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阿道夫·吉勒魯普,1857年6月2日生於丹麥東部普頓斯特的羅霍爾特。吉勒魯普3歲喪父,過繼給表舅。繼父是新教牧師兼詩人與學者,具有淵博知識與創作才能,對吉勒普心智的成長起了決定作用。
吉勒魯普在中學時代就嚐試寫作,1874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霍斯萊烏中學,剛畢業就寫作了一部悲劇《大西庇阿》和一部正劇《阿米尼烏斯》。但他接著對神學產生濃鬱興趣,進了首都哥本哈根神學院。在研究神學的同時研讀了達爾文與斯賓塞的著作,逐漸對宗教信條產生了懷疑,因而興趣又轉移到席勒、海涅的作品。
1878年,吉勒魯普獲得神學學士學位,同年以“愛潑戈納斯”名義出版了第一部小說《一個理想主義者》。它同繼父寫的《無休止的爭吵》同一天問世,且同時引起轟動。從此吉勒魯普開始了寫作生涯。
1879年,吉勒魯普出版了第二部小說《年輕的丹麥》。它同《一個理想主義者》一樣,明顯受丹麥現實主義文學的開拓者勃蘭兌斯等的影響。他稱勃蘭兌斯是“我們聖靈的勇士”,他把1881年出版的詩集《山楂》獻給了這位尊師。同年,他發表了擁護達爾文主義的論文《遺傳與道德》,獲大學金質獎章,但受到丹麥教會指責,這使他大為氣憤。他在1882年出版第三部小說《日耳曼人的門徒》,對教會加以回擊。如果說,在前兩部小說中,他還僅僅反映了一部分青年基督教徒中間存在著與傳統教義相矛盾的自由主義思想;那麼,在這部作品中,主人公——青年牧師約特已徹底背叛了基督教,成為政治上的激進派,主人公身上包含有作者自己的影子。這三部小說主人公思想演變的脈絡,實際上是吉勒魯普從一個基督教徒轉變為一個自由思想家的軌跡。
1883年,吉勃魯普獲得“一份小小的遺產”,他決定去國外作長途旅行。他先後到了意大利、瑞士、希臘和俄國,這次旅行使他思想發生劇變,他拋棄了勃蘭兌斯的理論體係,轉向了古典主義和新浪漫主義。旅行期間創作了《羅慕路斯》(1883)、《G大調》(1883)等,反映這種思想劇變的代表作是《漂泊之年》(1885),他在學生時代就著手創作,在1884年問世的《布倫希爾德》是一部詩體悲劇,受席勒的《陰謀與愛情》的啟發,由於所宣揚的愛情高於一切的觀點,與傳統道德背道而馳,問世後也遭到非議。
1889年,吉勒魯普創作了他的小說的代表作《明娜》,它以當時的社會現實為題材,通過一個名叫明娜的德國姑娘的經曆來讚頌頑強、勇敢的日耳曼精神。這是吉勒魯普趨向“日耳曼化”的標誌。他於1892年遷居德國的德累斯頓,在那裏一直生活到逝世。僑居德國期間,他出版了最成熟的一部作品《磨坊血案》,作品描繪了一個在愛情上出於本能的自衛心理而造成的悲劇。
吉勒魯普晚年思想頗為複雜。他一度崇尚佛教出世思想,明顯反映在《卡瑪尼特朝聖記》(1896)、《犧牲之火》(1904)、《漫遊世界》(1910)等小說中,不過,他在印度佛教哲學中融入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思想體係。在他生命最後幾年裏,又回歸基督教,他在最後一部小說《黃金的樹葉》(1917)中,以古羅馬皇帝台比留執政時期為背景,描繪了當時人民對基督教的信奉,這是他思想曆經演變又返回起點的標誌。吉勃魯普於1919年逝世於德累斯頓近郊。可以說,他既是丹麥作家,又可算作一位德國作家。他於1917年同彭托皮丹(也是丹麥作家)同獲諾貝爾文學獎。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頒獎典禮未能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