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後來有人對程氏“係統來處”卻提出了不同看法。為此,程頤之孫程晟便纂續了《河南先公伊川家譜》又名《程伊川譜》,其世係圖上溯到程秀,對程秀之上世係,他在《程氏曆代官秩並遷目錄》中說:
“大辨祖為六合令,遷廣宗。傳二世皓祖,唐玄宗開元中進士,為定州刺史,遷中山(今河北定州)博野(今河北蠡縣)。再傳四世厳祖,都知兵馬司。秀祖,字景思祖,唐進士,後封兵部侍郎。”
到了明代成化十八年,程敏政通過考證《邕碑》、《唐史》、《陳留譜》等典籍,並對二程以上世係進行了旁征博引,修成《新安程氏統宗世譜》,作《程氏統宗譜辨》三十七條。程敏政說,“皓生日華,日華生懷直,懷直生執恭,執恭生世庸,世庸生岩,岩生秀”。 終於使程氏世係“百年之疑一日而決”。
據元代丞相脫脫等著述《宋史》記載,到了五代後晉時期,從中山博野遷居深州陸澤(近河北深縣南)的二程高祖父程羽(字衝遠),少年聰明好學,能屬文。於後晉天福年間(936年),擢進士第,授山東陽穀縣主簿。此後,家眷隨他走南闖北,他曆任(山西)虞鄉縣、(陝西)醴泉縣、(成都)新都縣縣令,政績顯著,有口皆碑。
趙匡胤稱帝後,程羽成為宋太祖手下的一員將領,隨趙氏南征北戰,於963年平定荊南和湖南,965年滅後蜀。
在開寶元年(968年),程羽被遴選為兩使判官,當他應召進宮回答趙匡胤提問時,他引經據典,對答如流,語驚四座,甚得趙匡胤賞識,立即擢升為主管天下文章與著作的官吏——著作郎。
程羽走馬上任小試牛刀後,趙匡胤見其身手不凡,又將其外放到陝西一帶主持地方大計,先後出任興州(今陝西略陽)與興元(今陝西漢中)知州。到了971年,趙匡胤蕩平南漢,開寶八年(975年),又俘虜了南唐後主李煜。至此,除北漢之外,十國基本統一。這時,趙氏覺得程羽人才難得,著令程羽回京師開封任職,以知州官銜行使開封府判官職責。
程羽雖然是皇城腳下朝廷命官,但他仍然堅持淳厚的秉性,勤奮做事,誠實待人,蒞事恪謹,深受各方讚譽。
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又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趙炅),與他交往了一段時間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雖然趙匡義統管京畿,大權在握,但卻十分敬重程羽,常以長者之禮敬之,每逢重大事件均向他請益。
程羽也佩服趙匡義雷厲風行、敢說敢做的作風——
那是趙匡義參與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後,他相繼擔任殿前都虞侯,領睦州(今浙江省建德縣東)防禦使,直至成為統攝中央軍政大權的中書令,並封為晉王。
不久,初登大寶的趙匡胤正寵幸一位天姿國色的金城夫人。趙匡義屢次勸諫趙匡胤要遠女色,重國事,墜入愛河的趙匡胤哪裏聽得進去,依然與金城夫人形影不離。
有一天,趙匡胤在後苑召趙匡義陪宴,並邊飲酒邊射獵助興。為了獎賞功勳卓著的弟弟,趙匡胤特賜趙匡義一大杯酒,讓其喝下。趙匡義推辭不了,就指著庭下花叢中的一朵鮮花說:“如果金城夫人親手去將這朵花摘來,我就一飲而盡。”
趙匡胤即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摘來。說時遲,那時快,趙匡義迅速拉足弓弦,似欲射獵別物,忽然一轉身,隨著“嗖”的一聲箭響,金城夫人倒在血泊中。繼而,趙匡義立即扔弓哭泣跪拜在地,抱著趙匡胤的大腿說:“陛下剛剛得到天下,應該以國事為重啊!”
趙匡胤見他一片忠心,又是自己的親兄弟,更何況宮中美女如雲,也就沒有怪罪他。
976年10月,趙匡胤於“燭影斧聲”中死去,趙匡義於同月繼位,改年號為“太平興國”。
趙匡義登臨大寶後,史稱宋太宗,更是給程羽加官晉級,開始任命他執掌自己盤踞了十五年的開封府大印。沒多久,為穩定西南,趙特派程羽前去鎮守成都重鎮。
程羽到任後,嚴肅吏治,取消了一批苛捐雜稅,推行穩民安民政策,深得人心。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使成都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局麵,蜀人有口皆碑。
西南局勢穩定後,程羽奉調回京,被拜為禮部侍郎。
程羽是一個知足常樂的人,他覺得自己年事已高,應該給年富力強的官員提供一試身手的機會。於是,他主動上奏請辭,希望趙匡義給他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差。但趙匡義認為,程羽是大宋王朝的寶貴財富,執意誠懇挽留,讓其繼續在朝中擔任要職。
當時,朝廷設有端明殿翰林學士一職,其職責是專門幫助皇帝通讀和協助處理奏章。最初擔任此職的是兩位遺老重臣:一位是曾任翰林學士、戶部侍郎、知製誥等職的五朝宰相馮道,另一位曾任右千牛衛大將軍、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後任宰相的趙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