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油價大起大落的年代,營銷石油可不是一件兒戲。在十多個城市都建立了石油交易所,在紐約與其他地方的石油執照的倒把讓股票的投機行為黯然失色。當時的油價極不穩定。在歐洲市場劇烈震蕩的時候,“戰爭儲備”並沒有讓證21173;交易所有同樣劇烈的波動。例如,在1864年,月平均油價從每桶四美元升至超過十二美元,在1868年從1.95美元升至五美元,在1870年從三美元升至4.5美元。這時,阿奇博爾德在紐約才剛開始從事商業工作。他對商業貿易的全麵掌握以及對交通運輸的詳盡認識、廣泛的人脈——還有他那機智與詼諧的談吐——這些能力讓他在領導那些年齡是他兩倍甚至是三倍的員工的時候,顯得遊刃有餘。
阿奇博爾德認為油價應規定在每桶四美元這個價格上,至於通常不能獲得這個價格則不是他的過錯。事實上,1872年是阿奇博爾德為原油的價格為最後呐喊的一年——當時許多新的油井不斷發現之後,石油的產量供應過剩,油價一度跌到每桶二十美分的價位。
就在這個時候,另一個更著名的約翰·D遇見約翰·D.阿奇博爾德。他就是約翰·D.洛克菲勒。此時,他已經是石油界的一位顯赫人物。他是從中西部來到賓夕法尼亞州的。當時精力旺盛的阿奇博爾德見到了他。阿奇博爾德設宴接待了洛克菲勒。洛克菲勒後來這樣描述了這次著名的會麵。
他說:“要記住一位老朋友或是對他的印象,這並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與阿奇博爾德的第一次會麵。”
“那時,我到處奔波,經常要到一些發生事情的地方處理工作,與石油生產商、精煉廠家、代理商甚至是熟人們進行商談。”
“一天,在一個產油的地區,他們在那裏舉行了一個聚會。當我來到酒店的時候,裏麵已經全是從事石油的商人。我在花名冊上看到了一個大大的名字:
“約翰·D.阿奇博爾德,每桶石油四美元。”
“他是一位年輕與熱情的家夥。他在向別人解釋自己那個標價的原因,希望大家不要產生誤解。在那時,要求把油價定在四美元的呐喊是讓人驚訝的,因為在那時油價比這個價格要低上很多。他的這種要求高油價的呼喊無疑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大家覺得這是天荒夜談。即使最後阿奇博爾德不得不承認油價沒有四美元一桶這個價位,他那異乎常人的熱情、精力與綜合能力也是不會有絲毫的減弱的。
“他總是有極強的幽默感。有一次,他在證人席上被反方的一位律師問道:
“阿奇博爾德先生,你是這件公司的負責人嗎?”
“是的,我是。”
“那你在公司的主要職責是什麼?”
“他馬上回答說:‘要求更多的紅利。’這讓那位律師不得不問其他方麵的問題。
“他努力工作的能力讓人驚訝不已。”
因此,洛克菲勒這位具有超常判斷力的“巨人”選中阿奇博爾德。實際上,美孚石油公司的員工早就發現他是位有極強能力與精力的領導者。他們展開了談判,最後阿奇博爾德在1875年加入了洛克菲勒集團。當時,他已經擔任阿珂姆石油公司的董事長以及主要股東之一。在那年秋季,他被選為標準石油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不久,他就擔任了公司的副董事長,直到1911年。此後,他被選為公司的董事長。
一個體現阿奇博爾德富有遠見的例子可以追溯到1899年,當他在工業委員會做證詞的時候,他敦促加快企業法規的聯邦憲章。“各州的法律缺乏統一,這無疑會影響企業的運作,這也是今日許多大企業為之頭疼的一點。”他說。“我謹建議你們能夠考慮一下製定聯邦企業法律。”
“我現在更加堅信,這是唯一與必然的解決途徑。”他向我再次重申這一點。
現在,那些稍有頭腦的人對此都不有什麼疑問。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一間企業必須要在四十八個州裏改變其經營模式的做法已變得越來越不可能了。若是能夠製定這樣的法律,那就不會有這麼多被政府解散重組的企業了。那麼標準石油公司也就不會被政府控告。這其實是兩敗俱傷的做法。
阿奇博爾德在石油界的地位僅次於約翰·D.洛克菲勒,這是業內人士的評價。也許大眾對他的名字不是很熟悉,這是因為他厭惡拋頭露麵的緣故。那些為取得同等成就作傳的人們往往會漏掉阿奇博爾德的名字。本文關於他的介紹比之前所有的見之於眾的文字更加詳盡。我了解與訪問過不少國家的知名人士,但我從沒見到像阿奇博爾德這樣不願意將自己言行公之於眾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