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春風得意(2 / 3)

高山流水,臨淵羨魚,若王維是俞伯牙,那何人才是王維的鍾子期?儀仗沒有停留地過去了,王維收起簫管,失落地轉身準備離去。這時,一騎快馬飛奔而來,凶悍的侍衛呼喊著帶走了剛剛吹簫的少年,這可急壞了綦毋潛。他私下忖度著,王維的行為是不是犯了哪條律例,好像是在親王儀仗前大肆喧嘩?可這罪名到底有多重,要收到什麼樣的懲罰,綦毋潛完全沒概念。他焦急著,可也不知怎麼辦,隻能先行回客棧等待。

王維五花大綁被侍衛推搡著押回了王府。一進王府,岐王就迎了出來。見到王維被綁成了粽子,他抱歉地笑笑,親手給王維鬆了綁。侍衛不明就裏,岐王解釋道:“不是讓你好好請人來,怎麼綁著進來了?沒你的事了,下去吧!”王維活動活動筋骨,才有空細細打量眼前這位權傾朝野的儒雅王爺。眼前的人真是一表人才,風度翩翩,頭戴金額冠,麵如美玉,目似明星。身著深藍色長袍,舉手投足間盡顯天家風采。難怪世人都讚美岐王才貌雙全,風流瀟灑。王維趕忙下拜,岐王連忙伸出手來挽住,王維道:

“草民王維,太原王氏。久慕王爺大名,來長安許久,但一直未得拜見。今日草率,叨擾了王爺的儀仗,萬望望王爺恕罪。”

聽到太原王氏,岐王問道:“可是王胄王大人後代?”

王維告訴岐王,自己是王胄的長孫。岐王想起當年聽王胄演奏的情景,不僅細細打量王維,還真有五分相似。

“既是太原王氏的後代,想必定是在詩書上有長處了。”

王維趕忙拿出自己曾經作的詩歌給岐王看,其中有一首是自己前幾天剛作的懷古詩:

李陵詠

漢家李將軍,三代將門子。

結發有奇策,少年成壯士。

長驅塞上兒,深入單於壘。

旌旗列相向,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裏。

將令驕虜滅,豈獨名王侍。

既失大軍援,遂嬰穹廬恥。

少小蒙漢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報,投軀未能死。

引領望子卿,非君誰相理。

岐王反複吟詠,覺得王維寫得別具一格。這首詩的題材顯然是來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和《漢書·李廣蘇建傳》,但是王維並沒有簡單地複述曆史,而是從李陵是“三代將門子”的出身著筆,著重寫他對敵作戰的勇武精神,表現他對漢室的忠心,對他“遂嬰穹廬恥”的不幸結局和“深衷欲有報”的心跡表示同情。同樣是詠史,王維卻寫出了自己的心意,表達了自己的願望。

“今日聞聽你的曲樂如此美妙,就知你一定是善音律之人,現在看你的詩作,可見是才氣逼人。”

“王爺謬讚,不才拙作,入不得王爺慧眼。”王維趕忙自謙道,其實心裏早就高興得開了花。

這一日,王維與岐王相談甚歡,岐王愛惜人才,聽聞王維還和友人一起住在客棧,所以邀請王維和綦毋潛到岐王府做客。王維也不是扭捏別扭的人,所以一口答應下來了。準備晚上回到客棧告訴綦毋潛這個好消息,想必他一定是急壞了的。

王維回到自己的房間,還沒來得及喝口茶,就趕忙去到綦毋潛的房間。興奮地喊著:“綦兄,綦兄,有好消息!”王維把今天遭遇的一切都告訴了綦毋潛,綦毋潛長籲了一口氣。

“我還以為你犯了什麼大罪,被官府抓走要下獄呢!”

“我被綁著進了王府,自己也想著凶多吉少,卻不曾想王爺如此禮賢下士,親自出門迎接,沒有一點架子,很好相處。”

“還說呢,以後切不可如此魯莽了,今天算是萬幸。”

王維告訴綦毋潛王爺邀請做客的事情,兩人收拾好行囊,第二天就去了岐王府。昨天王維進來的時候也不曾好好觀察這王府的氣派,隻一味擔心著自己的安危。這次卻不同,二人在岐王的引領下,好好地遊玩了王府。

談笑間,王爺聽說王維打算參加下次的科舉,王爺勸阻道:“這次科舉其實已經定了下來,公主曾授意京兆試官,要以張九皋為解頭。”但是王維也想參加,所以請王爺幫忙想辦法。

王爺雖然權勢很大,總是不及公主。細問才知道,這位九公主大有來曆。九公主封號為玉真公主,名叫李持盈,字玄玄,是武則天的孫女,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同母的親妹妹。從小跟唐玄宗一起長大,很受玄宗的愛護。王爺不能跟公主競爭,隻好讓王維用自己的才氣去征服公主。

“九公主最喜音律,改日我帶你去拜見九公主,你一定要把握好機會。”王維鄭重地點頭,告訴自己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王維雖然隨身攜帶簫,但其實他最擅長的是彈琵琶,所以他決定這次傾盡所有演奏一曲。

過了幾天,岐王給王維準備了華麗的衣服,王維自己帶著琵琶,一同到了公主宅第,說是帶酒樂來為公主奉宴。王維麵若白玉,風姿俊美,非常惹人注目,一到席間便引起了大家的關注。公主看見王維後,問岐王:“廊下的公子是何人?”岐王回答說;“是個善於演奏樂曲的人。”說完便讓王維給公主獨奏新曲。王維彈撫琵琶,聲調哀切真實,滿座賓客無不為之動容。公主問王維彈的是什麼曲子。王維起身宮頸地回答道:“是《鬱輪袍》。”公主感到很驚訝,也非常地高興。

岐王馬上對公主說:“此人不僅僅擅長彈琴,他作的詩歌更勝於音樂,說到詩歌,竟是無人能夠超過他了。”公主驚訝地問道:“與太白比何如?”岐王答道:“絲毫不遜色於太白,二人各有風格,無法比較。”聽到岐王如此說,公主更加感到驚奇,所以問王維是否有寫好的詩歌。王維從懷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行卷,雙手獻上,說道:“這些都是草民在長安和洛陽幾年的習作,還請公主指教。”公主看過王維的詩歌,驚訝不已,說:“這些詩歌都是我誦習過的,我一直認為是古人的作品,沒想到竟然是你寫的!”於是公主讓王維離席更衣,不把王維當作優伶看待,而升於賓客之列。

王維風流蘊藉,而且說話幽默風趣,大為座中的貴客欣賞。岐王看見公主對王維的才華很是喜愛,又有賓客在旁說好話,他看似無意地說道:“如果今年的京兆府應試,此人能夠成為解頭,實在是朝廷幸事。”公主聽到後,問:“那他為什麼不去應舉呢?”岐王說道:“我聽說今年的解頭已經給了張九皋,所以王維並沒有高中的機會。”公主笑道:“前兒一個貴客,來我這裏為張九皋求情,希望能囑托一二,讓他奪得今年的解頭。我想著什麼要緊,也就答應了,哪裏是我要給張九皋。”公主隨即對王維說:“如果你要應舉,我當全力推薦你。”得到公主允諾的王維,覺得自己馬上就要騎上高頭大馬,衣錦還鄉了。

所有的偶然彙成必然,機遇在不經意間落在王維的頭上。他準備了近二十年,終於到了圓夢的時候了。緣起性空,萬事萬物都是因為“緣”與“合”而聯係在一起。萬事皆因果,參悟在本心。若為凡塵擾,且須修緣因。也許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渡世。時候未到,就必定要經曆那些命中注定的塵世之事。

那個曾經在庭院中聆聞細雨,品觀黃花的少年,上天賜予了他無人能有的聰慧才智,精於寫詩賦詞,好如美詞好句自駐於心,神彙於口,又工於書畫,萬千筆墨胸有成竹,所繪之處,行雲流水仿若心動。他不知,自己即將迎來人生最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3.意氣驕奢劇季倫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時光荏苒,日月輪回,幾多光陰墜。物是,但人非。明月一輪,複掛蒼穹,世間的輪回,讓這片深沉的土地銘記了多少歲月的蹉跎。人的生命看似漫長,實則短暫,度過的那所謂的漫茫時光,在長河的歲月裏,不過是彈指一揮間。開元八年(720年),王維二十二歲,已經在長安度過了三個春秋。

初冬,雪後初霽,陽光有些耀眼,偌大的長安在白雪的掩蓋下,又偷偷地幹淨了一回。街旁邊不知是誰,推起了大大的雪人,用胡蘿卜做成的鼻子伸出來,很是滑稽。一群淘氣的孩童,相互追逐著,打鬧著,他們的鼻頭都凍得紅彤彤的,可是玩的格外開心。王維想起了小時候和弟弟王縉一起在雪中嬉戲的情景,兒時的記憶一股腦湧上心頭。王縉很是調皮,有一次,他偷著穿了自己的衣服,在雪地裏站著,害得母親認錯了人,一直喊著“維兒快點回來,外麵雪冷,仔細凍壞了身子”。王縉回頭想跑,不想自己穿哥哥的衣服大了許多,竟絆倒在地上,結結實實地摔了一跤。想到這裏,王維笑了。弟弟可又長高了?不會像以前那麼淘氣了吧。

王維搖搖頭,不能再沉浸在回憶裏了,今天有更重要的事情要辦。帶著興奮地心情,他走在去戶部的路上。今天是科考報名的第一天,王維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到來了。寒窗苦讀數十年,終於有了可以展示才華的機會。王維分外謹慎,生怕一不留神出了紕漏,浪費掉他和岐王辛苦爭取來的機會。

王維小心地上交了早已準備好的文解、家狀和結保文書,開始了靜靜地等待,等待審核通過。文解是州府的推薦證書,有一定的格式,由考生所在的州官頒發。一般隻要不是偽造的,都可以通過。王維為了證書,特意不遠跋涉回到家鄉,文書並非偽造,所以不必擔心會無法通過。家狀用來介紹考生的籍貫、家庭背景和家庭成員,以及考生的容貌,其實就相當於今天的準考證。家狀的書寫要有一定的格式,而對格式的審查及其嚴格,王維聽說以前有人因為一字之差沒有通過,就不能參加考試。

值得慶幸的是,王維雖然第一次應考,可是有公主和岐王的幫助,家狀應該也不會出現問題。最後就是結保文書了,結保文書是考生在道德方麵的鑒定書,相當於今天的政審材料,王維自信沒有品行方麵的缺陷,所以也不必擔心過不了。通過自己詳細的分析,王維覺得沒有問題,所以才能悠然自得地在旁等候。果然,王維順利通過,依照規矩,王維和山西考生們一同去了山西官府在長安的辦事處,拜見了長官後就回到住處,開始著手準備考試用品了。

前文已經提過,唐代的科舉考試有進士科、明經和武舉,武舉是選拔武官的考試,文官都參加進士科或者明經。而在進士科和明經中,又屬進士科考試最難,報考人數最多,因唐朝大部分宰相都是進士出身,所以進士科很受重視。王維自然是報考了進士科。

考試在來年的二月進行,也就是開元九年(721年)。清晨,天空方泛起魚肚白,王維就要從住處出發了,因為舉子們在某時就要入場,大概相當於現代的五點左右,所以王維要提前早起以免遲到。到達考場後,考官的助手開始在門口唱名,當叫到“山西太原王維”的時候,王維趕忙上前,在確認過是王維本人,並且搜身確保沒有夾帶抄襲後,王維進入了考場裏麵。

考場裏麵是兩個回廊,每個考生有單獨的房間,其中除了有筆墨紙硯外,隻有單薄的席子一章,回廊的盡頭,有一個可以生火燒水的火爐,考生有需要都要自己動手。寒冬臘月,冷風從回廊中呼嘯吹過,王維打了一個寒戰。要在這樣的環境中待上一整個白天和半個晚上,不好好準備還真是吃不消。王維看看簡陋的裝備,心想,勝敗在此一搏了!

考試一共分三場,每場都有被淘汰的可能。王維看著一個一個的考生垂頭喪氣地走出去,心裏也不是滋味。寒窗苦讀數十年,頃刻間便失去了機會,看了讓人不禁要心酸。不過他也無暇他顧,打起精神來好好應對考試。當三燭燃盡,考試結束的鍾聲響起來了,王維長籲一口氣,起身整理好試卷,從容地上交到考官的手中。既然人事已盡,剩下的就聽天命吧,王維這樣勸慰自己。

出了考場,筋疲力盡的王維又餓又冷又困,心中還惦記著好友綦毋潛考試是否順利。所以他也沒顧上找個地方喝口熱茶,就匆匆趕回住處了。剛進門,王維就看到綦毋潛沮喪的神情,心中明了,但不免得勸慰幾句。王維開口道:“綦兄不必多慮,待到皇榜張出那一日,自有分曉。兄之才華,大家有目共睹,一定會有好的結果的。”綦毋潛隻能歎氣,說道:“承你貴言,但願,但願!”

放榜這日,人山人海,擠得都不透氣。王維和綦毋潛遠遠地站在人群之外,忐忑矛盾的心情,他們誰都不敢上前去看榜,害怕自己真的榜上無名,豈不是要羞愧難過。可是,心中還有一點期待,期待自己得償所願,金榜題名。該來的總是要麵對,王維狠狠心,擠到人群最前麵,從上往下搜索著。他看到了!有王維的名字!他成功了!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可是繼續往下找,卻沒看到綦毋潛的名字。王維心中很是鬱悶,不知道怎麼告訴綦毋潛這個壞消息。這時,綦毋潛也擠了進來,看他的表情,已經知道結果了,一種既釋然又難過的表情。他們又擠出了人群,綦毋潛反倒安慰似的拍了拍王維的肩膀。

既然沒有中榜,綦毋潛打算起身回鄉,去看看母親的墳墓是否需要修葺,在外遊蕩久了,也想回家探望兄弟姐妹們。所以他決定第二日起身。王維知道了綦毋潛的想法,他什麼都沒說,隻在綦毋潛出發的時候,鄭重地送了他一首詩歌,來表達自己的依依不舍之情: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聖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

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

既至金門遠,孰雲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縫春衣。

置酒長安道,同心與我違。

行當浮桂棹,未幾拂荊扉。

遠樹帶行客,孤城當落暉。

吾謀適不用,勿謂知音稀。

王維一直認為綦毋潛是賢能之士,這次的落第隻是運氣不好。賢才未能被征召,王維替綦毋潛覺得可惜,可是他更為玄宗可惜。人才是國家之本,開元中,唐玄宗雖然也征召人才,但許多賢能都未能被任用,所以詩中有“君門遠”之歎。但整首詩還是圍繞著送友人還鄉,層層深入,娓娓道來,對朋友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勸慰,委婉盡致。綦毋潛看了很是感動,他鄭重地許下諾言,一定會再回長安,與王維一同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