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風華出岫(2 / 3)

狩獵本是人類最原始時期獲得食物和皮毛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進入農耕文明後,狩獵活動依然受到貴族的追捧。到了唐代,特別是盛世安穩繁華的前期,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無不熱衷於遊獵活動。因在和平的盛世中,戰爭不再被需要,狩獵成了人們展示自己武藝的途徑,也因此催生了很多文人騷客的狩獵詩。看到這樣的景致,王維的心中升起豪情萬丈,他決定,自己也要做一個這樣的人。宦遊和科考成為他最終實現抱負的最重要途徑。蒼茫廖遠的大漠是他夢想的天堂,雅正嚴肅的廟堂是他追求的目標。

王維的母親崔氏喜愛參禪禮佛,對佛學無限推崇,王維自小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佛家思想深深地埋在他的腦海中。但不能忽略的是,王維更是從小受到正統的儒家思想的教育。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三代為官,可以說王維也是出自官宦世家、書香門第。自然會受到家族的影響。

王維的父親官至汾州司馬。在唐代,地方行政區劃主要有州、郡、縣三級,後來藩鎮割據局麵產生後又有了藩鎮。司馬一職是州刺史的下屬,沒有具體的職事,隻是輔佐刺史處理一州的事宜。雖然父親身處冗員之職,沒有什麼具體的權力,但這樣的環境給了王維接觸上流貴族社會的機會,這樣的王維不可能不受到當時儒家思想的影響,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治世的理想。儒家思想在王維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王維的晚年在經曆過宦海沉浮後,明明已經看清塵世卻仍然不能完全脫離,一直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與他腦海中的這種儒家思想有很大的關係。

受到了觸動的王維開始自覺地用功讀書。每天,除了跟弟弟王縉一道向師父學習知識以外,王維和王縉還要練字作畫,王維在作畫方麵頗有天分,然而弟弟王縉卻寫得一手好字。王維的母親崔氏,除了喜愛佛學以外,特別擅長作畫,在母親的影響下,王維對畫畫很有興趣、也很有天分。父親為他們延請了當地最有名的老師,在老師的指點下,王維很快掌握了畫畫的要領,細膩的觀察力也給了王維很大的幫助。

王維的爺爺王胄對音樂很有研究,曾經擔任朝廷的樂官。他不但自己作樂技能高超,還收了很多徒弟。爺爺去世後,小王維常常翻出爺爺曾經用過的樂器把玩。一天,他竟然無意中彈出了樂律。父親王處廉聽到了很是驚訝,所以決定為王維請一位技藝高超的師父——王胄的徒弟李先生,教授王維音樂。這位李先生是王胄學生中,音樂成就最高的,他最善於彈琵琶,在他的教導下,王維彈奏的技能也突飛猛進。

王處廉看著兩個兒子不再淘氣、用心學習,心裏很是安慰。乖巧聽話的孩子,家中有知書達理又情投意合的妻子,歲月靜好大抵如此。王維的童年也算是安靜美好,可是好景不長,上天若要對某一人委以大任,必定要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行拂亂其所為。這一天,王家發生了巨大的變故。

3. 紅豆生南國

盤龍玉台鏡,唯待畫眉人

——王維·朝來曲

這一年,王維九歲,本應是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也是這一年,家中突如其來的變故,讓王維領略了長子的擔當,小小的肩膀扛起的是大大的責任。苦難是人進步的動力,它讓一個人長出了筋骨與血肉,即使以後的路上荊棘密布,也不會怕刺傷的血肉不能再支撐起生命的力量。王維不知自己應該感謝上蒼在自己小小的年紀就給了自己成長的機會,還是應該對自己小小心靈承受的苦難感到難過與遲疑。不過,命運自有其安排,上天賦予你什麼,你就得接受什麼,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也是一種別樣的魄力。

那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最為平淡無奇的一天,陽光明媚得有些刺眼。晨光熹微中王維和王縉兩人早早起床,吃過早飯打算去給母親請安。王維和王縉早上給母親請過安,剛要去師父那裏學習。隻見父親平日裏身邊的老仆老淚縱橫,撲倒在堂前,他帶來了讓全家都顫抖的噩耗——王處廉在職上病逝。

這兩個月來,王維就經常看見父親皺起眉頭,蜷縮在太師椅上。王維還奇怪,一向嚴格要求自己的父親為何坐沒坐相,那時他還沒有意識到父親已經病入膏肓。聽到了噩耗的母親,哭得絕倒在地。丈夫的去世意味著家中的支柱倒下了,曾經許諾要與她生死相依的男子,竟然在中年就離她而去,她悲痛欲絕。為的是無人照拂的孩子們,為的是自己已經失去了的愛情。

王維不記得是如何料理的父親的後事,記憶中葬禮上是熙熙攘攘的人來人往,是母親悲痛欲絕的哭聲和眼淚,是弟弟們不知所措又恐懼的大眼睛。這一日,王維明白了,他是這家中的男子漢,他要安慰母親,照顧弟弟們。也是這一年,王維寫出了令世人讚歎的文章,他的才思為世人所稱頌。

父親去世了,偌大的家族沒了經濟來源,不得已下,崔氏隻得遣散家奴,變賣家產,搬到了母家所在的蒲州,就是今天的山西永濟。雖然家裏時常會支助崔氏母子們,可是並不能完全依靠娘家,崔氏偶爾賣些自己的繡品聊以度日,帶著自己的孩子過著清貧的日子。

一轉眼五年過去了,王維也長大了,他覺得自己應該為母親分憂,於是拿著自己昔日裏作的字畫上街售賣,希望能夠補貼家用。

也是這一年,王維遇到了他相思的紅豆。

一顆紅豆寄予了對誰的相思?誰的紅豆寄托了對你的想念?人世間有一種相遇,但曾相見便會相知;人世間有一種情愫,執子之手便盼與子偕老。愛情,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也不可強求的,它順其自然地到來,就要熱情地接受,一旦它涓涓溜走,那也是指中沙、水中月,越用力失去得越快,能做的也隻有望洋興歎罷了。帶不走的留不下的全都交付給上天和命運吧。

紅豆是愛情的象征,它生於南方,果實紅潤似心形,南方人常放在冠上以作裝飾之用。因其色紅、形狀似心,人們把它作為愛情的象征,象征著戀愛或相思中戀人的赤子之心。王維找到了他的紅豆,在他的似水流年裏,在她的豆蔻年華中,王維遇見了他的如花美眷--劉氏。

與劉氏的相遇更像是久別重逢,自從遇見了她,他的眼中便再沒有別人,一個是才子,一個為佳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但命運弄人,而立之年,王維又不幸地失去她,隻是他的心中早已“除卻巫山不是雲”,隻有時間和天地能為他作證。劉氏病逝後,王維寧可自己獨自生活三十年,孤獨終老,也不願續弦再娶。或許這三十年,王維都不曾孤獨,因為劉氏的音容始終早已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這三十年,再也沒有人能阻止他們真正地在一起。

在王維老態龍鍾的歲月裏,他仍然不能忘記初見劉氏時的樣子。那是一個春和景明日子,青石路上,細葉柳條下,迎麵走來的女子笑顏如花,連陽光都黯然失色。她身著櫻桃紅長衫,上麵點綴花鳥圖案。腳踩重台履,雍容大氣,簡約華貴。體態豐滿,一頭烏黑的長發精致地盤在頭上,高高的雙環望仙髻仿若深入雲端,沒有繁複的裝飾,隻有一隻銀簪固定發髻,另在旁簪步搖以作裝飾。她著紅妝,一雙丹鳳眼上遠山長黛入鬢,眉間點綴金色花鈿,朱唇不點而紅。走起步來,發跡的步搖發出細碎而清脆的聲音,搖曳靈透,顧盼生姿,仿若九天仙女。

一個風華正茂的才子,在一個春意盎然的季節,看到這樣的佳人,王維心動了,一見鍾情的感覺實在太美妙了。像一陣細雨,灑落在王維的心上,神秘但又充滿好奇。王維不禁抬起頭凝視眼前的美人,雖然她不曾言語不曾露出痕跡,但隻是一瞥便可謂驚鴻,讓人難以忘記。那明亮又美麗的眼神讓王維進入了愛情的天地,他滿心歡喜。甚至暫時忘記了家裏老母親蒼白的鬢角,忘記了家中還有未成人的弟弟們。

這樣的癡情男子的傾慕落在劉氏的眼中,泛起一陣漣漪。紅妝遮蓋下的臉更紅了,王維身上儒雅的氣質,奮發的熱情深深地吸引著她。

時間靜止在他們相遇這一刻。

女子走近王維的畫攤,看了看王維的畫作,然後拿起了畫筆,王維趕忙鋪開畫紙,女子在紙上恣意揮灑,一盞茶的時間,大作已成。王維看了女子的畫作,不僅大聲稱讚其畫作精美,是自己所不能及的。王維想進一步向女子討教,可是女子卻未再多言,起身行禮後走開了。

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見過這樣美麗的女子後,王維常常在寂靜的夜晚輾轉反側。他多麼希望能跟這個女子,哪怕是再見一麵也是好的。家中的苦悶,加上王維心中的相思,讓昔日的王維更多了一層心事。他常月下吹起簫管,以抒發自己的愁緒。

這日,王維像往常一樣,坐在墨綠的垂柳下,望著眼前的河水,一個人想著心事。平靜的河水流淌出清麗的旋律,天上升起一輪圓月,半藏在雲後麵。微風拂過臉麵,像女子細膩的柔荑劃過臉龐。

簫聲起,時而低沉,像是在述說自己的經曆和困境,婉轉纏綿,細膩又伴著渴望;時而高亢,像是再述說自己的情願與抱負,那是一個男子一生追求的夢想。伴著微涼的風,清涼的水,讓人的心懷頓時寧靜下來,沉浸到一個少年的心境當中去。這時,不知從哪裏升起的琴音追逐著簫聲而來。兩種聲音糾結纏綿到一起,相伴相和,相得益彰。

王維沒有想到,在這樣的夜晚會有這樣雅致的琴曲相和,所以他很是驚訝,甚至暫時忘記了自己的憂思,盡情配合著這美妙的音樂。最終,曲盡。王維很想看看這個能與自己琴曲相和到如此美妙的撫琴人,於是又吹起了簫,不出所料,那邊琴聲再起。他不再坐在石岩上了,他開始尋找這撫琴人,高山流水遇知音,這是多麼難得!

這麵是倜儻少年,風吹衣袂聯動而起,白色飄飄然如仙人,頭戴額冠,手拿簫管,翩翩公子也不過如此。那麵晶瑩的少女,舉手投足間雅致盡出。王維看到對麵的情景,他驚奇到忘記了吹簫,而對麵的女子看到王維後,臉紅了起來,琴聲也停了。這女子正是讓王維輾轉反側的劉氏。

劉氏遣婢女出來傳話,邀請對麵船上吹簫的公子到家中花園一聚。王維略微整理衣衫,斂袖隨著婢女而行。

“公子簫聲如咽,如泣如訴,小女子佩服不已。”

“在下王維,聽聞姑娘琴聲婉轉低回,讓人好生敬仰。恕小生冒昧,能否得知芳名?”

“我家小姐劉氏,小字宛如”剛剛傳話的丫鬟倒是嘴快,沒等宛如應聲就先回答了王維的問題。

“公子叫我宛如即可”劉氏靦腆一笑,臉紅了起來。

二人把酒,談了許多文章音樂方麵的事情,王維驚奇地發現,眼前的女子不但容顏姣好,更通詩書。她的畫清澈美麗,寄托了小女子美好的願望。想起那日鬥畫情景,王維不禁口中讚歎,“宛如姑娘的畫技高潮,維自歎不如,不知能否討教一二?”聽到這話,宛如竟不好意思起來,想起自己那天逞強的樣子,實在是覺得抱歉,所以也就答應了王維的要求。

這日起,王維每天晚上都會與這位姑娘度過,二人或是在酒肆中談古論今;或者在小河邊琴瑟和鳴;或者在花園中共同品畫飲酒。原來劉氏竟然是自己母親崔氏的遠房表親,論起親疏來,劉氏還應該叫自己一聲“表哥”。王維想起母親以前也喜歡作畫,怪不得表妹的畫得如此好。隻是在父親去世後,母親就再也不願意拿起畫筆,因為母親的畫都是為父親而作,那是他們邂逅的故事。如今父親已經去世多年,母親把自己的畫隨著父親一起埋葬在地下了。

既然是遠房親戚,不必王維多言,宛如自然知道王維家中的情景。劉氏便常常勸慰王維,並在王維的畫賣得不好時,偷偷派自己的丫鬟去買王維的畫作。劉氏並不嫌棄王維的清貧,王維知道了劉氏的行為後,對劉氏更是傾慕尊重。王維不在的時候,劉氏常常會想起他,會擔心他的畫賣得好不好,擔心王維家中的老母親病弱體虛,會擔心王維的弟弟們有誰來撫養。當她意識到自己在想這些後,她明白,自己喜歡上了這個儒雅又有責任感的少年。這日,二人又在論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