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總是被愛不痛快(1 / 1)

寧是一名大學老師,職業不錯,人際關係融洽,一路蹉跎到二十八歲了還是小姑獨處,家人很著急,於是她隻好踏上了曾經嗤之以鼻的相親之路。

經熟人介紹,寧認識了一個男孩,工作、脾氣、性格都不錯,也很談得來,寧終於開始了人生第一次談戀愛。可談著談著,寧就糾結了,男孩個子不高,不到一米七,隻比她高了幾厘米,寧隨便穿雙高跟鞋就顯得比他高。走到街上,總覺得大家都在看他們,讓她很別扭。寧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停止在男友身高的問題上糾結,理智上她很想好好珍惜這個男人,想能有一個結果,但心裏總是有疙瘩,就是過不去這個勁兒。

我問:為什麼要和男友在一起?

她說:因為他對我好,和他在一起有安全感。

我問:既然接受不了男友身高,為什麼不幹脆直接放棄?

她說:我怕再也遇不到更好的男人了。

我認識一個姑娘,戀愛時就沒痛快過,整天一腦門子官司。不是覺得男友不夠成熟,缺少擔當,就是覺得他太單純,征服不了自己。她心中自有一個愛情的標杆,怎麼套,都覺得男友差一點。可要說分手,她還舍不得,因為他很愛她,能滿足她在愛情上的不安全感。

隔三岔五,她就要和我糾結一遍。我每次基本都是一個說辭:你不夠愛他,隻在乎他身上的實用價值。你忽視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很容易陷入情感的缺失,不滿足,不痛快。

她說自己年紀有點大了,沒有信心等待真正的愛情,也被自己身邊那些變質的愛情嚇壞了,隻想找到一個愛自己的,這樣更安全。

弗洛姆說過:大多數人將愛情問題首先看作是一個被愛問題,而不是去愛和有沒有能力去愛的問題。

距離這位德國心理學家過世已經三十多年了,這句話依然有穿越時空的遠見,現實中還是有大把抱著這種認識的人。

一個小姑娘抱怨男友不體貼:女孩子戀愛不就是為了得到男孩的寵愛嗎?問:那你愛他嗎?她困惑:“我不知道,他主動追求我,對我好,所以我們就在一起了。”

連自己愛不愛對方都不知道,難怪會一個勁兒地挑剔對方任何一點不足的地方,因為沒有理解,所以就沒有寬容和同情。

覺得一個人對你好而接受的感情不是愛情,充其量是一種利益最大化的選擇。隻有兩情相悅,你肯為對方付出的時候這才是愛情。

被愛並不會讓生活變得安全,隻是因為可以暫時偷一點懶,看起來比較劃算而已。可天長地久依賴於別人的那點好,會叫人失去最寶貴的——主動獲取的積極性。長久地被愛會掩蓋一個人在愛情能力上的欠缺。由於缺乏主動性,缺少付出的心理準備,這樣的愛情常常開場沒多久就危機重重。

有人不敢主動去愛,就如同《飄》裏白瑞德說郝思嘉:“我不敢讓你知道我愛你,因為你會將這點愛當作鞭子,在我頭頂揮舞。”愛容易被人挾製,在愛情的世界中的確有這樣殘忍的掠奪者,他們專對愛自己的人下手,像猛獸總能在捕獵中發現最弱的那個獵物。所以愛一個人,才需要設定底線和原則,不是無謂地滿足對方,而是為了獲得愛情的體驗。

付出並不會叫人變得被動,而是獲得愛情的必經途徑。

我們不僅需要被愛,也需要付出愛,後者對我們的意義甚至超過前者。隻有在戀愛中加入了自己真正的感情,有了主動的付出,與對方血肉相連,那些凡人身上都有的弱點和問題,才有可能被忽視和淡忘,甚至會成為愛情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