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紅塵如霧(2 / 3)

“丞相所言甚是,此事容後再議吧。”

又一日,玄宗、張九齡和李林甫在內堂議事。玄宗想重用當時的朔節度使牛仙客,所以他說道:“朕意欲任命牛仙客為尚書,兩位愛卿意下如何?”

“臣以為牛仙客出身寒微,其資曆尚不足以任此高職。”張九齡正色道。

“愛卿既然認為牛仙客並非高門之後,那麼愛卿自己何嚐不是曾經出身寒微?”玄宗不悅道

“微臣出身於窮鄉僻壤,不如牛仙客出身地大物博的中原地區。但微臣隨出身窮山惡水,可是臣有皇上教導,出入於台閣,但牛仙客常年駐守在窮鄉僻壤,如果一定要破格錄用他,恐怕難以服眾!”張九齡的話擲地有聲,玄宗也不得不考慮他的話。

這時,善於察言觀色的高力士馬上站出來緩解僵局了。

“皇上,時辰不早了,午飯的時候到了,不如先用膳吧?皇上您的身體重要啊!”說罷,向李林甫使了個眼色。

“臣等告退!”李林甫趕緊拉著張九齡走了出去。

用過午膳,李林甫又回到宮中陪伴皇上。他看準時機,對皇上進言:

“臣以為,牛仙客可堪大任。皇上用人,隻要這人是人才即可,何必在意出身呢?皇上一言九鼎,何必受製於區區臣子?”

翌日早朝,玄宗先頒布了任命牛仙客的政令。然後解除了張九齡的中書令一職,遷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免了他知政事的職位。這是一次皇權與相權的鬥爭。玄宗選擇這麼做不是不知道李林甫的用意,可是他更不能允許張九齡做大,威脅到皇權,換言之,他需要削弱張九齡的權力,扶持李林甫,從而使二人的權力達到平衡,二人都不可以做大,這樣才有助於穩固自己的皇權。

身處於權力漩渦中心的王維,此時已經感知到張九齡深處困境了,可是他沒有辦法做什麼事情。一則自己官職微小,二則玄宗既然忌憚張九齡勢力過大,若自己在這時諫言,不但幫不了張九齡,反而會加劇形勢的緊張,還有可能連累自己。無法抒發自己心中鬱結的王維,隻有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擔憂:

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

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

科頭箕踞長鬆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詩中的崔興宗是王維的內弟,當時隱居未仕。詩中讚美了崔興宗不合流俗的清逸品格。是讚美崔興宗的為人,更是自喻,也是以此來勸慰在政治上舉步維艱的張九齡。

不久之後,張九齡舉薦的監察禦史周子諒彈劾牛仙客,唐玄宗因此動怒,不但嚴懲了周子諒,周被杖斃,還因為這一項罪名連坐張九齡,認為他舉薦非人,貶張九齡為荊州長史。年末,李林甫取代張九齡的職位,任中書令,成為烜赫一時的宰相。李林甫左右專營,黨同伐異,又籠絡寵用藩鎮將軍。這時候的盛唐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朝廷之上李林甫高力士等奸佞之臣當道,朝廷之外,藩鎮割據現象逐漸形成。安史之亂的隱憂已經形成。確切地說,唐朝由盛轉衰是從這時候開始的。

得到張九齡被貶消息的王維,心中著實鬱悶。一方麵自己敬重的宰相不得誌,奸臣當道,李林甫的統治下,王維知道自己必定沒有機會。另一方麵,王維想到幾年前躊躇滿誌的宰相,如今落敗被貶,心中不免難過。開元二十五年(737),王維寫下了下麵這首詩,以勸慰張九齡:

寄荊州張丞相

所思竟何在,悵望深荊門。

舉世無相識,終身思舊恩。

方將與農圃,藝植老丘園。

目盡南飛雁,何由寄一言。

張九齡是一位賢相,又對王維有知遇之恩,他的被貶,對於王維來說,依偎著他理想中的開明政治夢想的終結。這首詩寄托了王維對張九齡深切的懷念,和對張九齡的知遇之恩的感謝。同時,王維也認清了現實狀況,抒發了世上無知音的傷感,表達了自己將要歸老丘園的情節。最後寫鴻雁盡皆南飛,表現了自己難言的隱痛,其意在言外。

王維已經做好了再次被貶的準備。因為對待李林甫及其黨羽,王維實在沒有辦法違背自己的初衷與之斡旋。王維曾經在自己的詩中這樣寫道:

酬郭給事

洞門高閣靄餘暉,桃李陰陰柳絮飛。

禁裏疏鍾官舍晚,省中啼鳥吏人稀。

晨搖玉佩趨金殿,夕奉天書拜瑣闈。

強欲從君無那老,將因臥病解朝衣。

郭給事本命郭慎微,為人卑微猥瑣,是李林甫寵用的人,常常為李林甫代筆。他的年齡比王維小,可是官職卻比王維大很多。這首詩首聯寫暮春禁宮晚景,頷聯寫給事入晚在省中值班;頸聯稱頌郭奉職勤勉;最後寫自己將要以老病歸隱田園,表明不會與他一樣謀求晉升。這首詩表麵是一首酬和之作,可處處表現出諷刺的意思,以及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意思。可見王維對李林甫等人的態度。

可是事情常常與預想的不同,李林甫不但沒有剪除張九齡的黨羽王維,反而重用他。張九齡被貶後,王維奉命出塞。開元二十五年春,河西節度使崔希逸襲破吐蕃。初秋時候,王維以監察禦史的身份前往遍地,並任節度判官。節度判官的職責是監察節度使,即監視崔希逸。

從長安出發,王維的車馬隊伍並不龐大,隻是單車單騎。他並不需要擔心自己的安危,因為將要路過的地方都是唐朝的屬國。走了半月有餘,已經過兒居延國。初秋之景,這漫天飛舞的飛蓬也是來自千裏之外的吧?成群的大雁正翱翔在塞外的天邊,天高地闊,看到此情此景,王維的心境也開闊了不少。眼前是寥廓的大漠,漫天黃沙中許是有一塊小小的綠洲,裏麵住著勤勞淳樸的百姓。浩渺的沙漠中升起了炊煙,一定是綠洲中的人家;渾圓的落日緩緩地落在了黃河的盡頭,眼前金黃一片,人置身其中,仿佛也沐浴了陽光的色彩。不入邊塞,人不知自己的渺小,不能體會到天地的廣大。著名的《使至塞上》就寫在這樣的美景之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正欣賞著這大漠美景,蕭關已在眼前了,他遇到了偵查的士兵,問了才知道,大都護已經在燕然關等候了。他加緊了步伐,趕快前往。

從小一直生活在中原的王維,有了機會領略塞外的風光。這次單車出塞,意氣煞爽。王維也一改以往唯有追求寧靜冥思的習慣,心情不免有些豪情壯闊噴薄而出。

這些壯麗的風光,讓王維暫時忘記了政治與仕途,隻一心醉心於這遼遠的大漠情懷。如果說塞外的景致是一副壯麗的畫,那麼王維的詩歌就是表現這畫的有力的筆。經王維筆下描繪過的塞外風光,美麗,寥廓,寧靜,安詳。

這一時期,王維也寫了很多邊塞詩,其詩歌的風格一改以往深夜獨坐冥思的主題,以闊大的筆端抒寫了一個已近不惑之年之人的胸懷。他的詩歌圖畫不再清冷安靜,而是變得很有氣概。“渾顥流轉,一氣噴薄”,其氣有如江海之浮天。《出塞作》便是除了《使至塞上》之外較為有名氣的一首: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從這時起,王維開始了他的蹉跎歲月和輾轉仕途。他經曆得越多,他的閱曆越發豐富,這在他以後的詩才和生活中,埋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 青靄入看無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裏。

——王維·李陵詠

一路向西,斜陽殘照。王維一行人已經走了一月有餘了。

“茗兒,你去問問前麵是哪裏?”王維對下人說道。

“回大人,前麵到大散關了。”

王維掀開馬車上的窗簾,看了一會,然後略帶興奮地說道:“快些入關,今晚歇在那裏。”

這就是大散關!王維心中滿是歡喜,他沒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能夠親眼目睹這樣的古跡。有關大散關的典故一個一個湧上心頭,大散關是關中通向西南的唯一要塞,有很重要的戰略地位,是關中四大門戶(東有函穀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北有蕭關)之一。據史料記載,這裏曾經發生過七十多次戰役。楚漢相爭時候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就曾經經過這裏,三國時期曹操西征張魯也途經此地。這裏不但是兵家必爭之地,從古到今,這裏更是文人墨客、達官貴人甚至於普通百姓的遊覽之處。

王維想起自己小時候曾經看過的一場狩獵,聲勢浩大而洶湧。那時的自己很是羨慕縱馬馳騁的英雄氣概,塞北自古出英才,自己置身於這種環境中,竟然也有了策馬揚鞭的激情!晚上,王維在客棧中看接下來的地圖。涼州在南,接下來要繼續往南走,到達黃花川後再補充一些糧食和水。

塞北的景色雖然壯闊,可畢竟是人煙稀少之地,路途遙遠崎嶇,走起來很是費力。可也正因為這裏文明程度較低,王維足足領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翌日清晨,因為要走山路,所以王維一行人棄車換馬,繼續出發。

登上山路後才發現這裏道路之難,難於上青天。盤山路幾乎成之字形,陡轉千回,小路很窄,隻能容下兩個人並排走,山下麵是不見底的深淵,如果人掉下去一定沒有生還的機會,人們走幾裏就要好好休息一下。他們走了近一日,才戰戰兢兢地通過了這段山路。

“總算是過去了,剛才嚇死了!”仆人們正義論著剛剛的驚心動魄,王維卻看見一行人朝這麵走過來,原來他們是特意來這裏遊玩的。

“幾位小哥,請問這去黃花嶺是不是這條路?”王維問道

“嗯對,沿著這個方向一直往前走,你們就能看見了。”

王維向前方看看,鬱鬱蔥蔥的大樹看不清路的盡頭,好似旅客時隱時現出現在樹林中。林中有潺潺的流水聲,清涼激蕩。走了半日,王維一行人已經是又累又渴。王維說道:

“前麵林中有溪水,到水源處再生火做飯。我們快些前進吧,爭取日落之前走出這片樹林。”窸窸窣窣的衣袂聲響起,他們快步向林中走去。林中幽靜清涼,趕路一上午的人們頓時都放鬆下來,有人撿鬆枝生火,有人準備飯食,大家都忙活起來,可是都輕聲低言,仿佛怕叨擾了這林中的清幽。

午飯完畢,他們繼續往前走出了樹林,黃花嶺已經到了!王維抬眼看見了陽光燦爛地照在山脊上,青山隱藏在悠悠的霧靄中,若有若無,天上的白雲與此相照應。眼下竟是青青的原野,明麗潔淨好像藍天一樣,那原野上的綠樹像是在天上遊動。剛剛王維飽嚐密樹茂林的幽深安靜,此刻豁然開朗,心中的愁悶在自然的鬼斧神工下都顯得渺小狹窄,王維閉上眼睛,盡情地享受自然帶給他的片刻寧靜開朗。

又走了半月有餘,王維終於到了目的地——涼州。崔希逸早就在城門前等候,王維看見後立刻下馬:

“崔大人久候了!”雖然王維來涼州行駛的是監察之職,可是崔希逸忠勇雙全,向來受到王維的敬重,且二人的官職也不分上下,而王維本身並沒有什麼官架子,所以出現了上麵這一幕。

“王大人一路奔波,快些進城休息。在下備了些酒菜給大人接風。”

二人攜手進城,崔希逸對王維說:

“大人來得正好,明日軍中有賽神活動,大人與我同去?”

“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王維回答道。賽神活動其實是軍中的一種娛樂,同時也是一種慶祝勝利和鼓舞士氣的舉動,是軍中生活的一個側麵,王維也可以通過這項活動看一下軍中的士氣如何。

翌日觀賽之後,王維一時有感而發,寫了下麵這首詩:

涼州賽神

涼州城外少行人,百尺峰頭望虜塵。

健兒擊鼓吹羌笛,共賽城東越騎神。

這日,王維在帳中休息,突然聽聞軍鼓打響。

“報!匈奴兵突然進犯,請大人移帳進城!”

“我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原來是匈奴兵突然入侵,酒泉告急。崔希逸正打算發兵酒泉,外麵的部隊在集結。軍情當前,王維迅速撤出,與崔希逸探討軍情。

“匈奴此次來勢洶湧,看來是上次偷襲不成,他們糧草不足,需要快速結束戰鬥。”

“那我們隻需要關閉城門,待他們彈盡糧絕,必定會自行退去。”

“不可,這樣就無法顯示我大唐軍威,何況小小匈奴夷狄的進攻,還難不倒我崔希逸!”

“好!下官在此等候將軍凱旋!”

戰鼓雷鳴,崔希逸帶領部隊出戰,戰報頻傳,王維知道,崔希逸已經得勝,在歸來的路上。心情大振的王維詩情大發,著名的“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就寫在這個時候,這首《隴西行》被譽為“信不減太白”。

王維雖然當時是節度判官,與崔希逸本是在職權上相互製約,並且應該定時向朝廷報告崔希逸的情況。可能是到了漠北,王維的心中也有了英雄的豪邁,對於政治上的專營倒是少了不少,也不在乎禮儀製度,與崔希逸相處得很是默契。王維在此小住半年有餘,完全融入到軍旅生活中去,很是適意。半年後,王維返回長安。

回朝的王維再次陷入糾結之中。此時李林甫的權勢已經遍傾朝野,他排斥異己,籠絡朝臣,國事不斷下滑。而玄宗內有高力士和慧妃的哄騙,外有李林甫的欺瞞,已經對朝政不甚留心。這時,遠在千裏之外的邊疆地區,又一個遺臭萬年的人開始出現在曆史的畫卷上。他是安祿山,“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三十多歲的安祿山棄商從軍,不到四年就做到了平盧將軍。李林甫看到了這位軍中的新起之秀,由於安祿山曾經是個沒什麼原則的商人,隻重利益,所以他很快就被李林甫籠絡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中,那場即將爆發的戰亂在此時就埋下了禍根。

官場形勢緊張,王維每日裏疲於應付這些險惡的奸佞小人,而家中田園生活輕鬆閑適,這時他又有了歸隱的念頭。有詩為證:

渭川田家

斜陽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

詩歌的核心即是一個“歸”字。夕陽西下,牛羊歸家,此為一歸;野老在門口等著牧童,牧童歸家,此為二歸;蠶都睡去,此為三歸;在地裏幹活的田夫回家,此為四歸;最後既是化用《詩經》中的句子,也是以東晉時期的隱士陶淵明自喻,悵然吟式微,此為五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