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飯時,討論起“中國狼爸”蕭百佑的教育方式,我和老爸爭論得臉紅脖子粗。
他堅持認為受到先天遺傳因素的影響,每個孩子的個性不同,對不同孩子應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孩子不能打,有的孩子就得打,也許他們家孩子就適合這樣打的方法,現在孩子們的成功說明這種說法是適用的。
我堅持認為不管什麼樣的教育,核心都應該是文明、尊重、平等、自由。把成功的標準定為上北大,太狹隘了,教育的最終目的應該是讓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樹立健全的人格,失掉了這些,才是徹頭徹尾的失敗。
我們誰也說服不了誰,最後老爸悲歎,孩子大了管不了。
表麵看我們是教育方式之爭,其實是人生觀的相左。
長期以來,關於成功學的書籍總是被炒得很熱,社會上各類成功學培訓課程打出誘人的噱頭,吸引渴望成功的年輕人投身其中,成功成了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王道。
《杜拉拉升職記》那樣的成功學範本,滿足了年輕人依靠個人奮鬥來實現夢想的需求,像極了成功學的經典案例。
但人一定要成功嗎?成功是一個目標還是一種生活方式?為了成功失掉內心的寧靜和成長的樂趣是否值得?像“狼爸”那樣,以嚴苛的家教和專製的教育方式為孩子設定了一個宏偉遠大的成功目標——北大,那進入北大以後孩子的人生道路又該怎麼走?
生命是一個過程,每個人都用自己的方式感受這個過程,一切積極的認真和執著都值得尊重,結果並不重要。在一個多元開放的社會裏,真正的自由是讓渴望成功的人成功,讓不願意成功的人不成功,成功與不成功之間沒有涇渭分明的區別,兩類人都相安無事。
狹義的成功是少數人的特權,廣義的成功卻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隻要“心靈自由、健康快樂”,人生便無遺憾。
可惜我們很多人已經被成功學深深滲透,一切愛恨都忍不住要接受成功學的洗禮。
燕南結婚六年,老公是企業高管,有較好的經濟條件可以滿足她物質上的安全感,她感覺自己很幸運,找到了自己的Mr.Right。甚至,婚後多年,她也擁有超越同齡女友的優越感,為自己的男人,為自己的經濟狀況。
在他的庇護下,她對待自己的工作任性隨意,多次跳槽,滿不在乎。她告訴自己,不怕,有長期飯票。精神上不獨立,“我隻有他,他是我的愛人,朋友,兒子,父親。我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曾經欣賞的我的愛好興趣,我都逐漸放棄”。有一段時間,他們的關係瀕臨破裂,“我愛,卻不懂得如何表達愛,愛讓對方退卻。我越是努力付出,他越是厭煩”。
幸運的是,在夫妻關係最為危險和脆弱的時候,燕南內心的自省像警報一樣亮起了紅燈,她開始改變,“努力完善自己,善待自己,讓自己充實快樂安全——來自內心的不依附任何男人得到的快樂。更重要的,我端正態度努力工作,至少讓自己擁有可以離開他獨立生活的經濟基礎”。經過了多次分手離婚的考驗,磨合多年後,他們沒有分開,感情更加穩定。
燕南的事業有了質的飛躍,日益攀高,她本來就是一個優秀的女子,隻要理順了心結,她完全能夠駕馭更充實的生活。相反,燕南的老公卻遇到了事業上的瓶頸,業績節節敗退,他們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小。原來她仰視他,後來是平視,現在幾乎要顛倒了。
她很清楚地看到,他過去曾被自己欣賞的內心純真,如同孩子的特質,已經嚴重製約了他事業的發展。雖然他很努力,但始終渾然不知問題的關鍵在他情商的缺失之上。她想幫他,偶爾幾次給出意見,或許因為方式不對,卻被他理解為傷了自尊,讓她無從下手。
她可以接受自己的老公是普通一族,甚至,事業上不如她。但她希望能在他身上看到向上努力奮鬥的模樣,內心裏,她希望她的男人讓她景仰。她找到了自我,卻失去了可以讓她崇拜的丈夫。她不知道,如果未來他隻是人群中不起眼的一個中年男人,社會地位差距變大,還能繼續愛他嗎?其實她很不確定,以自己的性格,是否能和一個平庸的失去光環的他攜手走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