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佑比,1866年生於一個愛國煙商家庭。童年在故鄉的希臘語學校上學,後隨父親去埃及,在一所法國專科學校求學。1890年,恰佐比畢業於日內瓦一所高等學校的法律係。後在伊斯坦布爾會見了詩人弗拉舍裏,並受其影響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1898年,他在文章中提出阿爾巴尼亞語應采用拉丁字母,反對用土耳其和希臘字母。
1912年,阿爾巴尼亞獨立,恰佐比希望能早日回國,但是,動亂的局勢和家庭的不幸使他的願望未能實現。但他仍然時刻關心祖國的命運和國內外形勢的發展。他譴責帝國主義戰爭,反對巴黎和會;抨擊都拉斯國民政府背叛祖國的行徑;反對索古皇帝的統治,主張舉行武裝起義。
《父親——托莫裏山》由《祖國》、《愛情》和《真假童話》三部分組成,是恰佑比的代表作,在《忠誠——忠誠》和《阿爾巴尼亞人》等詩裏,描寫了阿爾巴尼亞人民苦難的遭遇,激發人民群眾對土耳其侵略者的仇恨。《蘇丹》和《上帝的事業》兩首諷刺詩,揭露了土耳其統治者的陰險殘暴。《祖國》等抒情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哭訴》、《愛情》和《希望》等愛情詩,表達了詩人追求歡樂的生活、忠貞的愛情的純潔感情。
恰佑比是阿爾巴尼亞戲劇事業的開拓者。主要作品有喜劇《十四歲的新郎》(1902)和《死後》,前者批判了買辦婚姻製度,後者譴責了民族叛徒。此外,還有讚美民族英雄斯坎德培不朽業績的詩劇《祖國的英雄》(193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