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普裏莫·列維(1 / 2)

普裏莫·列維,生於1919年,是一個猶太家庭的後代。

1942年,他在都靈大學取得了化學博士頭銜,此後,由於他的猶太人身份,他一直找不到工作,以至於最後不得不用假名在都靈附近山區的一座鎳礦找了一份差事。一年以後,他轉到了都靈一家製藥廠的化學實驗室工作,直至1943年納粹德國的鐵蹄踏上北部意大利的國土。

此後,年輕的列維將化學實驗室裏的儀器變賣換來了一把手槍,加入了一支猶太人的遊擊隊,開始了他的反德意法西斯活動。1944年由於不幸因被出賣而被捕,移交德國法西斯軍隊之後,被遣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那一次與列維同行的一共有650名猶太人,而他成為最終幸存下來的24人之中的一個。

眾所周知,奧斯維辛集中營是二戰中納粹德國的殺人魔窟,能夠幸存除了難友的幫助,列維認為他懂得化學知識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我在奧斯維辛待了10個月,能活下來也許因為我在他們的人造橡膠廠服役。當然,更多的還是運氣。”正如列維自己講的,能活著從奧斯維辛走出來運氣還是最重要的。就在蘇聯紅軍解放奧斯維辛前夕,他患了猩紅熱,被當作沒有救治希望的老弱病殘留在了奧斯維辛等死,誰知塞翁失馬,因此躲過了一次死亡之旅。

幸存者自述從奧斯維辛重返故鄉之後,列維恢複了他作為一名化學工業實業家的身份,繼續在化工領域裏發展自己的事業。他改進了一項給銅絲表麵拋光的化學工藝,這一技術上的重大改造為工廠帶來了可觀的商業效益,列維也因此成為了這家化工廠的老板。在此後的30年裏,列維的主業始終都是圍繞著他的化學工業事業,隻是在業餘時間裏他才從事他的戰後文學創作活動,如此直至1977年退休。

“我感到有一股無法抗拒的力量在促使我堅持下去,一定要活著走出奧斯維辛,因為我將向人們見證這一段曆史。”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在回到都靈後的一年時間裏,列維利用業餘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如果這也能稱為一個人的話》。

在這本書中,列維講述了許多親眼目睹的大屠殺的情形。出乎人們意料的是書中並沒有激烈的言辭敘述,也沒有過度亢奮的詞彙,相反他的敘述冷靜得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位在奧斯維辛親手掩埋過同伴屍體,並天天目睹死亡和麵對死亡危機的老人所寫的作品。他用極富於散文韻味的筆觸,歌頌了人類的尊嚴與理智抵抗野蠻與卑鄙的勝利。

這本書在美國出版的時候被直接翻譯成了《奧斯維辛的幸存》,但是列維本人對這樣的翻譯並不是十分滿意,他自認為這樣的譯法太過於直白和平庸了。列維的作品相對於一些非常文學化的作品來講,還是比較容易翻譯的,因為他在表達時既不用過分的影射,也不過分的口語化,用詞非常準確,這也是列維的一個明顯的風格。文學和科學對於列維來講是用來表達主題的兩種不同方式,他希望他在文學創作裏做到用詞的精確和敘述的嚴謹,這大概和他是個長期從事自然科學實驗的化學家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