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您為什麼不反對將軍提拔板倉內膳正呢?內膳正雖是深受將軍家信任的京都所司代的弟弟,但充其量也不過是個一萬石俸祿的小大名,而且年齡也還不到五十歲。換言之,內膳正和您一樣,對於打仗是完全的外行。派這樣的人去九州,難道您認為他能隨心所欲地支使細川家、鍋島家以及有馬家那些俸祿更高而又身經百戰的老臣嗎?將軍下命令的時候,您為什麼不請命自己前去呢?雖然對戰爭一無所知這一點上,您和內膳正都是一樣的,但您是將軍家的寵臣。難道您對將軍有著什麼深深的怨恨嗎?”
聽到柳生宗矩如此直接的話,伊豆守頓感全身冰涼。
“老人家,我對將軍哪有什麼怨恨啊……”
“若沒有的話,您為什麼故意不阻止將軍作出這樣的選擇呢?依照常理,內膳正沒有足夠的威望,所以誰也不會乖乖聽命。不聽命就會吃敗仗。若吃了敗仗,失去天下信任的是內膳正,還是德川家的第三代將軍?連這點都沒想到,算什麼‘智囊伊豆’?我也不多說了。您趕緊提出申請,利落地解決掉當前的困境。若連這點事情都解決不了的話,你就不用再回來將軍身邊了。”
這是如刺骨之痛般決絕的諫言啊!
柳生宗矩也是鬆平信綱的兵法老師。如今柳生將一切都委托於他,他也就順從地糾正了之前的錯誤。
綽號“智囊伊豆”的鬆平信綱也是幕府中最有才幹的人物之一。聽了柳生宗矩的忠告後,他便爽快地轉變想法,將這次事變的處理當做自己的事情來應對。
轉變想法之後,就發現事情很是棘手。
簡單說來,事變的處理結果會決定三件大事。其中第一件事情至關重要——德川天下的安定已經走到了岔路口。
如果因此失去了旁係大名的信任,那麼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的理想則會被人懷疑為隻謀一己私利的戰國武將的運氣。
也就是說,在世人的評價中,德川家康會淪為一個沒有理想、隻是憑蠻力克敵奪天下的人。
第二則是,天主教和佛教將會麵臨價值判斷的危機,讓人考量到底哪方在嚴格堅持其宗教本質。
家康非常認可宗教自由。正因為如此,被織田信長摧毀的本願寺才得以重建,以東西兩處的形式保存下來。禪寺和真宗也得到了認可。
家康對於天主教,也在其不與歐洲人支配日本的現世欲望相關聯的前提下,致力認可其自由性。
但如果對這次的暴動處理不當,則可能會演變為狹隘無理的排擠宗教的衝突。
現在的問題是,這次的暴動應該認為是由於鬆倉勝家和寺澤堅高的苛政引起的,所以與宗教自由這一人的根本原則根本沾不上邊。
第三,由於引起了如上錯覺,天子委托於德川家的行政大權被逼入歧途,陷入了思想上的混亂。
如果領導者的思想混亂,國民是不可能獲得幸福的。
闡明這個道理,指明應當依循的道路,與萬民共同前進,不管在什麼年代,都是最重要的人道精神。
就這樣,經柳生宗矩訓斥後,伊豆守鬆平信綱果然產生了思想飛躍,開闊了視野。
舉一反三,這就是“智囊伊豆”的本領。
通過柳生宗矩,他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於是,他首先通過大老土井利勝向家光將軍進言:“請讓山形城的保科正之閣下把嚴東北地區的警備。”
然後在十二月三日,他便離開江戶向九州進發了。
鬆平是這麼打算的:眾所周知,保科正之是將軍家光的胞弟。同時,他又是山形城領有二十萬石的城主。如果不先把嚴東北軍防再進兵九州的話,難保域外的旁係大名們不會心生嫌隙。
之後,鬆平信綱便出發去往九州,卻也並沒有特別著急趕路。
在眾多大名之中,有些人妒忌著鬆平信綱所受的寵遇,加上他對打仗一無所知,暗中等著看他打敗仗的人也不是沒有。十二月三日這天,板倉重昌剛到達肥前的神代,兩日後的十二月五日才初抵島原,接著便忙著準備十二月十日的第一次總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