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蘭德婁,1867年6月28日出生於西西裏島阿格裏琴托城一個商業資產階級家庭。他曾在帕勒莫大學和羅馬大學學習,後在德國波恩大學研究文學和語言學。1892年,皮蘭德婁回到意大利,執教於羅馬高等師範學校。1936年12月10日逝世。大學時代曾寫過一些抒情詩。由於20世紀初發表的長、短篇小說,才使他成為意大利著名作家之一。
皮蘭德婁一生共寫了長篇小說7部,短篇小說近300篇(取名《一年的故事》,計15卷)。早期的短篇小說和第一部長篇小說《被拋棄的女人》(1901),受到維爾加為代表的真實主義的影響,描寫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西西裏的風土人情和貧窮落後,描寫了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揭發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宗教勢力的罪惡和腐朽的道德觀念。以後,皮蘭德婁的創作傾向發生了轉折。他認為,人類所處的環境,以及人類本身是在不斷變化,所以藝術無法真實地摹寫現實。長篇小說《已故的帕斯卡爾》(1904)、《老人與青年》(1913)、《一個電影攝影師的日記》(1915)是體現這種觀點的代表作。
《已故的帕斯卡爾》寫鄉村圖書館管理員馬蒂亞·帕斯卡爾兩次拋棄原來的身份,尋求另一個“自我”。第一次他因同妻子爭吵,賭氣離家出走,被人們誤認為失足溺死,他無奈之下改名梅司,開始戴上“假麵”生活。但由於失去真實的“自我”,他在生活中處處感到被現實拋棄的痛苦,於是他製造了梅司投河身亡的假象再度出逃,企圖恢複真實的“自我”,可他再也無法回到原來的生活中去。皮蘭德婁借助怪誕、離奇的情節揭示了社會上荒唐、混亂的現象,人隻能給“自我”戴上種種“假麵”,逃遁於虛幻的現實之中,而最終仍然找不到一席安身之地。
《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1921),自稱是某個劇本中的6個人物,被作者所拋棄,闖進一家劇團的排演場,要求導演把他們的戲排演出來。戲中戲與戲融為一體,虛構的劇中人的遭遇變成在舞台上表現的真實事件。皮蘭德婁借此揭示現實生活是由一係列幻影組成,變幻莫測,人的自我同樣是一係列的幻影,人就生活在這種紊亂之中。
《亨利四世》(1922)是皮蘭德婁另一部著名的怪誕劇。仍然是以“自然”與“現實”、“自我”與“假麵”的衝突為主題。一個青年紳士在化裝遊行中被情敵暗算受傷,神經錯亂,把自己當作神聖羅馬皇帝亨利四世。12年以後,他清醒過來,試圖恢複原先的生活,然而已不可能,注定要永遠裝作瘋人生活下去。悲劇的根源是現實給他鑄就了這具瘋人的“假麵”。皮蘭德婁的怪誕劇突破了傳統戲劇的規範,幻覺與現實、過去與現在的界限消失,人物被置於最荒唐離奇的環境裏,作者通過誇張的、令人難以置信的情節來表達充滿哲理的思想,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
皮蘭德婁的戲劇創作反映了20世紀初意大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國內社會矛盾異常尖銳的條件下,中小資產階級在社會上失去立足點的思想危機。1926~1934年,他帶領自己的劇團到歐美各國演出,引起巨大的反響。1934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