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風華出岫(1 / 3)

1. 颯颯秋雨中

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紅豆

“摩詰,你可知道,天上的雲為何要變換不停,為何居無定所?”

坐在石階上,望著天空的小男孩將視線移到父親的臉上,然後茫然地搖了搖頭。

父親慈愛地撫摸著他的後腦,又問:“那你可知道,你的名字摩詰是何含義?”小男孩繼續搖著頭。父親的話對他而言太過深奧,並不是他小小的腦袋能夠容納的。雖然他從出生以來就一直被人稱作天才,雖然他才幾歲就能吟誦詩歌,但他畢竟還是一個小孩子。再聰明的小孩子看到浮雲之時,也隻能好奇為何這些好像棉花的東西剛剛還像一隻小狗,怎麼現在又變成鳥了。

父親自然看懂了兒子眼裏的迷茫和不解,他一邊緩緩撥動著手裏的念珠,一邊摟著男孩子瘦弱的肩膀,說:“讓為父告訴你,雲之所以變換不停,是因為人心在動,人的心永遠都在動,所以雲的變幻也不會停止。而你的名字維摩詰則是一位偉大的佛,為父希望你此生始終能保持一顆菩提之心,明鏡之意。”說完,他看到兒子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有時候,兒時的記憶往往是最深刻的,那些我們不曾聽懂的話語,在長大之後卻不知不覺滲透在我們的每一寸生命中。所以盡管小小的王維尚無法理解雲動與心動的聯係,但那顆如明鏡之台的心,就這樣在他的身體裏生了根,並隨著他的成長而漸漸長大。

秋雨淅淅瀝瀝地落下,雨並不大,打在身上也不會濕了衣服,隻是時間久了寒意才會緩緩從衣袍外滲入到肌膚之上。這麼一大一小就坐在院前的石階上,望著已經看不到浮雲的陰霾的天空,一個靜謐安逸,一邊波動念珠一邊嘴中念叨著什麼,一個則天真無邪,皺著眉頭努力思考父親剛剛說的話。男孩的念珠是掛在脖子上的,細雨在念珠上麵凝成露珠,在每一滴露珠裏麵,你都能看到整個天與地。

與當時許多鼎盛詩人不同,王維的家是一個充滿著禪意與佛學的家。在這個家中,每個人都信仰朝拜著佛教。那時候的中原大陸正是百無禁忌的多元化時代,各國的文化都可以在這裏很好的展示和傳播。佛教也是在那時得到了很好的發揚。當時,許多人信佛甚至並非出於信仰,而是為了追求流行,仿佛隻要你手裏多了一串佛珠,言談中多了幾句禪語,就顯得特別有範一樣。

當然,也有很多人就是從佛學中找到了自己生存的真意,比如王維的家庭。所以王維生下來時,父親就為他取名為維,字摩詰。摩詰本身在印度佛教中有無塵之意,而維摩詰則是印度佛教中一位與釋迦牟尼同期的大乘居士。從名字來看,就知道他的父親對他抱有怎樣的期望。

做官入朝自然是那個時代許多家庭對子女的期望,但對於一個一心向佛的家庭來說,官拜朝廷反而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則是可以接近佛,甚至成佛。所以讀書考取功名還隻是在紅塵之中修煉的一部分,最終的目的卻是看透紅塵,獲得心中真正的寧靜,真正的大徹大悟,真正的大自在。

衣服已經快要濕透了,但是這父子倆似乎都沒有要從石階上起身的意思。父親已經閉上雙眼,安心撥弄佛珠了,好似是在將自己融入這秋雨之中,在努力達成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小小的王維則安靜坐在那裏,雙手托著腮,思考那些他尚不能理解的問題。他看了看父親,又看了看石階旁一棵孤零零的小黃花,黃花映在他胸前佛珠上附著的露珠裏,每一滴露珠上麵都映射出了這小黃花的影子。露珠隻要輕輕一撫便可消去,但那黃花隻有你親手摘下碾碎了才會消失。可是又憑什麼說,露珠內的黃花就不曾存在過,就不是真實的呢?

“父親,我不明白。”小摩詰嘟著嘴說。這時父親睜開雙眼,好似從一場很久很久的夢中醒來,他緩緩說:“其實又有誰明白呢?”他站起身來,抖了抖身上的雨水,有拉起小王維,“衣服快被打濕了,咱們回屋裏去吧。”小王維聽話地點了點頭,這時他才發現原來身體不知何時已經變得冰涼了,他不由得打了一個噴嚏。父親露出關切的神色,“趕快回去換一身衣服吧,入秋了,著涼就不好了。”

一大一小這才回到屋內,在下人的抱怨中換上了幹爽的衣服。王維畢竟隻有六歲,又淋了雨,不停打著噴嚏,在下人的照料下,披著毯子飲了杯熱茶才算好一些。“老爺也真是的,明明下雨還帶著小少爺一起淋雨,病了可怎麼辦啊!”下人不敢告訴夫人惹夫人擔心,隻能不停抱怨,而王家老爺隻是抱歉地笑笑,為給對方帶來的麻煩而道歉幾聲。

周圍變得嘈雜了。被裹在毯子中的六歲的王維開始懷念剛剛在秋雨之中的感覺,那時雖然耳邊隻能聽到雨的簌簌聲,但那聲音比起此刻的嘈雜要悅耳許多。看了看自己胸前紫檀佛珠,他看到上麵的露珠早已因屋內熱氣而散去了,上麵曾經映出的一切也終成一場空。但他知道,那些都是真實存在過的,因為他相信,他相信在他的小小的脖子上,曾經掛著一片開滿了小黃花的花園。

2.雪盡馬蹄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

春秋代序,秋去冬來。王維在書香世家漸漸長大,父親臉上的皺紋是歲月劃過的痕跡,時光安靜地追趕著王維的腳步,茶杯和絨毯祥和地躺在它們該有位置上,可少年卻不再是當年懵懂無知的孩童。

王維的童年在太原祁也就是現在的太原祁縣度過,王府是一個古色古香的深宅大院,在當地很有名望。王維有五個兄弟,王維年紀最大,是家中的長子;二弟王縉,比王維小一歲,和王維最為要好;三弟王紳,比王維小三歲;四弟王紘,小王維四歲;最小的是王紞,比自己小六歲。此外還有一個最小的妹妹。

王氏算是當地的世家大族。雖然魏晉時期的選官製度--九品中正製已經被廢棄,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的門閥製度也漸漸消弭,可是,一種文化和製度一旦形成,就會有深厚的土壤,所以即便是製度被廢除了,可是在人們的心中,像王家這樣的世家大族還是值得尊敬和愛戴的。門第之觀念還是很重要,跟世家大族結為連理的女子自然也是書香門第,王維的母親崔氏就是來自這樣一個家族。生於這樣的家庭,王維接觸到的都是一些名士,這對他早年的學習以及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和影響。

桌邊,一個儒雅的少年,煮茶中舉手投足間滿是文人雅士的風度。這可是王維費了好大的功夫才得來的幾兩貢茶,定要好好品嚐。他架好煮茶用的鍑,用炭撾將木炭一一敲碎,投入風爐中點燃,把之前準備好的山泉水注入鍑中。

水初沸微微有聲之時,他撚起少許鹽放入水中。當其二度翻滾起來時,他將之前準備好的研膏茶放進去當水第三次沸騰時,他拿起勺子珍惜地盛出三碗,用自己視如至寶的青瓷荷葉盞盛放。這盞呈五瓣蓮花狀,口敞侈,深腹,有圈足;盞托呈四片卷邊荷葉狀,托中心部下凹形成一定深度,正好與盞的下腹部套合;通體一色青釉,猶如一朵盛開的荷花。

唐代飲茶,鍑三沸後盛出的三碗茶在《茶經》中稱之為“珍鮮馥烈”,而這飲茶用具也有講究,蓮是潔身自好的象征,更是佛性的象征,這套茶具端莊靈秀。仿荷作盞,用茶怡性,反映了王維的追求。

飲茶之時,馥鬱之香最易冥思。王維有時也不明白,為何父親教自己談禪禮佛,又要求自己學習儒家的經史子集,還為自己請了一位嚴厲的師傅,來教自己和弟弟。

弟弟王縉,字夏卿,隻比王維小一歲。王維王縉兄弟倆從小一起長大,王縉和王維一樣,對佛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二人在父母的教育下,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一起讀書,更是推崇儒家經典和儒家的入世思想。在唐玄宗時期,科舉考試主要考明經和進士兩個科目。明經,顧名思義,是跟儒家經典的經書有關係的考試,分為帖經和墨義,這裏的“經”主要指的是《詩經》《尚書》《禮》《易經》和《春秋》。帖經就是拿出經書中的一句話,然後接下一句或者上一句,跟現在考試的默寫填空意義相同;而墨義就是要求考生回答一些關於經書的問題。進士比較難,考察的是考生的文采,才思和創造力,就是給考生一定的題目,讓考生作詩或者屬文或者作賦,有時候也加入一些帖經考試。

記得二人還是孩童的時候,父親就給二人請了一位家庭教師來教授科舉的內容。師父很是嚴厲,他常常頭戴額冠,負手而立,他長著長長的白胡子,每當思考或者生氣想教訓兩個孩子的時候,總會用手撫摸胡子一會,然後再采取行動。

兩個孩子對師父的古板很是厭煩,經常課上捉弄這個白胡子的老頭,好在兩個人在學習方麵都很有天賦,每次師父的刁難都可以順利過關,所以還相安無事。

這日,該學習《論語》了,可是兩個人早就對《論語》爛熟於心,所以他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相約一起逃課去花園中捉蟋蟀玩。王縉想起昨日師父狠狠地打了自己手板,因為在上課的時候他不小心睡著了,夢裏還夢見了漫天的蝴蝶飛舞,那情景美極了。所以跟王維相約要捉弄一下師父這個老古董。他們辛苦地打了一桶從井中剛汲出的涼水,把上課的房間的門略微打開一個縫隙,水桶放在了門和門框上麵,隻要一有人推門進來,就會被淋成落湯雞。兩個淘氣鬼正在想著師父滿身水站在廊下的情景,不禁笑出了聲音來。

剛好這日,父親的工作很快結束了,他決定看看兩個兒子讀書是否認真,雖然常看見兩個小家夥的文章,還頗具才情,可在王父的認知裏,讀書就應該踏踏實實,不應總在歪才和小聰明上下工夫,所以他決定看下王維和王縉的情況。不想走到了門口,卻沒有聽見裏麵應該有的稚嫩的讀書聲,所以他打算推門進去看個究竟,誰曾想,一推門還未來得及反應,一桶冰涼的水便兜頭而下。看了門上的機關,他不僅又好笑又好氣。換過衣服,他決定好好懲治這兩個淘氣鬼。

這時,二人還在花園中歡樂地捉蟋蟀呢,高興的王維還吹起了口哨。看到父親怒氣衝衝地走進來,二人知道自己這次定會挨罰,可又不敢再跑,隻好站在原地等待父親的責罵。王維滿頭大汗,王縉的小手中還攥著剛剛捉到的蟋蟀,興奮的表情僵在了臉上。最後的嚴重後果是,二人不許吃晚飯,在佛堂罰跪了兩個時辰。

王母崔氏心疼地看著兩個兒子接受懲罰,幫他們揉著膝蓋,溫柔地勸說道:“師父師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你們要將師父看作父親一樣尊敬和孝敬,再不可如此這般戲弄師父。”兩個被罰的小家夥還不懂什麼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不過鑒於今天嚴厲的懲罰,他們決定以後再也不敢放肆。

王維心中的矛盾不久便消失掉了。因為他已經不是那個坐在石階上依偎在父親身旁的懵懂小孩子,當他的才氣嶄露頭角之時,儒家的治世理想成為他生活的全部目標。兒時父親的話可能是仍舊言猶在耳,但這並不影響王維躊躇滿誌,為朝廷效力的意願。他也像盛唐意氣風發的少年們一樣,開始欣羨指點江山的將軍,期待入朝為官、建立豐功偉業。

那是一個殘冬的白日,在邊塞鹹陽,故國舊都的古城邊,一場聲勢浩大的狩獵正在進行。這場狩獵讓王維熱血澎湃,所見所聞更激起了他實踐理想的決心和勇氣。

平原草枯,積雪已消,冬末的蕭條中略帶一絲春意。號角吹起,千騎輕從卷過寥廓的草原。蒼鷹在低空盤旋,一雙銳利有神的眼睛是將軍得力的助手;獵物出現,強弩箭矢頓時奔湧而出,號角聲、風的呼嘯聲、馬蹄踏過草原的踢踏聲、人聲、犬吠、弓箭拉開時弓弦顫動的聲音,嘈雜又有序。每一聲都砸在王維的心上,他羨慕這樣的風姿,好男兒就是要醉臥沙場,叱吒風雲。戰馬上英勇的將軍,雙腿夾緊馬腹,左手持弓右手射箭,獵物應聲而倒。

這是王維心目中英雄該有的形象,這是戰功赫赫的象征。王維也想做這樣的將軍,希望在唐朝盛世中建功立業,希望在青史丹青上留下萬芳的姓名。四五十匹駿馬奔馳在土地上,旗幟招展,連最凶猛的野獸見了也為之驚恐,經過一番鏖戰,最後獵物裝滿了車子。暮色四合,舉行盛大的宴慶,篝火上的獵物散著香氣,大碗的美酒,歌舞狂歡之後沉醉地酣眠。酣暢、恣意、自由甚至有些狂妄,獲得的獵物是戰爭中的城池,一種滿足感讓人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