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溫德·約翰遜,1900年出生在瑞典北部鐵路工程挖土工家庭,從小寄養給人家,15歲外出流浪,長期做苦工,後參加工會活動。他的早期作品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傾向,揭露社會罪惡和不合理的資本主義製度,對貧苦的下層人民寄予很大同情,如《黑暗中的城市》(1927)描寫瑞典北部小城鎮小學教員的庸碌生活,《回憶》(1928)描寫無名作家的清貧,《離開哈姆萊特》(1930)譏嘲城市資產階級的生活。
代表作是四部曲的自傳體長篇小說《烏洛夫的故事》(1934~1937),描述他青年時代當流放木材工人掙紮謀生的艱辛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和期間他寫出揭露納粹在瑞典活動的《夜間訓練》(1938)、《士兵歸來》(1940)以及巨著《克裏隆》三部曲(1941~1943),此外,還有取材於古希臘荷馬史詩的曆史小說《堤岸》(1946)、《玫瑰與火之夢》(1949)、《殿下的時代》(1960)等。
《約翰娜的故事》是四部曲《烏洛夫的故事》第二部《這裏有你的生活》(1935)中穿插的一個獨立故事,整個四部曲都用長篇小說插進獨立故事的方式寫成。《約翰娜的故事》采用富有北歐特色的民間口頭文學——長篇敘事體,表現資本主義興起時瑞典北部農民瀕於貧困破產而變成工業無產者和淳樸的農村姑娘遭到欺淩的情況。
約翰遜於1974年同瑞典詩人哈裏·馬丁一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授獎給“他那高瞻遠矚和為自由服務的敘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