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莫裏哀(1622-1673)法國古典主義時期著名劇作家,是法國現實主義喜劇的首創者。主要劇作有《憤世嫉俗》、《屈打成醫》、《吝嗇鬼》、《貴人迷》和《女學者》等。
[113]伏爾泰(1694-1778)法國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他的主要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世》、《路易十四時代》和《風俗論》。畢生主要從事戲劇創作,先後寫了五十多部劇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劇。
[114]柯羅(1796-1875)法國傑出的風景畫家。其名作《納爾尼大橋》是比較典型的風景範例,現存於巴黎盧浮宮。另有《意大利城堡》、《聖安哲羅堡》、《孟特老丹的回憶》、《芒特的嫩葉》、《讀書間歇的女人》等作品。
[115]布特魯斯,紀伯倫的同母異父親哥哥,1902年3月12日死於肺病,年僅25歲。
[116]“邁瓦利亞”,音譯,意為“主人公呀”。是敘利亞地區反複重唱的一種民歌,因為每一句尾都要唱“主人公呀”,故把這種民歌稱為“邁瓦利亞”情歌。
[117]“歐卡茲集市”,阿拉伯蒙昧時期著名集市,位於今沙特阿拉伯境內塔伊夫東北約35公裏處。每年11月(當地曆法)前二十天為集日,屆時阿拉伯半島各地人都來此趕集。不僅限於經濟貿易,還是文化交流中心。各部族的詩人、演說家會聚於此,爭相吟誦自己的新作,炫耀自己,讚美本部落,同時攻擊、諷刺敵對部落,並要求權威對他們的詩歌進行評判,選出佳作。歐卡茲集市在形成統一的標準阿拉伯文學語言方麵起過很大作用。
[118]阿拉丁,即《一千零一夜》中“神燈”裏的主人。
[119]布特魯斯·布斯塔尼(1898-1969)黎巴嫩作家,文學批評家。著有《阿拉伯文學家》、《騎士詩人》等。
[120]時值埃及大學為哈利勒·穆特朗舉行表彰會,紀伯倫將該信作為《巴勒貝克詩人》賀詞的“序”寄給《賽爾基斯》雜誌。《巴勒貝克詩人》後收在紀伯倫的散文集《暴風集》裏。——原注
[121]哈利勒·穆特朗(1871-1949)黎巴嫩偉大詩人,僑居埃及,被稱為“兩國詩人”。其最著名作品名為《哈利勒詩集》。——原注
[122]瓜亞基爾,厄瓜多爾的最大港口城市。
[123]《行列之歌》係紀伯倫的惟一一首長詩。收入《珍趣篇》中。
[124]《瘋人》係紀伯倫的散文詩集。
[125]阿卜杜·巴哈·阿巴斯係巴比倫派(起源於伊朗)創始人巴哈之子。他訪問過美國,在那裏紀伯倫與之相識,並給他畫像。
[126]《世紀兒懺悔錄》是一部以作者繆塞(1810-1857)與喬治·桑的戀愛故事為中心內容的自傳體小說。作者指出拿破倫帝國的崩潰和對拿破倫英雄主義的幻滅,是產生主人公阿克達夫的“世紀病”的社會根源,表達了對複辟王朝的不滿。
[127]艾德蒙·沃赫拜將紀伯倫的《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由阿拉伯文譯成法文,發表在《拉西裏日報》上,隨寄給紀伯倫一份報紙,並附短信一封。這是紀伯倫的回信。
[128]《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係紀伯倫用阿拉伯文寫成的一篇散文詩,收入《暴風集》
[129]“筆會”,係阿拉伯敘美派文學家於1920年4月28日在美國成立的文學團體,紀伯倫被推舉為主席,成員有努埃邁等十人。它的宗旨是努力使阿拉伯文學擺脫僵化狀態和傳統穴臼,革新其內容和形式,聯合阿拉伯海外僑民作家,推動和發展阿拉伯文學事業。該會成員作品不斷問世,很快蜚聲阿拉伯世界,對現代阿拉伯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31年紀伯倫去世,1932年努埃邁回黎巴嫩定居,筆會名存實亡,遂告解體。
[130]這個年份僅僅根據紀伯倫在該信開頭的一句話而推定:“……你還未收到這封信,我就要準備遠赴藝術世界之都……”(原注)
[131]《叛逆的靈魂》係紀伯倫的一部短篇小說集,其中包括《沃爾黛·哈妮》、《墳墓呐喊》、《新婚之床》和《叛教徒海裏勒》等四個短篇小說。
[132]約翰,《聖經》人物,即為耶穌洗禮的那位約翰。他曾因指責西律王亂淫而被關進監獄。西律王見他在群眾中威望很高,不敢殺他。
[133]彼拉多,羅馬人,公元一世紀羅馬帝國委任為駐猶太等地巡撫。他審問耶穌時,原想釋放無罪的耶穌,後卻同意猶太公會的要求,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
[134]髑髏地,耶穌受極刑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