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托利尼,1913年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工人家庭。他自幼家貧,9歲開始當學徒、工人,同時刻苦自學。30年代末成為記者,並和詩人加托共同創辦和主編文學刊物《校場》。40年代,他參加了反法西斯抵抗運動,陸續發表小說。
普拉托利尼的中篇小說《馬加誌記街》(1941)具有自傳性質,有濃鬱的抒情色彩。描寫了少年瓦雷利奧進入社會以後對周圍現實的觀察和感受,反映出法西斯統治時期少年一代的成長。長篇小說《街區》(1945)描繪佛羅倫薩工人住宅區4個少年不同的成長道路,譴責法西斯對青年的毒害,指出年輕一代在成長的道路上雖然會遇到一定的苦難與坎坷,但必定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街區》實際上是30年代佛羅倫薩以至意大利勞動人民生活的縮影。
1947年,普拉托利尼發表了意大利當代文字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長篇小說《苦難情侶》,作者在小說中成功地描繪了佛羅倫薩一條普通街道的貧苦居民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逐漸成為自覺反法西斯戰士的過程,作品塑造了一個體現意大利民族性格和勞動人民品德的共產黨員科拉多的形象,指明人民的力量必勝的前景。
普拉托利尼的代表作還有《意大利曆史》三部曲:《麥泰洛》(1955)、《豪華》(1960)、《理智的永恒》(1963)。三部曲描寫19世紀70年代意大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一漫長曆史時期的生活。《麥泰洛》表現泥瓦工人麥泰洛在生活和鬥爭中經過艱難的磨煉,從無政府主義者轉變為工人運動領導人的過程。《豪華》以20世紀初至法西斯上台的最初年代為背景,描寫資產者科爾西尼從信奉社會主義思想後來追隨法西斯最終成為法西斯的犧牲品,揭露了意大利自由資產階級的墮落。《理智的永恒》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至60年代這一曆史橫斷麵為背景,以佛羅倫薩青年工人布魯諾的生活為題材,描繪了戰後意大利麵臨的饑饉、失業、經濟蕭條和50年代中期出現的“經濟奇跡”,客觀地展現了意大利社會生活的特征以及經濟、社會、思想領域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