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楔子(1)(3 / 3)

“讓我猜一猜,父親是不是也在這裏出生?”天真活潑的長女好奇地問。

“你猜對了。不過,你父親真乃生不逢時矣!他兩歲時,你曾祖父就撒手人寰,我們婚後的第二年,你祖父又乘鶴西去了!從此,家道中落,但你父親自強不息,毅然撐起了程家的一片天!”

“母親,那您出生在什麼地方呢?”

“我雖然不是土著,但卻出生城東的侯家壋本家。我幼年時曾在那裏生活了一些時日。”

“那麼,這裏定是我們兄妹的降生之地喲?”稚氣未脫的幼女也湊熱鬧道。

“小丫頭,你可要記住,兒生母苦呀!我在這裏一共坐了十個月子,不幸的是,你有四個哥哥和兩位姐姐先後在搖籃中就離我而去了……”侯郡君抹了一下眼淚,稍作停頓後繼續說:“不過,在生育顥兒前夕,我曾有過夢中‘雙鳳投懷’的吉兆……”

“母親,請放心,我們兄弟姊妹將來一定會好好孝敬您的!”“母親,我們此次出去又不是不回來,別太感傷!”……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

“嗯,孩子們,我正是擔心啦,這一去何時才能回來呀!”

母親觸景生情,使二程兄弟也陷入了沉思,他們忽然想起了自己在此習文練武的數千個日日夜夜:

似乎瞥見自己手不釋卷地在理趣林潛修的身影,又仿佛看到兄弟們攜手登臨魯台山,舞劍於鬱鬱蔥蔥的蒼蒼虯柏之間;繼而他們以深邃的目光,東瞻孔子故裏上空的朵朵祥雲,南望悠悠盤龍城古城的熠熠餘暉,北眺巍巍木蘭山峰巾幡飄揚,聆聽滾滾灄河水的輕吟低唱……

他們凝望著這兒的日月星辰、一草一木,思考著如何將這些有機地融入到自己的篇章裏!

二兄弟是這樣想的,後來也是這樣做的。他們一舉創立了統治中國封建社會700餘年的以天理論為核心、富於辯證特色的哲學體係——理學,開創了我國古代惟一可以與春秋戰國時期比肩的宋代思想史輝煌。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二程兄妹隨父母乘船東去,一路上,他們一邊饒有興致地飽嚐長江兩岸的風土人情,吟詩作賦;一邊引經據典,縱橫捭闔,特別是對程氏的遠祖淵源抱有濃厚的興趣。

父親程珦拿出家譜說:“我們程家有個傳統,人到哪裏落戶,族譜也要帶到哪裏。我程氏乃黃帝裔孫。在黃帝之後,有幾位有影響的人物。宗譜曰:我開宗受姓始祖為程伯符。《廣平程氏譜略》雲:‘我程氏係出高陽,高陽氏委派其孫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封重之弟黎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其子孫世襲該職。曆虞、夏、商,衍至周伯符公,仕成王,封程國。’還有《河南程氏正宗世譜》中之《遷徙歌》為證:‘古有重黎氏,程族由發初。曆夫周興際,伯符廣平居。’ ”

“我先祖乃曆代仕宦,曾顯赫一時。 西周初,伯符公在朝廷任日正之職。周公攝政後,在洛陽建立都城,名成周,並將其作為統治東方的中心。此時伯符公給成王獻上三件吉祥物,即泰山之車、井底之璞、雙穗之禾,於是就被封在程地,建立了程國。”侯郡君補充說。

“這裏的程地,就是上程聚(在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即市區和偃師市、孟京縣交界處)。伯符公是程國的始封之君,程氏以國為氏。 其子孫後代稱程氏。”程珦接著說。

“父親,史書上說,隋唐以降,打破了門閥製度。選人用人不再憑借譜牒,官府修誌、研究譜牒已不被重視。加之五代時期社會動蕩,譜牒幾經散盡,造成人們已不知自已係統來處。是這樣嗎?”程顥問道。

“正是這個原因,在我朝的有關文獻中,對程氏始祖也是其說不一。除我給你們講述的‘程伯符說’之外,還有‘喬伯說’、‘程伯休父說’,有的還稱休父為休甫。”

程頤搶著說“我力主喬伯說,喬伯始封與程,及其後世,以國為姓。惟我皇考,卜居近程。”(見程頤《印銘》)

“那麼喬伯究竟是何人呢?”程顥又問。

“同樣也是其說不一,有的說是伯符公,有的說是休父公。”程珦答道。

“如果說程姓得氏於周宣王時期的程伯休父,其根據不足,也不符合史實。”侯郡君明確地指出。

“你說得對。首先,在休父公擔任周宣王大司馬、徙封關中(即渭河流域,又稱八百裏秦川)鹹陽之前,程國早已建立。程國是伯符公的封國,伯符公是程國的國君,建於西周成康之際。而程伯休父徙封關中程邑是在西周後期的周宣王時期。其次,‘程’作為一個地名,最遲在商代就已出現。甲骨文中之‘呈’字,就是‘程’的初文。‘呈’地是商王的主要田獵區,多見以甲骨卜辭,因而應離殷墟不遠。”

“兒子聽明白了,洛陽上程聚在前,關中程在後。不知有沒有文獻可考?”程頤打破沙鍋問到底。

“典籍多著呢。南朝人劉昭為司馬彪的《續漢書·郡國誌》作注時,闡述得十分明白。他說,‘上程聚’古程國;《史記》也指出,‘重、黎之後伯休甫之國也’,關中更有程地。《帝王世紀》則曰,‘文王居程,徙都豐’,故此為上程……”程珦如數家珍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