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佐尼,1785年3月7日生於米蘭的一個貴族家庭,外祖父貝卡甲亞是著名的啟蒙主義思想家。自幼受到啟蒙思想的熏陶。1805年前往巴黎居住,受到進步的哲學思潮和浪漫主義文學的影響。1808年和篤信宗教的恩莉凱塔結婚。
曼佐尼生活和創作的年代,正是意大利遭受奧地利奴役、封建君主實行割據的黑暗時期,爭取民族獨立、統一和自由的民族複興運動出現新的高漲。曼佐尼的創作體現了意大利浪漫主義的特征,同時,又把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同基督教宣揚的平等、博愛的教義融合在一起,企圖以此解決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他是19世紀意大利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代表。
曼佐尼的早期作品主要是詩歌。16歲時發表的抒情詩《自由的勝利》,采用象征的手法,歌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讚揚自由戰勝專製。詩歌《米尼宣言》(1815)號召一切愛國者聯合起來,為意大利的複興而鬥爭。《一八二一年三月》(1821)歌頌在燒炭黨起義中犧牲的戰士。5首《聖歌》(1812~1822)宣揚基督教能夠賜予人類崇高的理想、正義和平等。《五月五日》(1821)為哀悼拿破侖的逝世而作,流露出神秘的天命觀。
曼佐尼的曆史悲劇《卡馬尼奧拉伯爵》(1816~1820)以15世紀威尼斯和米蘭戰爭期間發生的真實事件為素材,描寫農民出身的卡馬尼奧拉英勇善戰,成為將領,最後卻成為封建君主政治陰謀的犧牲品。作者指出意大利民族蒙受災難的禍根是封建君主的內訌。《阿德爾齊》(1822)取材於8世紀法蘭克王查理大帝對倫巴第的入侵,譴責異族統治,指出被奴役的人民不能期待侵略者恩賜自由。
曼佐尼的曆史小說《約婚夫婦》(1821~1823)是意大利最重要的浪漫主義作品,描寫17世紀西班牙統治下農村青年倫佐和魯齊婭的遭遇,揭示了19世紀上半葉奧地利奴役下意大利人民的悲慘處境。小說抨擊外來侵略者和封建貴族,提出意大利獨立和自由問題,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但小說中宣揚依靠基督教實現人的自我完善、神明將造福於人的思想,表明軟弱的意大利資產階級企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同封建貴族、教會達成妥協。《約婚夫婦》為意大利曆史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它的影響下,產生了許多表達民族複興運動理想的優秀曆史小說。
《論浪漫主義》(1823)、《論意大利語言》(1845)、《1789年法國革命和1859年意大利革命》(1868)等是曼佐尼針對文藝理論、語言、曆史的作品。他晚年被任命為參議員,擔任意大利王國語言統一委員會主席,致力於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