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克爾萊紮(1 / 1)

克爾萊紮,1893年出身於薩格勒布一個資產階級家庭。曾就讀於匈牙利佩奇中等軍事學校和布達佩斯魯道維柴烏姆陸軍大學。

他在中學時即開始參加革命活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克爾萊紮在東線當兵時,與同一兵營的鐵托相識。《火焰》、《文學共和國》、《今日》、《烙印》等雜誌是他戰後主辦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住在薩格勒布,曾被烏什塔沙反動政權逮捕入獄。1945年南斯拉夫解放後,他任《共和國》、《論壇》雜誌編輯,南斯拉夫百科全書主編,辭典編輯所所長,南斯拉夫科學藝術院院士、副院長等職。

克爾萊紮於1914年開始創作。早期創作受到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影響,後來走向現實主義。劇本《加利齊亞》(1922)、《苦難》(1922)和《狼穀》(1923)描繪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和奧匈帝國對克羅地亞人民的壓迫。

1926~1932年間克爾萊紮發表的劇作《格列姆巴伊老爺們》、《垂死掙紮》、《麗達》和其他散文作品,描述了格列姆巴伊家族的發家史,反映了克羅地亞資產階級興衰的過程。其中《格列姆巴伊老爺們》是兩次大戰之間南斯拉夫戲劇創作的高峰。

南斯拉夫優秀的長篇之一《菲利昔·拉丁諾維奇的歸來》(1932)揭示了克羅地亞資產階級的腐化墮落。《布利特沃的宴會》(1938~1939)諷刺和揭露了封建君主製度的腐朽黑暗。敘事詩《彼得裏茨·克利姆普赫之歌》(1936),用卡伊卡夫方言寫成,采用民歌體裁,反映16~17世紀克羅地亞農民遭受貴族地主和教會壓迫的情況。詩中運用豐富的古語和古代傳說,鄉土氣息十分濃鬱。

1945年南斯拉夫解放後,克爾萊紮發表了幻想劇《阿雷特伊》(1959)並獲得了南斯拉夫戲劇一等獎。此外,他還著有長篇小說《旗幟》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