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克·彭托皮丹1857年7月24日生於德蘭半島腓特烈西亞市一個牧師家庭。小學畢業後,生性好動、酷愛自由的彭托皮丹離開家鄉到首都哥本哈根求學。事實上他的遠行好像是一次逃跑,是對世代相傳的牧師家庭的一種反抗。讀完中學,他進了哥本哈根理工學院,決心衝破宗教束縛,做一名工程師。
1879年春,22歲的彭托皮丹去瑞士南部的阿爾卑斯山旅遊,他陶醉於壯麗多姿的大自然懷抱,感受到一種啟召,使他決定從事文學創作。作為旅行的收獲,他寫了一部以歌頌阿爾卑斯山的民間傳說為題材的詩體歌劇。
後來,彭托姆來到西蘭島北部謝魯尤德的一所高等國民學校,當自然科學教員。不久同當地一位莊園主的女兒結婚,一麵教書,一麵寫作。1881年,處女作《殘翅難展》出版。這部充滿鄉土氣息的作品集使他在丹麥文學界初露鋒芒。
19世紀80年代,丹麥處於尖銳的社會矛盾與嚴重的經濟危機中。丹麥民族資產階級在歐洲革命形勢影響下,掀起了民族民主運動。彭托皮丹站在進步力量一邊,不僅直接參加了反對保守黨政府的鬥爭,而且改變了80年代前期作品中的抽象的啟蒙主義色彩與浪漫主義田園詩情調,開始對社會生活作出更為概括的表現,從而反映最大多數人民的呼聲。《第一個憲兵》(1887)、《雲》(1890)是這方麵代表性作品,這些作品抨擊保守黨政府、塑造了那些對腐敗的社會表示義憤的人物形象。
彭托皮丹第一部最有影響的作品是3部曲《樂土》(1891~1895),它講述了一位牧師的烏托邦式的理想的幻滅,表現了理想與現實的永恒衝突。
19世紀與20世紀的交替年代,彭托皮丹完成了8卷集《幸運的彼爾》(1898~1904),這是一部帶有明顯的自傳性的長篇巨製,主人公披爾幾乎有彭托皮丹一樣的生活經曆,這兩部作品中,作者的悲觀主義色彩已有表露,它們的主人公都有一個孤寂的結局。
在第3部代表作《死人的王國》(1912~1916)中,這種壓抑低沉的思想有了更強烈的發展,主人公迪等,對一切都厭倦,對一切都失望,他寧可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磨去愛情上的傷痕。他死後,他的情人說:“他從一個可怕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凡是還存在希望的地方,都是欺騙。”
自1881年發表作品,彭托皮丹一生共寫了40多部作品,晚年重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男人的天國》(1927),回憶錄《走向自我》(1927),19世紀末始,彭托皮丹過著鄉村隱居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入侵丹麥,彭托皮丹在憂憤中病逝於丹麥奧杜帕,享年90歲。
由於他以恢弘的氣勢記錄了丹麥人民半個世紀以來的生活現實。他於1917年同吉勒魯普分享諾貝爾文學獎,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頒獎典禮未能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