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9]金嶽霖為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所作《審查報告》。參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卷,中華書局,1961。

[410]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第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11]其中《三鬆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版)被引用230次,《中國哲學史》(中華書局1961年版)被引用86次,《中國哲學史》(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被引用57次。參見胡玥《對我國哲學研究最有影響的曆史文獻與國內學術著作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轉引自許全興《馮友蘭哲學與中國現代哲學》(未刊稿)。若將此次數合計,其被引用次數可能要超過居被引用次數之首的楊伯峻著《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被引用279次)。

[412]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2卷,第245、249頁,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13]同上書,第617頁。

[414]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第2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415]參見拙文《中國哲學的係統及其特點》,《探尋真善美——湯一介先生80華誕暨從教55周年紀念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16]參見張立文主編《中國學術通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總序”第2頁;又參見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史新編》,第6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17]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2卷,第613頁。

[418]同上書,第618、619頁。

[419]此篇書評發表在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周刊》1935年4月27日第新126號和5月4日第新127號的“讀書指導”欄目中,未收入《張岱年全集》,最近由杜運輝博士輯出此佚文。

[420]《張岱年全集》,第8卷,第463頁,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

[421]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2卷,第249—251、253—254頁。

[422]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5卷,第270—274頁。

[423]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4卷,第4頁。

[424]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5卷,第274—275頁。

[425]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2卷,第262—263、268、269頁。

[426]《餘英時教授談宗教、哲學、國學與東西方知識係統》,《中國哲學與文化》第七輯,第231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427]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2卷,第609、611頁。

[428]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3卷,第7、9頁。

[429]同上書,第94、103頁。

[430]同上書,第7—8頁。

[431]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3卷,第435頁。

[432]皮錫瑞:《經學曆史》,第220頁,中華書局,1959。

[433]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第7頁,商務印書館,1997。

[434]錢穆:《中國學術通史》,第9—10頁,台灣學生書局,1975。

[435]錢穆:《朱子學提綱》,第163頁,三聯書店,2002。

[436]同上書,第181頁。

[437]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2冊《文集》之七,第76—77頁,中華書局,1989。

[438]同上書,第99—100頁。

[439]《王國維文集》,第3卷,第69、71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79。

[440]馮友蘭:《三鬆堂全集》,第3卷,第435—436頁。

[441]金嶽霖:《唯物論哲學與科學》,載《晨報副刊》,第57期,1926年6月;另見《金嶽霖文集》,第1卷,第214頁,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5。

[442]金嶽霖:《論道》,第3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443]賀麟:《五十年來的中國哲學》,第43—44頁,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

[444]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第207頁,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

[445]馮友蘭:《三鬆堂自序》,見《三鬆堂全集》,第1卷,第246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446]馮友蘭:《中國現代哲學史》,第207頁,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