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情深義重(1 / 3)

1.欲問孤鴻向何處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夕陽樓》

長安的風是無聲的,凜冽刺骨的疼,長安的人是多情的,今日桃紅榻,明日杏花船。長安的街是繁華的,來來往往的行人,絡繹不絕,商販在熙攘地叫賣。長安是天下最富貴的地方,多是榮華。這裏是天子腳下,是離天最近的地方,這裏承載無數人的夢想,金光閃閃的大門正在打開著,迎接著五湖四海的人。

這裏是李商隱噩夢,把他的夢想絞的支離破碎,連帶那顆心,也千瘡百孔。

這裏是也曾是他夢想的地方,李商隱做夢都要長久地停留在此,因為他知道,這裏有一道天梯,隻要爬過去,就是離天最近的地方,那裏有最溫暖的生活。

山重水複,不是每個人都有很的運氣,在絕望的時候,發現原來天無絕人之路。雖然沒有的柳暗花明轉變,但來到長安無疑是李商隱最慶幸的事。在這裏,他遇見了一個知己。他們同是淪落天涯的人。他們開懷暢飲,舉杯對酌,悲中之喜,莫過於在失意的時候,相互慰藉。

他是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不曾得知他年輕時候的模樣,但這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眉眼清爍晶亮,一身儒雅,文質彬彬。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隱本是一個人獨坐,喝著酒,抒發憤懣的心情,聽到自己才做的詩被人吟誦了一遍,一抬頭,就看見一老者,正站在自己麵前微笑。也罷,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管明朝是與非。

他們有過相似的境遇,心中都有自己的夢,為了黎民,為了親人,為了自己,持續不懈地奮鬥。隻是再怎樣努力,也難以敵過政治的漩渦。明明不想涉及,隻是想遠離,過著自己的生活。可是命運卻讓他們離這漩渦越來越近,即使靠在最邊緣,也會被無情的卷入,粉身碎骨。這是他們相似的愁苦。

李商隱不愛酒,隻是這是消愁的最好物事了,白居易愛酒卻是愛的真切。開壇瀉罇中,透明的酒水,在陽光的照耀下,經過深諳酒壇的映照,液體的黃金,緩緩流淌,勾起掠奪的欲望。把玩杯盞中的液體,清澈的凜冽,看進去的是自己,映出來的是被囚禁的妖魔,在無數的掙紮與壓抑中,掙脫了束縛,成就自己夢寐以求的事。

酒,從古至今,一直是一種文化,一種寄托,有人酒後鬧事,有人酒後失言,酒後最容易做一些錯事,甚至是不能挽回的遺憾。鮮明的例子,銘刻的教訓,即使無數先人說了酒的危害,後世更會有再多的遺憾,這一刻,酒值千金。

人們愛它,癡它,恨它,對它無能為力,欲罷不能。

白居易對飲酒的好處是深有所得,對月獨酌,賓前宴客,少了它就少了知己,沒有給彼此最真誠坦然的機會。同樣是兩個鬱鬱不得誌人,在此前,隻是聽說過彼此的名字,卻在今刻,一醉方休。

兩個人都未見過,但對彼此一直都是神交,李商隱欽佩白老的詩聖才華,樸實易懂,用最直白的言語,向天下人抒發內心最誠摯的感情。李商隱初出茅廬,在士林中小有名氣,“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文辭優美,華麗斐然,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朦朧情景。

這方唱罷,那廂登場,在酒樓裏才喝完酒,李商隱便迫切地拉著白居易去了他住得客棧,要上幾個小菜,又是幾壇酒。不到黃河心不死,隻要他還有一絲力氣,就要繼續喝下去,忘年之交的喜悅,衝淡了心裏一直濃厚的雲霧。

他們本就身在異鄉,又是知己難求,如今終是可以碰到一個可以訴衷腸的人,自然無比歡欣。

這一生,天時地利人和,也不知還會有幾回這樣的時刻,既然遇到了,更要珍惜。假如還有來生,這一生並不是隻與紅顏約定下生,下一生,如果可能,寧願結為父子緣,願為你子,你為我父。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著。試玉要燒三日滿,辮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複誰知?”

白公當年十六便中了進士,十八歲的時候與元鎮同舉書判拔萃科。待到了十九那一年,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幾年之內,接連升級,這一段仕途,也算是一帆風順了。隻可惜,天不遂人願,世上從來沒有完好的事情,如果人的一生一帆風順,那就說明脈搏也是停滯不前了,那隻是隨著生命的終結,而不在人世間繼續苦苦地磨煉。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每當不如意的事情,我們總是在暢想否極泰來後的美好,峰回路轉的繁華勝景。而命運曲線動蕩的波折,我們無從得知,下一次轉角會折射到什麼地方,但生命就如一條永不止息的河流,隻能看到它或舒緩,或迅疾的節奏。如果知道如果之後,那如果之前我們會不會做同樣的事情,即使知道對錯,即使明白後果。在巨大的悲痛之前,總是有盈滿了得喜悅,才能讓人在極致中遊蕩,高空狠狠墜落的悲痛。

後來,皇上因賞識白居易的文采,被授予翰林學士,步步高升,遷任左拾遺,他升到仕途的頂峰,京兆府戶曹參軍。幾年來,一路高升,可見日後飛黃騰達的場麵,皇恩浩蕩,這一生,定要報效皇上,以達知遇之恩。

那曾經年少張揚,縱馬馳騁長安街的局麵,已不知是多少年。歲月是一把無情的刀,用遲鈍的刀口,一點一點磨碎支撐身體的脊骨。高樓傾塌不過是一瞬間,地基的腐蝕卻是要經過漫長的積累。白居易是詩聖,這一生都為國家,為人民。曾經這位年輕的官員是一杆銳利的銀槍,矗立在殿堂之上,很多人都擔心被槍尖對準,受了傷,害了性命。

白居易偏偏耿直忠烈,一心在報效朝廷中,沒發現朝廷之外的很多事情,他損害了很多人的利益,摘除了不少人的頂戴花翎,曾經在麵前嬉笑怒罵的官僚同事,如今被這個年輕的官員送進牢獄,痛哭流涕。

官官相護,自古以來就是這個道理,清官為人清白不屑與人為伍,貪官惡霸就不同了,他們有狐狸尾巴,要同僚之間相互掩護才行,縱然一人落馬,眾人擔心會殃及池魚。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後患,讓阻礙全部清除,將危險從根底消滅。

埋藏的禍根被徹底爆發還是因為一件冤案。自古以來冤假錯案比比皆是,很多可知可懼的因素,讓那些死去的怨靈,受冤的亡魂,被默默遺忘。

那一年,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禦史中承裴度遭人暗殺,片刻間武元衡就已死亡,裴度也受了重傷。當朝宰相,一品官吏,被人暗殺,竟然無人問津,答案是每個人心知肚明的,偏卻無人敢揭開那一層薄薄的麵紗,還受害人一個公道。

政治腐敗,宦官黨政,無故被貶,無因譴責的人,即使受了不公平對待也隻能咬碎了牙,咽回肚子裏去。

既然無人問津,那我便來調查,這世間要還一世清明,總是有流血犧牲,如果可以,願已一己之身,清汙濁之氣。這是白居易最真切的想法。

最終,那一段冤屈卻是被往事塵封了,包括白居易這個人,也被歲月一點點掩埋了。可保家衛國的事,即使還有一點能力都要繼續去做。沒了官職,他還有筆,還有頭腦,他要記錄這刻事實,呼籲天下有識之士,呼籲每一位天朝子民,黑暗這個在等待被拯救。滄桑往昔,過去的點點滴滴怎可忘,年少癡狂家國夢怎成全,每一句詩,每一個字,都是寫在心上,寫進夢想裏的。

如果有來世,我便為你子。這是他們彼此相交後的最美詮釋。如今白居易的夢已經老了,李商隱的路還要繼續。繁華的浮世,太多真假難辨,一切都是虛偽的,他為唯有堅守自己的本真。

塵世漂浮這許多年,有人喜極而泣,有人悲從中來。李商隱卻不同,即使是一個落魄的書生,在生活麵前,他自卑,他可憐,卻從未放棄,失去了又如何,收拾大好河山,從頭再來。他明白榮華浮光,必須踏在浮華之上,才能在耀眼的光芒中展翅翱翔。

2. 憐我總角稱才華

丈人博陵王名家,憐我總角稱才華。 華州留語曉至暮,高聲喝吏放兩衙。 明朝騎馬出城外,送我習業南山阿。 仲子延嶽年十六,麵如白玉欹烏紗。 其弟炳章猶兩丱,瑤林瓊樹含奇花。 陳留阮家諸侄秀,邐迤出拜何駢羅。 府中從事杜與李,麟角虎翅相過摩。 清詞孤韻有歌響,擊觸鍾磬鳴環珂。 三月石堤凍銷釋,東風開花滿陽坡。時禽得伴戲新木,其聲尖咽如鳴梭。公時載酒領從事,踴躍鞍馬來相過。

--《安平公詩》節選

失去了親情,愛情在一旁深切等候,沒了愛情,仕途給人名利的快慰,沒了親人,丟了愛戀,斷了仕途,極致的悲傷,痛都可以盡情地酣快淋漓,任意地揮灑。李商隱的一生,親人總是相繼在重要的時刻離去,苦苦癡戀的幾段愛戀最後無疾而終,空付了滿心的歡喜,哪怕是信手拈來的科舉,一次次擦肩而過。仿佛,離別和失去,是他永難逃脫的宿命。

生命中總是會有與眾不同的幾個人,可以由生記憶到死,讓李商隱痛恨的人是幾乎沒有了,即使這一生坎坷悲痛,也隻怨這時事,即使是發動戰爭的人,在狼煙四起的場麵下,也無能為力。深藏在人心內最深處的罪惡一旦被召喚出來,隻能被徹底的毀滅,良心做的牢籠,在無數白骨的覆蓋下,已看不到紅色。

有一個人對李商隱的人生有很大影響,他是崔戎,李商隱很多思想都是受他啟發的,崔戎深愛每一個子民。他深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百姓才是這個天下的主人,也是這世間最需要幫助的人。沒有權利來肆意妄為,沒有金錢隨意揮霍,需要幫助的時候,求助的對象隻能是朝廷,這些在朝為官的人。

那一年堂叔去世了,李商隱還沉浸在失去至親之人的傷痛之中,考試的失敗,在病中的身體更加孱弱,正是日出朝陽的好年紀,身體仿佛到了遲暮。他終日在迷茫中呼吸,一直掛念心中的夢,卻不知如何才能成全,星空的月亮,時圓時缺。在政局混亂的如今,未來根本就是無跡可尋,明明盡了全力,盡管一直在努力,始終在與夢想平行,隻能隔著迷霧看著遠處的風景,在黑暗中踽踽獨行。

認識崔戎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甚至在那之前,李商隱根本不知道還有這麼一個做大官的親戚,從血緣關係上,李商隱還要叫他姨表叔。崔戎的伯祖是博陵郡王崔玄障,伯祖父的母親是兵部侍郎東都留守盧宏慎的大女兒,當時李商隱的曾祖父的妻子正好是盧宏慎的三女兒,這樣一層層地剖析下來,崔戎是李商隱的姨表叔。

經曆過一係列的打擊,雖然悲痛,雖然無奈,但生活依舊還要繼續,放棄了才就真的什麼都沒有了。

榮陽刺史蕭洗大人是李商隱堂叔生前的至交,那日堂叔下葬,他也來祭拜。當年他曾經邀堂叔到府上做幕僚,堂叔雖然仕途慘敗,那一身高傲從不氣餒,心氣高傲的他,不願意在至交好友麵前低下一等,所以拒絕了。李商隱帶了自己的詩文前去拜謁,希望能得到大人的指點一二,讓自己在未來的路上可以前進哪怕咫尺毫厘。

可能是覺得自己沒有什麼能給予李商隱的,蕭洗並沒有留下李商隱,而是一紙書信,把李商隱又推薦給了當時任職於充州觀察史的崔戎。崔戎是博陵郡王的後代,官宦世家,如今又在充州做官,在民間的風聲也很好,相信李商隱在那裏肯定能受益頗多。

李商隱覺得自己像一隻球,被來回地轉讓,他的內心總是有些無奈傷感的,然而如今這樣落魄,生活都是艱難,那些所謂的麵子底子也不算是那麼重要了。

回信中還說蕭洗大讚李商隱的才華,這讓他很是歡喜,希望李商隱能早日趕往充州。

崔戎的回信讓李商隱重新充滿了奮鬥的力量,信中充滿熱情,希望李商隱快點回去,在崔戎這裏,李商隱終於感覺到了自己被需要的價值。李商隱快速地安排好了家中的一切事宜後,便迫不及待地想來到充州,希望這裏不會讓他失望。因為在慈愛的恩師那裏都有各種的爭奪,受黨爭的影響,各個幕僚之間的攀比,李商隱覺得很累。

這個時候的崔戎已經接近甲子之年五十多歲的年紀,身材微微發胖,但並不是所見到的那些身材偏胖,目光渾濁,隻會花天酒地的官員,雖然從前都是青年才俊,為官多年後,早遺失了最初的夢想。

崔戎這裏也是個大家庭,有兩個兒子崔雍和崔衰,年歲都比李商隱小些。李商隱在家裏就是老大,平時照顧弟弟妹妹,在這裏充當以前的角色也是如魚得水,相處的非常愉快,崔氏一家對待李商隱也是極為客氣。

當李商隱被問及的家事,內心的傷被人再一次提起,往事一一在眼前浮過,酸酸的味道在血液裏一遍遍地流淌,李商隱缺的並不是可憐,他需要的是渴望是機會。

雖然隻是含混了幾句,一帶而過,那哽塞的言辭和微紅的眼眶,出賣了他刻意偽裝的鎮定與無謂。崔戎適當地終止了這次談話,並特意送了些銀兩來讓李商隱安排家事。

要有多大的傷痛,隻是短短幾句話,就能讓人有想哭的欲望。某些時候,我們都需要沉澱,悲傷逆流成河,前事為鑒,在磨難麵前,要坦誠,學會承受,憶苦思甜,放下沉重的往事,迎接未來的美好。

李商隱在崔戎幕下做了一名掌書記,平時隻是掌管一些奏章文事,事情並不多。大多時候,都是跟著崔戎去看充州的軍事情況,了解民生的需求。

在這裏,李商隱的心中泛起一種滿足感,他覺得的兩個表弟待自己如親生兄長,尊敬愛護,卻也調皮可愛得很,隻是他們都不好習文,一碰到文學的事情就無精打采,舞刀弄槍的時候倒是神采奕奕,崔戎也不限製兩個兒子的發展,隨他們喜好。

崔戎對李商隱也像親生兒子一樣,他無數次地希冀著這就是自己的家,可以肆意的與家人親近。而在自己那個貧苦的家,沒有自己任性的權利。想來恩師倒是對自己極為寵愛,可是難免幕府裏的人也是明爭暗鬥,即使他不想同流合汙,也難以做一個完整的局外人。李商隱感激崔戎,給了他家庭的溫暖,給他平等對待的機會,讓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價值。

崔戎雖然是博陵郡王後人,將門出身,踏入仕途卻是通過科考,不愛武將的打打殺殺,這一生隻為度人,一將功成萬骨枯,那樣的痛,一般人都承受不來。最開始的時候,是在吏部做了一個小小校書郎,一段時間後提升為藍田主簿,不久又從殿中禦史升任吏部郎中,再由諫議大夫升任華州刺史。一路順風順水,這樣下去未來肯定是更美好的前程,不然也不會差的,更何況當時還頗得皇上賞識。

其實,人生就是一條河,蜿蜒的流著,誰也不知道到哪裏會翻騰出風浪來。在擔任華州當刺史的時候,天災人禍,很多人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崔戎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官,隻是按照朝廷流程,賑災銀下來,很多災民都等不到那個時候。最後無奈之下,他把自己的私錢拿出來救濟災民,這本是一件舍己為人的事情,受到嘉獎,而不是在黨爭的泥流中濺了一身的泥濘,被調到了充州這個荒涼的地方。

雖然崔戎從來沒有在人前說過什麼怨言,無論是誰都會不平等的,但是當抱怨毫無影響時,隻能三緘其口。

諸多感慨彙聚於心,李商隱每次喝完酒,站在高高的城樓上,仰望滿天繁星,高處不勝寒,群星寂寥。城鎮的夜晚,寂靜無聲,黑暗如同一隻猛獸,把一切吞噬。遙望星空,高處不勝寒,俯視地處,黑暗寂寥,這樣的一個尷尬位置,不上不下,做什麼都是無能為力,淺嚐輒止。

那一雙在黑暗中的眼睛,充滿了悲傷和期盼,被歲月無情的侵蝕,生命的滄桑溢滿了眼眶。

3. 休問梁園舊賓客

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寄令狐郎中》

江南三月煙花開,尋一處芳草棲息地,幾個人席地而坐,幾碟小菜,一壺好酒,今宵有酒今宵醉。這是一種愜意的友情時光。朋友是在孤單的時候,在旁邊默默地守候你,暴怒的時候,上前敢於拉住你的手,不是每分每秒的陪伴,卻總是能來的那麼及時。

李商隱的一生中有這樣的一個朋友,少年時一起玩耍,後來一起學習,一個加官晉爵,另一個落魄潦倒,總是在他倒下的時候扶持,不是依靠,但是卻是最後的救贖。那人便是恩師的一位公子,令狐綯。

令狐綯自小便是聰明伶俐,和李商隱的聰明是不同的是,他懂得變通,會圓滑。他與李商隱在文章上的才智是不同的,所以他文采雖然沒那麼出眾,但也官拜三品。雖然說詩詞沒那麼精通,但也絕不是膚淺,有令狐楚這樣的父親,周圍三千門客,耳濡目染都能張口賦詩了。聰明懂事的孩子,沒有父母是不喜歡的,令狐楚也是格外疼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