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麻子的剪刀、六必居的醬菜、無敵牌的縫紉機和鳳凰牌的自行車,都屬於所謂名牌貨。名牌者,有的好吃,有的耐用,有的實惠,有的經看,以其在同類產品中的高質量而名馳遐邇。
作為出版社,也應該有自己的名牌書。五十年代初,我在中國青年出版社,親眼看見許多編輯為了創名牌,曆盡艱辛。
中青年社成立於1949年。創建之初不僅在出版界默默無聞,1951年還因為幾本青年文藝叢書的事,受到了《人民日報》的點名批評,日子很不好過。總編輯李庚,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當時,共和國剛剛創建,抗美援朝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黨和共青團對教育青年的要求,是要用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培養一代青年。鑒於編輯部的人力物力和客觀上的要求,用現在的術語來說,總編輯將編輯部的工作進行了“調整”,從出版一般文學作品的戰線上撤了下來著重出版鼓舞青年向英雄學習的讀物。這就是後來為大家所熟知的《劉胡蘭小傳》、《青年英雄的故事》、《奧斯特洛夫斯基傳》、《卓婭和舒拉的故事》、《普通一兵》和《牛虻》。這批書,既為中青社在青年讀者中爭得了初步的信譽,又為培養五十年代中國青年的精神文明,做出了它應有的貢獻。
要創名牌,就得善於向旁人學習。同行不是冤家。好的同行正是我們“學、趕、超”的榜樣。五十年代初期,工人出版社組織出版了《我的一家》、《女共產黨員》、《把一切獻給黨》等書,在讀者中極有影響。用老一輩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事跡教育青年,應該是我們共青團直接領導的出版社的基本任務之一。於是,我們創辦了《紅旗飄飄》。其後,回憶錄組又出版了《王若飛在獄中》、《在烈火中永生》等書。這一批名牌貨,是向兄弟單位學習的結果。
創名牌要敢於向權威挑戰,要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向高質量進軍。五十年代初期,有一個出版社叫時代出版社,是優秀的俄文翻譯人才薈萃的地方。他們人才濟濟,所出譯著在讀者中有很高的聲譽。當時,中青社有一個翻譯組,人數不多,力量還是比較薄弱的。他們在處理《卓婭》、《牛虻》等書稿取得了一些經驗以後,毅然接受了翻譯出版《勇敢》、《茹爾賓一家》、《海鷗》、《走向新岸》等大部頭作品的任務。年輕的翻譯組用他們高質量的譯本擠進了翻譯界的行列。
文學編輯室在五十年代初期經過幾年的“調整”和積蓄力量,從出版英雄人物傳記故事創名牌入手,已悄悄地把編輯工作的主力重新開到處理創作書稿的前線,力爭在出版現代創作上創自己的名牌貨。出版社一方麵從全國各地調集人力,充實編輯部;另一方麵由總編輯吳小武、陳碧芳周遊全國組織稿件,聯係作家,開展多方麵的活動,為中青社出版名牌貨《創業史》、《紅旗譜》、《紅日》、《我們播種愛情》、《高玉寶》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各行各業都要創自己的名牌,用自己的優質產品去滿足人民多方麵的需要,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建立新時期的精神文明。既要有雄心壯誌去“創”,又要不畏艱險,哪怕是曆盡艱辛也要去“闖”——隻要是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
1984年9月
出書以後
一本書在正式出版之前,一個富有責任心的編輯可以說使出了渾身解數。但是,嚴格說來,作為一個編輯的職責,這隻能算他完成了任務的一半。好比上下兩篇文章,上篇已經脫稿,而下篇還沒有動筆。要想使上篇文章發揮更大的效果,我們毋寧說,這下一篇更值得我們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