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萊奧帕爾迪(1 / 2)

萊奧帕爾迪,1798年6月29日出生在教皇轄地一個偏僻落後的城鎮雷卡納蒂。父母都是沒落貴族。他10歲開始利用父親豐富的藏書,刻苦自學,積累了廣博的知識,精通希臘、拉丁文和英、法、西班牙等現代語言,17歲就寫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學術著作。

1815~1816年,萊奧帕爾迪從學術研究轉到文學寫作方麵,翻譯了摩斯科斯的田園詩、荷馬的《奧德修紀》第1章、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第2章以及傳為荷馬作品的《蛙鼠之戰》,創作了《海神頌》。7年書齋生活使他經常患病。《死的臨近》寫於1816年,是他的第一首抒情詩。抒發了他當時的思想情緒,藝術上受但丁和彼特拉克的影響。1817年底,寫出第一首有獨創性的詩《初戀》,表達對已婚的表親傑爾特魯德·卡西的沒有表露的愛情,對她的離開深感悲哀。

1817年初,萊奧帕爾迪在和愛國文學家彼特羅·喬爾達尼通信中訴說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以及生活在家鄉的苦悶。喬爾達尼發現了他的天才,經常指導他,促進了他在藝術創作方麵的發展,1818年9月還曾來雷卡納蒂訪問他。

在這位愛國文學家的影響下,萊奧帕爾迪的思想發生了根本變化。在喬爾達尼離開雷卡納蒂後,他寫了兩首著名的政治抒情詩:《致意大利》(1818)和《但丁紀念碑》(1818)。前者歌頌祖國過去的光榮,對意大利人為外國作戰,不為祖國爭取自由的行徑給予有力地抨擊,並通過描寫斯巴達克健兒抗擊波斯侵略、在溫泉關為國捐軀的壯烈場麵,從而襯托意大利人的卑小、怯懦;後者描寫卑小、怯懦意大利在法國統治下所受的摧殘和意大利人隨拿破侖遠征俄國葬身冰天雪地中的慘狀,呼籲人們不再為侵略戰爭流血,並以愛國詩人但丁的崇高形象,激勵他們為拯救祖國而奮鬥。這兩首詩崇高的愛國情操溢於言表,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是當時最優秀的政治抒情詩,深深地激勵了民族複興運動時戰士的鬥誌。

萊奧帕爾迪在偏僻的家鄉感到孤獨,內心蘊藏著豐富的感情,渴望得到愛情,又因貌醜多病,無法實現。他急欲想離開家鄉,施展自己的才華,但遭到父親的阻攔。1819年7月,他逃走失敗,又加上患眼病9個月不能讀書,因而感到世間一切虛無空幻,人生沒有幸福可言。最後拋棄了宗教和靈魂不滅的信仰,形成了他的唯物主義的悲觀哲學思想。

1819~1821年間,他所寫的《無限》、《節日的夜晚》、《致月亮》、《孤獨的生活》等最初的田園詩,反映了這個時期的思想和情感。例如,《無限》(1819)在寥寥15行詩中,寫出詩人獨坐在小山上,思考宇宙的無窮和永恒,心凝神釋,與萬物冥合的意境;《節日的夜晚》(1820)寫詩人在寂靜的月夜,以小山和籬笆以及月光下的屋頂和菜園想到自己愛情上的不幸,偉大的羅馬帝國已成陳跡,內心充滿悲愴情緒的情景。

這個時期,萊奧帕爾迪還寫了一些哲理抒情詩,其中有的還貫穿著追求民族獨立和自由的精神。《致安傑羅·瑪伊》(1819),讚美瑪伊發現了西塞羅《論共和國》的抄本,要求把古羅馬和文藝複興時期的著作和成就作為光複祖國的精神武器;《為保麗娜妹的婚禮而作》(1821),呼籲意大利婦女克盡鼓舞丈夫、養育健壯的後代的責任,不辜負祖國的厚望;《致球賽勝利者》(1821),號召青年鍛煉體魄,拯救祖國。但是,《小布魯圖斯》(1821)和《薩福的最後之歌》(1822),則充滿頹喪憂傷的情調。前者敘述古羅馬政治家布魯圖斯兵敗自殺,哀歎美德與宗教是欺騙,後者寫古希臘女詩人薩福由於生來貌醜,因得不到愛情和幸福而絕望自殺,這些都反映了作者自身的真實情況,有自傳性質。

1822年11月,他終於得到父親許可,前往羅馬。但他把羅馬社會看作“文學和風俗的糞堆”,隻有在詩人塔索墓前,感動得落淚。由於教廷對他的政治和宗教觀點很懷疑,他在羅馬未能找到工作。次年4月返回家鄉。1825年7月,他應聘去米蘭主編《西塞羅文集》,先後寓居米蘭、博洛尼亞、佛羅倫薩和比薩。在佛羅倫薩參加過自由派集會,但不同意別對國家前途的樂觀看法。1828年11月,因健康情況惡化而返回雷卡納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