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後記(1 / 1)

我和國靜都是柏鄉人,自幼生長在故鄉的這片熱土上。

如今,我已身處邢台一隅十四餘年,雖距故鄉也僅有百餘裏,卻回去得並不多,因而產生一種若即若離的感覺,故鄉近在咫尺,卻又仿佛遙不可及。

國靜卻與我不同,他生於斯長於斯,一步沒有離開過故土,身居縣城北關外,雖經受了失地的痛苦,可如今已走上個體經營的致富之路,我很為他感到驕傲,也許這就是知識的力量。的確,知識激勵和改變著國靜,他並沒有被商業的銅臭所濡染腐蝕。在我眼中,他不同於一般的個體商販,他顯得格外儒雅、高貴,因為他內心裏有著曆史文化的滋養,他在經商之餘還從事著可以實現自身人生價值的陽春白雪般的文學創作。

國靜乃真正的魏氏直係後裔。據家譜考證當為魏裔介第11代嫡孫。他承襲了魏公的遺風和血統,為人謙遜、耿直,不苟言談卻學富五車。他尤其喜歡經書、曆史,博覽群書,在農田市井耕作之餘,放下鋤頭,拿起筆頭,記錄了上百萬言的曆史筆記,默默書寫下了許多未曾示人的文字。

當國靜第一次把這部書的初稿拿給我時,我不禁為之驚呼。

魏裔介,這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使我記憶猶深。記得在兒時,我的祖輩、父輩就經常給我講過許多關於魏閣老的傳說故事,因為是故鄉人物,所以我就聽得十分入迷。當時還以為魏閣老隻是傳說中的人物,長大後才知道確有此人,魏閣老就是魏裔介,且位居大清高官,屬清初重臣良相,“三代帝王之師”。

對故鄉的傳統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我一直很感興趣。自從調入文聯後,就曾萌生要編寫一本《烏頭宰相魏裔介》的通俗讀本式的故事集或人物傳記。為此還搜集了一些史料,先後從舊書網上淘得1936年本上海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的兩冊《魏文毅公奏議》,後又到魏裔介直係後裔、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著名曆史學家魏連科先生處索得由其點校的魏裔介《兼濟堂文集》上下冊。

如今,國靜邀我與其合著此書,我很激動但頗感惶恐。既然合著,我就得為文責擔當。對於書中存在爭議和欠缺之處,一稿、二稿分別交由柏鄉縣作協主席、老作家劉景林先生和曆史學家魏連科先生閱正。同時,我開始著手整體詳閱、審讀。

修改、錘煉、升華這個《大清國相魏裔介》書稿的過程,就是我這段日子裏首要的工作。我主編的《清風》雜誌也被迫擱置了,我把辦公室的屋門反鎖起來,寧使有人敲門也不予理睬。午飯有時也忘記了去吃,沉浸於書稿之中而絲毫覺不出饑餓。

這段日子,我簡直就像是在大清朝裏度過了一遭,眼前時常晃動著魏裔介的身影,一閉眼,夢裏全是清宮朝堂上發生的一幕幕場景。

魏裔介的形象在我的腦海裏幾乎複活了。

可我真正地期待魏裔介在我們的書中複活。這就需要我們賦予書中每個文字以骨肉,以精神,以生命。我與國靜多次查閱史料,請教曆史專家,力求尊重曆史,還原魏裔介真正的曆史原貌。

語言艱澀、語句不通、句讀不準、描寫不夠生動、精彩之處,我與國靜反複商討,反複修改。另外增添和構築了諸多細節描寫,以期進一步突出刻畫人物性格和靈魂。采用斷章式結構,而又獨立成篇。等等,都在一次次改寫之中。

由於出版方邀約時間急促,此書在著述過程中,難免有紕漏之處,懇請廣大同道、讀者批評指正。

同時,真誠感謝關仁山主席和魏連科先生分別撰文推介並為本書作序。同時感謝周寶戰先生、趙福壽先生、劉景林先生、李少輝先生及關注本書創作和出版的各位領導、好友。本書成功付梓出版,離不開諸位的關心、支持和幫助。

高玉昆。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黃昏於清風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