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洛陽上程聚就是古程國所在,也是伯符公擔任國君的程國。而關中鹹陽附近的程邑,是後來休父‘失其官守而為司馬’所徙封的地方。古人為了將程國故地和關中程邑加以區別,故將程國故地稱做‘上程’,意即作為程國,早於關中的程邑。”侯郡君作了小結性歸納。
“那麼程伯休父是我程門幾世祖呢?”程顥繼續問道。
“五世祖。也是程姓中較早見於史書的人物。《詩經》、《國語》、《史記》等均有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說:‘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複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父)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周宣王時,有重黎的裔孫程休父在伐淮夷的戰爭中立了戰功,被封為大司馬,離開了程國到關中鎬京任職。並將鹹陽附近的程邑作為封邑。”程珦十分肯定地說。
“不僅如此,程伯休父擔任大司馬以後,其子孫中有一部分人又以他的官職——司馬為氏,於是形成了司馬氏。正是由於司馬氏與程氏同源,所以在古代他們是不通婚的。”侯郡君插話道。
程姓族人在關中繁衍,後來形成了著名的安定郡望。程姓譜牒和有關程姓書籍,都把安定作為重要的郡望之一,有的至今還沿用“安定”這一堂號。 有歐陽修撰寫的《宋宜春縣令追封冀國程公神道碑》為證:“遠矣程侯,顓頊之苗。始自重黎,曆夏商周。惟伯休父,聲詩孔昭。”
“父親,能否告訴我們,程氏是何時開始外遷的?”程頤又問。
“春秋時,程姓由河洛、關中向河東(今山西)遷徙。秦漢之際,程氏除在河東、京城和關中進一步繁衍外,還有一部分遷入蜀都(今屬四川省境)之地,以及江右(今浙江烏程縣和江西南昌)一帶。魏晉之際,尤其是晉末,因北方連年戰亂多事,中原氏族大舉南遷,程姓也隨之南遷。其中新安(今安徽、江西、浙江交界一帶)是程姓首先南遷的主要地區。”程珦回答說。
“到了西晉末年,匈奴和羯族的軍隊進入中原,發生了永嘉之亂,中原漢族士人再次大規模外遷。遷徙的方向主要是江南,也有遷往東北和西北地區的。聽說程氏四十五世祖、洛陽上程聚程元潭公就是隨晉室南遷的,是這樣嗎,父親?”程顥問。
說起程元潭,程珦更是眉飛色舞,他說:“是的。元潭公於東晉元帝太興年間(318- 321)擔任襄州刺史,後被任命為新安郡(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江西婺源等地)太守。據唐代杜佑《通典》第一八二卷載,新安在春秋時屬吳,後屬越,又屬楚。秦屬鄣郡,兩漢屬丹陽郡。三國時,東吳孫權分丹陽立新都郡。晉蕩平東吳後,改為新安郡,宋齊亦沿襲此名。隋滅陳後,改置歙州,到了煬帝初年,又廢歙州置新都郡。唐帝國則沿用歙州與新安郡。
“由於元潭公在治理新安期間,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擁戴,當地百姓得知他任滿後準備告老還鄉,便聯名上奏朝廷,誠意慰留。東晉元帝司馬睿接到奏表後,覺得這樣的好官值得褒獎,遂頒詔,賞賜程元潭田地和住宅於歙縣篁墩(今屬黃山市屯溪區),讓其在新安定居,複任太守。直至死在任所,享年81歲。後追封為忠佑公。由於新安郡後更名為徽州,程元潭因此成為徽州程氏一世祖。其後代繁衍昌盛,成為程姓大派。”
侯郡君問道:“我翻閱了一下《程氏族譜》,元譚公第十四世裔靈洗(字玄滌)公,也是一代名將。是不是這樣?”
程珦亦振振有詞地回答說:“不錯。靈洗公少以勇力聞,日行二百裏,便騎,善遊射。手殪妖蜃,以安鄉裏。侯景之亂,興兵以拒,太守蕭隱奔依焉。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授雲麾常侍。元帝承聖二年(553年),詔授建威將軍,兼領新安太守。入陳朝,以戰功拜都督、郢州刺史,封重安縣公。靈洗公治軍嚴明,好播種,躬勤稼穡,雖老農不能及。他歸天後贈鎮西將軍,諡曰忠壯。有子22人。程姓遂成徽州望族。”
是的。現今江西饒州、婺源,浙江鳳凰以及福建等地的程姓,大多是忠壯的後代。程顥成名後曾保存有“忠壯公裔印章” ,表明自己對直係之祖程靈洗的認同。
二程兄弟與父母到達九江後,再進入鄱陽湖,然後出鄱陽湖沿千裏贛江南下,一路上盡管跋山涉水,旅途勞頓,但由於他們盡興地暢談,竟在不知不覺中,順利到達了目的地。
二程是新安程元潭之三十四世孫。
宋人歐陽文忠在《冀國公神道碑》中道出了二程之祖是安鄉侯程昱。碑文寫道:“唐定世族,而程氏之望分為七,中山之程,蓋出於魏安鄉侯之後。”元禮部程公黟南亦在《書河南上程堂振錄後》中雲:“河南夫子,胄出中山,中山之胄,出自新安篁墩,實忠壯公之裔,陳末播遷而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