間就使黃河、淮河、大運河、長江等國內主要大江、大河得以有效治理,大多江河經過的流域,農田能得以灌溉,流域農民少災少憂,漕運通暢。朕心裏歡喜啊!今日朕要大擺禦宴,宴請群臣!”
幾杯過後,君、臣暢所欲言。康熙帝對魏裔介道:“魏愛卿,朕問你一事,近日有吏部官員向朕提議,國朝各道府、州、縣應盡用滿州官員。你以為如何?”
魏裔介心想:這是激化民族矛盾之舉,定是別有用心者之策,應斷然阻止。可他並沒有直言,婉轉道:“皇上,這事情怎麼不可以?但是各道、府、州、縣的公文、檔案都是漢文,又不便全部翻譯成滿文。如想盡用滿官,就必須選用既精通漢文又精通滿文的人。”
“愛卿言之有理,本朝哪裏有那麼多精通滿、漢文字的滿人官員呢?唉……此事還是免議吧。”康熙帝擺擺手說。
康熙帝又言:“這三年一遇的會試期即到。魏愛卿,朕就命你為本科會試主考官,為國選賢,你要確實負起責,命好題。”
“臣遵旨,臣決不負皇上重望,以謝皇恩。”魏裔介領旨。
對於這次會試,魏裔介不敢有絲毫馬虎。他會同其他考官如龔鼎孳、王清、梁清標、田逢吉等入駐貢院,緊閉院門,足不出戶,夜以繼日地參閱前科試卷、考題,詳加議定,認真命題,力爭使本會試題意一新。為此他在命題前與諸臣道:“諸位大人,為國選士,就是選幫助朝廷治理天下的人。治理天下必須得到能治理的人才。因此,對於這次考察的對象,在選題上應能測出其在治理國家上的遠見與主張,再考察他們的實際辦事能力。這選拔人才的原則重視的是品行篤實。也就是學業和品德兼備,要嚴格把關。”
經過一係列的考前準備,大考時日終於來臨。
考生陸續入場,主考官采取抓鬮的辦法決定了先前準備好了的試題,經過三場考試,共錄取滿漢新科進士二百餘人,複試文詞後,分上、中、下三等卷上奏,康熙帝又親定二十七人為庶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