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喬治F.貝克 (1)(1 / 2)

“他是美國態度最堅決的人,卻也是心地卻最善良的人。”

這是一位傑出的美國銀行家對喬治·F.貝克的描述。喬治·F.貝克是J.P.摩根後期最為親密的合夥人,是迄今為止華爾街上最有實力的國民銀行家,他是多家企業的董事長,所管理的公司數量為美國之最,他或許還是美國現世第三富有的人。

我個人就足可以證明貝克先生態度是何等的堅定,沒有什麼可以使之改變。至於其他同行業人士對他怎樣評價,他毫不在意。

他告訴我:“我做什麼是我的事,與公眾無關。”當他站在華盛頓的證人席上,麵對“普驕貨幣信托委員會”時,他也是這麼說的,這種態度讓委員會的調查人員大為惱火,並嚴厲責令他改掉。

如果每個金融家麵對公眾和輿論都采取貝克態度的話,那麼再過一年,在美利堅共和國恐怕就要掀起一場革命了。

十幾年前,民主自由的民眾曾經讓一些資本家吃過不少苦頭,所以新一代資本家便從中吸取了一些教訓,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決不能看不起千千萬萬和他們同樣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是他們創造了共同的財富。銀行行長隻是在為公眾在理財,上市公司的股權掌握在廣大投資者的手中,公眾的意誌足可以讓一個帶有一半公共事業性質的公司元氣大傷。大多數人對這些理念早已耳熟能詳。然而,喬治·F.貝克卻一直恪守著自己長久以來奉行的一套東西,他是舊觀念的帶頭人,這種舊觀念就是——業務要保密。在他的一套理念中,公眾輿論的力量尚未被列入考慮範圍。

許多接受此次“美國五十大商界巨人”問卷調查的人,在投票的過程中還附帶了代表自己觀點的信件。一個大的出版商給出了這樣一番評價:“你會注意到,我並沒有將喬治·貝克列入其中,因為我覺得他隻是一台賺錢的機器而已。”

這也正是很多人對他的總體印象。那些人沒有看到他真實的一麵,那些人對他的了解隻停留在工作方麵,那些人從沒聽說過他做過什麼慷慨的事,隻把他看作一個控製著許多金融、工業、鐵路實體,並從中牟取巨額利潤的超級人物。這一切使他能夠有足夠的資本,通過股權購買,通過建立第一證券投資公司,通過每年分給其股東50%到70%或更多的股息,從而登上了美國第一國民銀行總裁的寶座。

就在幾天前,一位優秀的銀行家聲稱:“貝克所賺到的利潤讓銀行業中的其他人顯得很小兒科。”

貝克先生是第一個有想法,並敢於從事被《國民銀行法》所限製的業務的紐約銀行家。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注冊幾家公司(來經營被限製業務),這些公司的所有權實質上歸銀行所有,這些注冊公司擁有的銀行股份為交叉控股,也就是說,每個企業都擁有其他企業的一部分股權,沒有對方的同意,誰也不能擅自轉讓股權。事實已經證明,這項革新可帶來高額利潤。

貝克先生的職業生涯似乎要比普通美國人的職業生涯更為高深莫測,我曾多次試圖從行業及社交朋友那裏打聽貝克先生早期職業生涯的一些情況,但毫無進展。

一位資深人士這樣說:“我曾多次碰到過貝克先生,有幾次是去參加他的晚宴,有幾次是他來參加我的晚宴。但是,對於他的曆史,我了解到的也並不比一個陌生人多多少。他從來不會成為聚會上的中心,我是說,哪怕再小的社交集會上他也不會成為活躍人物。但是,他卻很擅長另一件事情——聽別人說。他是一個優秀的聆聽者,他說得少,但總是在聽。”

當我努力地讓他相信,我和他談話不是出於他,而是出於他的後代的原因後,他卸下了盔甲,語重心長地對公眾談起了他的一些生活片段。他的談話內容總結起來就是:“總有一天,人們會明白這個道理的。”我記下了這些事,這些事是我唯一能夠對他有所印象的參照物。

然而,所有和貝克先生共過事的人都會立刻表示,他是最公平的人,公眾認為他唯一感興趣的事情是將一億五千萬美元變成兩億美元其實是對他的誤解,他不善言談的外表下卻有著良好的個人修養,盡管在他捐給紅十字會一百萬美金之前,隻有一次有利於他的慈善家活動記錄——送給可奈爾大學五十萬美金,可貝克先生平日裏卻常常做一些善事。

說起這五十萬美金的饋贈,背後還有一個令人觸動的故事。在這裏,我將這個故事寫下來,因為這是我唯一能夠收集到的可以從中看出他個性的一個故事。

一個朋友談到“捐款”一事時說,當時就連報紙媒體都紛紛報道了這件事,他本來以為貝克先生一定會表現出極大的滿意。

可沒想到貝克先生卻搖了搖頭,將目光投向了遠處,傷感地說道:“這一切來得太晚了。”

這位朋友知道,這位老先生一定有話要說,於是,他等待著。然後,貝克先生講述了幾年前發生的一件事。1907年的一天,在大恐慌剛剛得到控製,情況開始有所好轉的時候,貝克先生悄然來到了一個有許多人出席的工會俱樂部會議上,此時的會議已經進入尾聲。圈內的人士都知道,在金融風暴期間,貝克曾經做出過緊急援助,功不可沒。所以,當大家看到貝克先生的出現時,都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以示歡迎,掌聲回響在會議室的上空,伴隨著他走到自己的座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