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說出了憋在心裏許久的話。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願溯回從之,不知能美人眷顧否?”
宛如聽了,臉更紅了,她鼓足了勇氣,好像做了很大的決定似的,說道:“妾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王維喜出望外,告訴表妹自己“定不負相思意”。
在唐代,雖然婚姻嫁娶也要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但二人的私訂終身並不會為世人所唾棄。這是因為,唐代的皇族中有一半的鮮卑族血統,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是隋文帝的皇後的妹妹,是鮮卑族的世家大族,所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這一輩,仍然有一半的鮮卑族血統。他們繼承了少數民族的豪放與不拘禮儀,女子可以在外走動,甚至可以穿胡衣,戴胡帽。為騎馬方便,唐代女子還經常換穿男裝。連唐代的審美都具有少數民族的特點,唐代女子以豐滿為美,且喜著紅妝,穿黃裙,這顯然與漢人的審美有極大的不同。傳統的漢族人以道家的“清水出芙蓉”為美。所以,在盛唐雍容大度的環境下,王維和表妹私訂終身的行為不但不會被唾棄,甚至被看做是浪漫的象征。
回到家裏後,王維不敢跟母親提起這件事情,不是因為難為情,而是因為王維知道家裏沒有富裕的銀錢可以給自己娶親用,他隻能隱忍著,暗暗下定決心。待到自己考取功名做官後,一定給這個與自己相伴的女子幸福。
4.留醉與山翁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美好時光禁不住流年的蹉跎,苦難的打磨讓王維的心房日漸堅韌厚重。打不倒他的,定會讓他變得堅強。他的詩畫樂曲已經遠近聞名,是時候開始自己的遊曆生活,隻有遠行,才能幫助他實現自己的夢想。
九歲之前,王維的日子輕快美好,他有精力學習儒家典籍,作畫奏樂,有母親的疼愛、父親的教導;九歲這年,王維失去了父親,幼年失怙,王維開始明白了長子的責任和生活的艱辛;十四歲,王維遇見了自己終生所愛,表妹劉氏不僅是王維的情感寄托,跟表妹的交往,更讓王維畫技大增。在以後的歲月中,王維嚐試著以畫法入詩,把畫中的意境融入詩中,跟這段時間的交流有著很大的關係。開元四年,王維十五歲,為了擺脫苦難的生活,為了好好孝敬年邁的母親,為了和心愛的女子相依相伴,更為了實現自己從小的夢想,王維決定孤身一人遠行,去洛陽和長安--天下最為繁華、機遇最多的京都參加科考、宦遊。
臨行前一日,王維決定跟表妹劉氏告別,他們相約同遊普救寺。普救寺現在位於峨眉塬頭上,離王維的住處--蒲州古城有三公裏。普救寺以“普救蟾聲”和深院梨花最為著名。
這日春和景明,惠風和暢,他們一邊談禪一邊談畫,不知不覺竟然誤入禪房深處。幽靜的小路兩邊是一片片梨花盛開,百花盛放的季節,這裏竟然如此幽靜意遠。這日的劉氏身著綠衫,與梨花融為一體。看到這樣的情景,王維開始吹簫,簫聲婉轉流暢,劉氏一頭烏發輕挽,隨著音樂翩翩起舞,落英與美人相得益彰。
王維盡情地吹奏,因為他知道,這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麵,所以倍加珍惜;劉氏盡情地旋轉。他們都忘我地享受這一刻安寧的時光,不問過往,不憂將來,完全陶醉在音樂中、愛情裏。沒有言語,此刻所有的語言都是多餘。他們能做的,也隻有相互執起彼此的雙手,滿腹的牽掛不舍都化作無語凝噎,眼淚簌簌而下。他知道,她一定會等他衣錦還鄉,她也知道,他必定不會負了自己的情意。
有一瞬間,王維也這樣想著:如果兩個人能不在意任何事情,一直陶醉於此,留醉與山翁又有何不可?每日裏對弈、飲酒、喝茶,跟心愛的女子自己種田吃飯,相依相伴定會很是幸福,這樣的生活也算完滿。“式微式微,胡不歸?”可是自己才剛剛十五歲,何處才是自己的歸處?家中還有拳拳期盼的老母親,自己不是孤身一人,還有四個弟弟,所以歸隱的念想也隻能作罷。
王維將自己的想法告知母親崔氏,本以為母親會不舍得自己的遠行,沒想到母親竟然一口答應下來,並沒有猶豫。因為崔氏知道自己兒子的誌向,她明白,風華正茂的少年不應被任何事情束縛住追夢的腳步,她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理想。作為一個母親,她願意每天在青燈古佛前為他們誦經積德,隻願他們能在未來的路上不要迷失自我。臨行這天,崔氏將王維叫到屋中,拿出了連夜趕製出的衣服與鞋襪,細密的針線能讓人很快明了,曾經有無數個夜晚,崔氏曾在燈下密密地縫製著遊子身上的衣衫。
她告訴王維,“這一行,一定要好好照看自己的起居。家中諸事不必掛心。能夠中舉固然是好事,如若此次未能成功,也不要氣餒。結交朋友要謹慎,切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
王維明白母親的用意,千言萬語化作重重的一個點頭,他在心中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讓母親驕傲地迎接自己歸來。
王維的遠行遊曆並不是個人的行為,這在唐代有著悠久的曆史。所謂宦遊,顧名思義,為了“宦”而“遊”,宦為入仕做官,遊為遊曆,宦遊其實質就是為了做官而外出,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種生活方式,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遊說諸侯國以及客卿製度。在唐代,文人在考取進士之前,很多人都喜歡如節度使幕下作為文官,像李商隱、高適等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曆。
此外,在唐代還流行著行卷製度。行卷製度常常被宦遊的文人們所采用。具體做法是把自己寫得自認為很精彩的詩賦寫在紙上,做成卷軸的樣子,進獻給當時或在文壇有很高的地位,或者是當權者,如果能夠得到他們的認可,就可以推薦給當時科舉考試的考官。考生在參加考試之前名氣在外,自然會受到考官的青睞和肯定。唐代的很多文人都對行卷這種做法樂此不疲,著名的有杜甫,曾經在長安宦遊十年,希望自己的詩文能得到當時的名士的肯定。那時身份低微的杜甫到處招人白眼,他也真正看到了人間的疾苦,發出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感慨。
清晨天還未亮,啟明星還掛在天上,王維出發了。帶著簡單的行囊和盤纏,他踏上了夢想的旅程。長安和洛陽分別是唐朝的西京和東京。兩地的繁華程度可想而知,王維從蒲州出發,想去長安要途經洛陽,所以王維打算現在洛陽尋求機會,如果沒能成功,王維再到長安。從蒲州到洛陽,路程並不短,經過二十幾天的奔波,終於來到了洛陽。洛陽城雖不大,可是聞名遐邇的隋唐大運河途經此地,洛陽四通八達,交通便利,自然商業也就很是繁榮。
白天遊覽一天,王維很是疲累,晚上在客棧中就著月光喝茶讀書。夜色很靜,不論白日多麼繁華喧囂,到了夜晚,所有的事物都歸於他們原本的樣子。也是在這樣的夜晚,王維結識到了自己宦遊以來的第一位朋友--綦毋潛。
綦毋潛,字孝通,是江西南康人,是唐代有名的詩人,後來他的詩風與王維相近,其緣起不能不說這次的客棧相遇。
“小弟今日看見兄台舉止不凡,想來也是進京趕考的秀才,不知兄台如何稱呼?”
王維細細打量眼前這位公子,身材瘦削,身量偏高,身著白衣,頭戴額冠,長髯及胸,看起來很是風流儒雅。趕忙作揖回答道:“不才王維,字摩詰,山西蒲州人。小弟今日初到洛陽,對這裏一切都不熟悉,還望兄台多多指點。”兩人細算一下年齡,綦毋潛竟年長王維九歲。
二人談到作詩,王維拿出了自己在來洛陽路上,過秦始皇陵墓時候有感而發作的詩歌。綦毋潛十五歲是就外出遊曆,不但對洛陽很是熟悉,也見識到了洛陽官場中形形色色的才子,所以一看到王維的詩歌,就讚不絕口:
“賢弟的詩歌對仗工整,用典又極為貼切且不露痕跡。幾筆就勾勒出始皇陵墓在荒草中的意象,簡直如詩如畫。後文筆鋒一轉,由景及人,由此及彼,抒發著‘疑是大夫哀’的曆史感慨,真是佳作!”
王維淡淡微笑,二人又談論了一會詩賦,愈發覺得相談默契,遂為好友,相約一起暢遊長安。
人世間最珍貴的,莫過於真誠的友情。深切的懷念,像幽香的小花開在深穀。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身在異鄉為異客,朋友彌足珍貴。與綦毋潛的友誼,讓王維每次想起都心存暖意與感激。綦毋潛是王維來到洛陽的第一個朋友,有了他的陪同,王維不再是孤身一人。結伴同遊,雖然年少無知,雖然身無長物,可是那時的王維有希望,這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東西了。幾日下來,王維對洛陽也比較熟悉了。這天,王維在綦毋潛的陪伴下去東市閑逛,兩人在一處書畫攤下停住了腳步。是一幅水墨風景畫吸引住了兩人的目光。畫中,湖邊的樹下,一位老者在小憩,明月照在鬆間,天空墨藍純淨,這讓王維想到了禪宗裏的坐忘。畫雖簡單,但畫得空靈悠遠,讓人見而忘記塵世喧鬧。這是王維最向往的美--自然之美。
王維對賣畫人肅然起敬,他認真地作了個揖,開口道:“學生王維,山西太原王氏長孫,素日裏最是喜歡畫。看到先生大作,很是佩服,不知能否向先生請教?”
對方看王維隻是個乳臭未幹的毛頭小子,並未在意。每日有很多富家公子來到他的畫攤前評頭論足,卻並非懂畫之人,往往不明就裏,與他們談話也常常是雞同鴨講。時間久了,他也就不願意理睬這些人了。王維知道對方當自己是無聊的紈絝子弟,不想理睬,於是越發確定對方一定在作畫方麵很有造詣,並且急於討教,於是也不顧自己這樣做是否失禮了。隻見他鋪開紙張,隨手將墨潑在紙上,一會兒工夫,一幅潑墨山水畫躍然於紙上。
“不才拙作,還請先生賜教”王維謙恭地說。
這時賣畫人才認真打量王維,知道王維同自己一樣也是喜愛自然之美的人,於是三人聊了起來。聊到興起,賣畫人邀請王維和綦毋潛到自己家中欣賞一個屏風,這屏風是他的傳家之寶。
屏風有一人高,雲母石製成。雲母石在唐代並不算什麼奢侈的物件。可貴的是,這件屏風上有一副天然山水畫。說它天然石因為這畫並非人為所作,而是利用雲母石的自然紋理當畫而成,像是天然的山泉在流動。不但珍貴難得,更是將自然美感發揮到淋漓。王維見到這副屏風,立刻詩興大發,作下了現存王維集中最早的一首詩歌:
題友人雲母障子
君家雲母障,持向野庭開。
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畫來。
賣畫人很是喜歡王維送他的詩,問清王維來長安的用意後,他建議王維首先去拜見愛惜文才的岐王。
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同父異母的弟弟,名叫李隆範,是唐睿宗的第四個兒子。武則天去世後,710年,唐睿宗複位,進封李隆範為岐王。岐王自小與玄宗親厚,後來因為幫助唐玄宗誅殺蕭至忠、竇懷貞等人,加封晉爵,一時炙手可熱。讓王維拜訪岐王,一方麵因為岐王收到唐玄宗的信任,在朝廷比較有權勢;另一方麵,岐王以愛好人才著稱,且雅好音律,而這些恰好都是王維的優勢。
可是,初到洛陽的王維還沒有完全領略洛陽的風光和才氣,所以他決定先留下來,一則為了遊覽,二則也為到長安求仕做好準備。不想這一留就是四年,王維偶爾靠著賣字畫和為富家子弟寫詩賺些外快,加上從家裏帶來的盤纏,聊以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