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春風得意(1 / 3)

1.獨在異鄉為異客

誰憐越女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王維·洛陽女兒行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鋒銳的利器必然要經曆鍛造,一身傲骨的人才也必然要經曆挫折的磨難,這是曆史必然的規律。每一個優秀的人,必然有一段默默無聞的歲月,這段時間裏,他沒有鋒芒、沒有機遇,他尋尋覓覓,最終在機遇到來的那一刻才大放光彩。王維在洛陽遊曆四年有餘,他覺得是時候到長安--天下最繁華的地方尋找機會。

長安城,本是隋朝的都城,當時叫做大興城,後來唐高祖李淵也定都於此,並將大興改名為長安。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取得皇位,他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不拘一格啟用人才,開始了“貞觀之治”。當曆史的車輪在這一刻與長安城相遇,長安城登上了曆史的頂峰俯瞰世界,其繁華程度讓後世為之感歎。

長安的布局也體現了盛世的雅正與繁華,整個長安城成長方形對稱分布,從內至外分為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個部分。皇城是皇帝和百官商議國家大事的所在地,是大唐王朝權力的中心地帶。宮城是皇上的起居之地和後宮妃嬪居住的地方。而外郭城則是最大的地方,那裏分為一百零八個坊,就是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唐朝實行宵禁的政策,每到了晚上,百姓便不能走出坊。而盛唐的長安治安之好,達到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程度。

坊內遍布寺院、府邸和住宅,還有兩個市--東市和西市,用來交易商品的繁華的貿易中心。這樣的長安頗具盛世的氣度,吸引著胡人、波斯人、高麗人等很多來自異域的商人、留學生。這些人在此地與漢人通婚做官,盛唐的雍容可以容納百川,也可容納溪流,一時間成為人所向往的天堂。

王維到這裏後,最直觀的感覺是繁華。長安城很大,隻覺得很多人熙熙攘攘地穿行,有人叫賣,有人策馬,有人乞討也有人遊玩。盛唐的長安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人口過百萬的城市,其規模是現在的西安的七倍之多。百萬人口需要的日常用品之多,讓各地的商旅聚集於此,整日往來絡繹不絕。王維先找到了一個客棧落腳,王維跟店小二打聽好了長安城的布局,他心裏盤算著明日自己要去哪裏逛。他靈機一動,想起了母親最愛佛學,所以決定去興國寺看看,相傳唐三藏從西域取回來的經書就收藏在這裏。

第二日,迎著晨光,王維開始了他的洛陽一日遊。興國寺在夏侯村的西麵,離長安城大概有三十裏,王維走了半日才到。還沒等踏入寺門,一陣檀香縈繞鼻間,讓燥熱的王維頓時安靜下來,古佛旁邊念經的僧人心無旁騖,王維走到佛前,虔誠地膜拜。之後,王維又遊覽了長安其他的名勝。

王維想起了賣畫人對自己的囑咐,這四年來,以他對岐王的打探和了解,王維也覺得自己最應該先拜訪這位儒雅的王爺。

翌日,晨光熹微,王維懷著滿腔熱情,帶著自己曾經最為得意的詩作,走在去岐王府拜訪的路上。問清了路,王維出發了。這一整條街都是王府的宅邸,園內景致雖不得而知,但從伸出牆外的花枝可看出,美好的景致豈是院牆關得住的。王府正門威嚴大氣,門前兩隻石獅子勇猛精神,上幾節台階後是王府正門。大門虛掩,用金屬鍛造,細看有盤龍花紋,隻是比禦用的盤龍少了若幹龍爪和龍須。門的上方,有親筆禦賜的“岐王府”牌匾,莊重正式。門口有若幹個家仆,看樣子應該是負責通傳的。王維家雖然也是名門後代,可是與王府相比,王維的家實在是平凡。這氣度讓王維欣羨不已。王維整理好衣衫,恭敬地上前,遞上了自己的名帖,希望門童能通傳。這時,門口較為年長的仆人開口了:

“我家王爺去公主府去賞樂了,你且到角門那裏去等著吧,王爺回來我再招呼你!”

涉世未深的王維信以為真,施禮答謝後果然到角門去等候了。這王府的側門不同於正門的器宇軒昂,反而設計得精致低調,別致又有饒有趣味。王維正欣賞著門上的雕刻,門吱呀一聲開了,出來了一個穿尋常衣服的婦人,說話間把一盆髒水潑出了院落,王維急速閃躲,險些沾到泥汙。婦人抬頭瞥了王維一眼,輕蔑地說,“不要站在這裏礙事!”還沒等王維反應過來,門咣當一聲又關上了。

日頭爬上了正空,想來應該是用午飯的時候了,王維拿出自己早上走時備的幹糧,隨便吃了些充饑。晨起來時的興奮勁早就過了,可王維不敢隨意走開,怕王爺回來時自己錯過了,隻好疲憊地坐在石階上等候。

炎熱的夏季,樹上蟬鳴愈發刺耳,王維雖然在父親去世後家道中落,可也從沒受過這樣的苦,心裏越發煩躁不安。這時,王維隱約聽見有人議論,“又一個百無一用的書生,讓他等著就等著,真是不明事理!”那個又接道:“看他年紀也不大,說話還帶有口音,肯定不是長安人,你直接告訴他王爺今日不能回府不是便宜,何苦又讓他在這裏苦等?”

王維聽得不真切,可是心中已有了疑問,但他又不敢造次上前質問,隻好忍氣吞聲繼續等待。轉眼間,太陽快落山了,眼看著今日不可能再有機會見到王爺,王維隻好失落地朝客棧走去。

暮色四合,蟬聲依然鼎沸,可是溫度卻慢慢降了下來,像是此刻王維的熱情。白雲與蒼狗不斷地變化,由紅變白再變灰,最後天空慢慢暗了下來,像王維現在的心情。遊蕩在街上,王維第一次有了遊曆在外的淒涼。偌大的長安城,何處才是我王維的落腳之處?小小的家奴都可以耍弄自己,王維很是憤怒。

這種憤怒不是對那些家奴,而是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他不明白自己究竟哪裏做錯了,更不知道從何處下手才對。驕傲的王維沒有辦法容忍自己再對這些家奴低聲下氣,所以決定次日去別處碰碰運氣。回到客棧,王維準備跟綦毋潛商量一下怎麼辦,可到了門口卻發現早已人去樓空。店小二交給了王維一封信,是綦毋潛寫的,因家中母親病危,他匆忙中並未來得及辭行。並勸慰王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堅定自己的才華。

之後的幾個月中,王維又去了寧王府、公主府、宰相府等許多達官貴人的府邸拜訪,無一例外地都被擋在了門外。他到處吃閉門羹,王維漸漸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投錯了方向,滿腔鬱悶不知向何處抒發,隻能作詩來派遣。其中有一首很能表達王維的心情。全詩韻腳協調,且章法整飭,自然又有風骨:

不遇詠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此登山複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昨人多自私,我心不說君應知。

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詩中的窮途破落之士正是王維,他困窘,他憤慨,可是他也無可奈何。欲仕,王維找不到門路;欲隱,可夢還未實現。進退維穀。宦遊京都,自己已經一年未見家人。母親的青絲是否添了白發?弟弟們有沒有用功讀書?心愛的女子你可還好?那種思念刻骨,他隻能登山臨水,借以排遣思鄉的心情。這一年的宦遊,自己到處吃閉門羹,那些趨炎附勢的仆人的嘴臉,那些隻為自己打算的世人,都讓王維感到憎惡。他常幻想著自己做一番濟世救人的事業,然後功成身退,贏得身前身後名。

不知是流年辜負了韶華,還是時光蹉跎了歲月,在外遊蕩的王維學會了照顧自己的情緒,再也無心遊玩的他明白了,即使是滿腹才華也不一定有滿床笏的機遇。十九歲,眼看著弱冠之年的王維卻始終不能找到出路。

在外多年,王維自己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節日,每到了節日卻是他最難過的時候。街景繁華,人聲鼎沸,可是熱鬧和溫情都是別人的,他孑然一身,可王維早已學會不再顧影自憐,因為他知道,夢想的路上隻能踽踽獨行。眼看著九月九重陽節又到了,身上帶的盤纏也快要用盡了,可是登高望遠、插茱萸和飲菊花酒的習俗王維一直遵循著。

重陽節在農曆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古人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在這樣的節日裏,王維對家人的思念愈發濃厚,想到家人肯定也與自己一樣在登高和菊花酒。王維受到王勃詩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的影響,不禁吟出了那首千古名作:

九月九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是王維入長安所作的第一首詩歌,真摯的情感,貼切的描寫,讓王維在日後的拜謁中有了拿得出手的作品。重陽佳節,王維掛念母親,想念弟弟,更思念遠方的佳人。

他裝好菊花酒,手持茱萸,登上了山頂。俯瞰山下,秋日的風讓樹葉著上了妝容,黃色的、紅色的、墨綠色的,可這繽紛的色彩落在王維的眼中並未如詩如畫,反而更添了淒涼。王維喝了一口菊花酒,這酒劣質得讓人想馬上吐出來。可是在這樣的日子,何以解憂?也唯有杜康了。雖然說舉杯消愁愁更愁,可王維沒有別的辦法。

風乍起,吹動王維的頭發與衣袂,這一刻,不管他曾經如何意氣風發,他都如此孤獨。這種孤獨並不意味著沒有人陪伴,而是無人欣賞的孤獨。讓人更難以釋懷。王維暗自下定決心,男子二十而束發,在自己二十歲的時候,王維一定要為自己找一個明媚的未來。他一定要走出迷茫,走出陰霾,走出荒蕪,走向燦爛的明天!

作完詩,王維的心中稍稍舒服了些。他又自信滿滿地下山了,回到客棧,正在細細籌劃著明日的行程,打算最後再拚一次。這時,闊別多年的好友綦毋潛竟然回來了!王維覺得這是上天在重陽節這天送他的禮物。

二人互相問候,王維才知道綦毋潛的母親病逝,王維好言寬慰了綦毋潛好久。綦毋潛更是唏噓不已,他在家丁憂守孝三年,今日才趕回來。王維也終於有人能述說自己的遭遇了,不禁感慨歲月蹉跎使人老。思來想去,二人覺得還是得拜見岐王。說到三年後的科考,二人更是充滿了希望。更打算在科考之前能夠拜見岐王成功,得到岐王的引薦。

綦毋潛畢竟年長,對官場的事情比王維了解得多,知道魯莽地去求見一定不會成功,所以二人商量著是否能夠通過朋友引薦,可一時都想不出有什麼朋友可以幫得上忙,也隻好作罷先行歇息,待到明日再想辦法。

2.步行奪得胡馬騎

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

——王維·使至塞上

機遇垂青於有準備的人,一個人隻要夠勤勉,他的運氣總不致太差。上天若是不給你你想要的東西,那麼它定會等待時機給你一個更好的,如果它沒有給你更好的,那也不要著急,因為它會給你一個最好的。王維不知道,正有一個很大的禮物等待著他。

第二日,王維和綦毋潛還是沒有好的辦法。王維一個人在酒樓裏等著打探消息的綦毋潛的歸來。他坐在酒樓二樓裏麵窗邊的一個幽靜的位置,無聊地看著街上熙攘熱鬧的人群。秋日裏雖然退了暑熱,可是綦毋潛心中急著把消息告知王維,疾走起來竟熱得大汗淋漓。上樓看見王維,他快步走過去,並未說話先把桌上的一杯茶一飲而盡。王維都來不及調侃綦毋潛是牛飲,就趕緊抓住了他問他情況。綦毋潛到處打聽,才知道長安的規矩。原來在長安,有道德的達官貴人大多和藹可親,可是他們的家仆就另當別論了。沒有關係是不可能為不認識的人通傳報信的。正所謂小鬼難纏是也。這可急壞了王維,他和綦毋潛初到長安,哪裏有什麼交情可以攀。

兩人正焦灼著,綦毋潛突然不出聲了,他說:“賢弟,有沒有感覺周遭有何不同?”王維會意,外麵喧鬧的街市突然安靜了。隱約聽到了鑼鼓聲,好像是什麼大官要路過的開路聲。王維趕忙招呼來店小二,問道:

“小二,不知為何街上突然安靜了?”

“這段路是百官下朝後的必經之路,看這陣仗,應該是某位王爺吧!”

王維回頭看這綦毋潛,綦毋潛會意,趕忙問道:

“以小哥的經驗判斷,如此這般陣仗的會是哪位王爺?”

店小二將手中的抹布往肩上一甩,故作沉思狀。王維馬上明白了店小二的用意,趕忙拿出幾個銅錢,“小哥辛苦,這錢拿去打酒喝吧!”店小二用手掂了掂銅錢,隨口說道:“這該是岐王吧。客官還有事嗎?沒事小的就先下去了。”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王維和綦毋潛打發了店小二,喊來店家結算了飯錢,趕忙下樓擠到看熱鬧的人群中去,二人擠到人群的最前麵。隻見儀仗威嚴,開頭四個身著侍衛服飾的人手拿大牌匾,上麵分別寫著“回避”、“肅靜”。然後是長長的儀仗隊,隊伍的中央,一個男子坐大轎鳴鑼張傘而來。二人猜測這肯定就是岐王了,可是侍衛擋在前麵,並沒有機會接近,更遑論攀談。這時,王維想到了一個好的辦法。他拿出隨身攜帶的簫管,吹起了名曲《高山流水》。曲調時而高亢,像是在讚美高山的巍峨壯麗;時而婉轉低回,像是溪流涓涓流過。最後,王維給曲子加入了一段尋覓的徘徊,像是再尋覓知音人。寂靜的街景讓簫聲更加突出,音樂回蕩在空氣中,像漫天飛舞的櫻花,喧鬧的人群都寂靜了。

選擇這樣的曲子,王維有自己的用意。高山流水的典故出自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樂師,他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有一日,他在山中演奏樂曲,這時,一個經過的樵夫駐足細聽。當俞伯牙演奏到讚美高山的曲段時,樵夫說:“善哉,巍巍乎若泰山!”當俞伯牙演奏到讚美流水的樂章時,樵夫又說:“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興奮地放下了琴,終於有人能聽懂他的演奏了,得知樵夫的名字叫做鍾子期後,遂引子期以為知音。後來,鍾子期因病去世了,俞伯牙就在鍾子期的墓前演奏一曲,然後摔裂了琴,發誓不會再演奏,因為他的知音不在,沒人能夠再懂得他的音樂。他王維是俞伯牙,當街吹簫,不知轎中人是否是鍾子期,可以識才善用,當他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