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開元少年:朝辭白帝彩雲間(3 / 3)

隋代的蜀王楊秀曾建築過一所三花樓,就在成都的東北隅。金碧輝煌的樓亭高數十丈,登上最高的一層大有“一覽眾山小”的豪情,眺目遠望,美景盡收眼底,美麗巍峨的山脈,波光粼粼的江河,還有美麗的匡山。無限壯美的湖光山色盡收眼底,那之前心中的煩憂便也在瞬間化成了碧空中的輕雲,隨風而逝了。

《登錦城散花樓》中就真實地記載了李白登上散花樓之後所見到的美景和當時激蕩的心情。

這眼前萬物,激蕩於胸懷,隨著天地間的風雲流轉,便化成了芳馨墨跡。乘著快意的心境,李白又遊訪了司馬相如的扶琴台、揚子雲的草玄堂、嚴君平買卜處,當然還有那諸葛孔明的祠堂,那是他心中的楷模,自然是崇拜有加。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蜀中就是行萬裏路的起始,一個華麗的開端。李白望向未來的光明,卻依舊難以預測到明日的路途,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走好今時腳下的每一步路。年方二十的李白身著青衫、腰佩寶劍、仗義疏財,一諾千金的他一路上結識了不少豪氣的朋友。

在峨眉山上的僧侶曾用一首琴音給予李白天界般的享受,那是一個契機,李白開始鑽研音律,迷上了音樂。音樂就是語言的盡頭,它總能表達心中很多想說又不出的心情,正如古琴般的清遠悠揚,李白的心情也會隨著琴音洗滌幹淨。

音樂,在李白的生命標注了不同的音符。他從小就會受到音樂的影響,西域人酷愛音樂這個習俗不可能不會影響到他,但是無疑,蜀僧的琴音也帶給他了很多從未感受到的心情。李白後來琴藝大進也讓許多的朋友們為之折服,也算是李白的一個很好的怡情的方式。

俗話說:“峨眉天下秀,青城關下幽,蜀道天下險,三峽天下奇。” 這次遊曆給李白留深刻的感受。

自然界秀麗的山川風光在李白的心中凝聚出了一種浩蕩之氣。

就隻這一時期:“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月歌》)、“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江行幾千裏,海月十五圓”(《自巴東舟行瞿塘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

一首首豪情萬丈的詞作瀟灑地被李白詠出。秀麗壯美的風景固然美好,但是,在時光的荒野之中,它們盛放在錦繡的大唐,又遇見了這個浪漫倜儻的才子李白,亦可以說是那一片風光的幸運。

李白的精彩詩作,像天空中的一道絢麗的七彩光芒,由巴蜀之地轉變成了川西平原,慢慢地輾轉遍了整個巴蜀。不斷地擴張、擴張……一直延伸到人們無限的精神領域。變得更加不拘小節,更具有大家風範。

路的前方是無盡的繁華與精彩,每向前一步,便又見得一分精彩,但是,李白的雙眼,並未被欲望與期待迷亂。他時而會靜靜回望來時的路,他清楚地看到進步,便更踏實地走下去。成都、峨眉、巴東三峽這些經曆過的地方卻讓化作靈魂的甘霖,讓李白能夠恣意舒展他的情懷。

旅行,是一種無法替代的成長,所以許多現代人都渴望遠赴一場特殊的旅行,去追尋自己未知的靈魂,去見識不一樣的世界。旅行給予了李白特殊的生命意義,也豐富了他許多見聞,不隻是山川美景,還有風土人情;不隻是美好的故事,也有令人憤怒的見聞。一次,彰明縣發起了洪水,一位少女死在了洪水中。當地的縣令聽聞此事卻沒有絲毫的同情心,反而吟起了詩來:“二八誰家女,飄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朱。”

李白聽到後非常地反感,對這個酸腐的官吏充滿了鄙夷。更讓李白倍感詫異的是,美麗的陽光,依舊無法照耀一些陰暗的死角,在繁華的盛世下,竟然也存在這樣的社會醜惡現象。當時一心想從政的李白也是要在清正廉明和修道中選擇其一,這讓他非常苦惱。雖然說並不是二者不能兼備,但是既然選擇在政治上想出人頭地,又怎能兼顧與世無爭的思想?

這使得李白在精神世界中常常陷入一種兩難的境地,漫漫人生,都在受其影響。

5.年少輕狂

時光荏苒,倏然劃過。轉眼間一個月時間已經過去了。

風光已經見識了不少,滿腔豪情也如那壯美風景一般遼闊凜然,他渴望一種傾斜,將滿腹才華,曝露在大唐盛世的光輝之下,然而,世事常常並不容易遂願,李白曾去過幾次大都督府,都是無功而返。一次一次地將希望的燭火點亮,又靜靜地被熄滅。擋住他的,是一道厚厚的圍牆,而比這圍牆更堅固的,是權位。在這警衛森嚴的官家宅邸之外,見到位高權重的人,對於李白這個毫無家世背景的人,並非易事。所以別說什麼長史大人,就連府中的佐吏都見不到。

李白不再對這位長史蘇大人抱有幻想,但又不願無功而返,草草收場,所以李白另辟蹊徑,決定去千裏之外的渝州。

渝州州治是座山城,益州是古時候的蜀國,而渝州則是古時候的巴國。這裏是在長江和嘉陵江交彙的地方,也是個水碼頭,雖然繁榮景象遠遠不及成都,但也正是因為未見繁華,才更多了一種寧靜之感。這裏的山水之間,更有一種禪的味道。

這裏有一位鼎鼎大名的文壇巨匠,那就是李邕。這位毫無疑問是前輩的人物,那時李邕正是渝州刺史。為了能夠得求得半分賞識,李白盡數施展才華,著詩文。

那時候這種普遍的作法被叫做“幹謁”。這一次幹謁,可以說,成就了李白,也成就了唐詩。李白當時做的詩,便是從古至今一直奉為經典中的經典的《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又能簸卻滄溟水。”大鵬終會有一日能同風一樣飛起來,並且借著風力直到天上九萬裏高處。即使那隻大鵬停將下來休息,也能將那滄海之中的水搖晃的陣陣漣漪。大鵬是《莊子·逍遙遊》中的神鳥,傳說這隻神鳥其大“不知其幾千裏也 ”,“其翼若垂天之雲”,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裏,扶搖直上,可高達九萬裏。大鵬鳥是莊子哲學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圖騰。

那在此詩中,李白以“扶搖直上九萬裏”的大鵬自比,這隻大鵬即使是不借助風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將滄溟之水一簸而幹,這裏極力誇張這隻大鳥的神力。心中充滿了浪漫的幻想和宏偉的抱負。

從北冥出發,展翅高飛,水擊三千裏,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裏,絕雲氣,負青天,一直飛向南海。這隻被莊子的生花妙筆所創造的極富個性色彩和浪漫情調的大鵬,不屑與世俗同流合汙,有著與尋常鳥類所不同地抱負和能力,這一切無疑對李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個力簸滄海的大鵬鳥形象,也是年輕詩人自己的形象。他們都是那樣的豪氣爽朗,那樣的陽光、具有一種青春的衝擊力。很多人喜歡李白的詩篇便是從它開始的,那樣明媚的陽光都不會有他的氣場奪目耀眼。

緊接著,李白又說,“世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世人都說我唱著與他人不同的高調,聽到我的豪言壯語也是嗤之以鼻。孔夫子也曾說過後生可畏,為什麼大丈夫邀請是年輕人呢!

梁啟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是國進步。”而李白這種積極向上,桀驁不馴的性格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朝代精神勃發的現狀。

朝陽依舊迫不及待地從山尖探出最明媚的陽光來探索整個世界,那樣美麗的陽光也同樣存在於李白的內心。沒有被整個朝代渲染的氛圍,又怎麼會有這樣熾烈的人生夢想?

現代研究唐士人家的人的家裏,案頭總會有一本由李善所注的《昭明文選》。而當時也流行一句口頭禪:“文選爛,秀才半”足以代表了李善在唐代有著怎樣的地位。而李邕就是李善之子。

書香門第,名門世家,使得李邕受到了良好教育,最終青出於藍勝於藍,成長為一位偉大的文人。

不僅僅是在學問上,性情上李邕也是豪放不羈。也因此,他擁有很多崇拜者和好朋友。李白不遠千裏慕名而來,就是為了能見到李邕一麵,瞻仰大家風範,並且照例上書,也就是幹謁。

本想著,將自己沿途以來描寫民間歌謠、生活風俗的這本行卷交給李邕,便有了拜謁的機會,也是一個自己發光發亮的機會。但是,他卻沒有想到李邕是個“頗自矜”的人,並不喜歡李白這種過於直抒胸臆、自負好名之人。

李白本以為李邕會是懂自己的那個人的,便將自己的宏偉夢想和壯舉般的社稷之論盡數揮墨,付諸於文章。沒想到,他所得來的,是漫長地等待,等待裏的每一分鍾,都無限地被拉長,時時刻刻,李白都在神思,揣度著。

一等十幾天都沒有任何消息。這十幾日的光陰裏,他度日如年,眼看著希望的燭火漸漸地弱下來,李白隻好再次“溫卷”。(士子在應試之前,常把先以所作詩文投獻名公巨卿,以求榮譽,稱為“行卷”。見《雲麓漫鈔》“文備眾體,可見史才、詩筆、議論,故常用作'行卷'。”唐代士人行卷,逾日又投,謂之“溫卷”)

現實給予李白無盡的風雨,他隻有堅韌地將希望再次點亮。然而,命運的路,總是充滿了崎嶇,又過幾天後仍舊見不到李邕本人。其實李白不知,李邕擅長的是碑版文字,對於辭賦也是十分在行,卻唯獨不寫詩篇,他是不喜歡俚曲這些下裏巴人的文學藝術。

李白吃了閉門羹,接連地打擊讓他憤憤不平,生性不拘小節的李白總是在不經意間高談闊論、縱談霸王之道,雖然這是李白文學積累的結果之一,但也著實讓李邕為之不屑一顧。他自以為優越之處,在成了別人眼中的短處。可偏偏,他卻來了。

當時甚是自負的李白豈能忍受這樣的委屈,便有了這首《上李邕》。大鵬鳥是理想和自由的象征,僅僅一個象征對象,便將李白的野心表露無疑。

理想就是一顆種子。種子發芽後,需要的是外界的嗬護和自己不懈努力的從土壤中汲取營養。這樣,那棵小苗才能集日月之精華,慢慢成長為參天大樹。為這精彩繁華的世界增加一個棟梁之才。

李白用大鵬鳥來比喻自己,那是一種精神超越和理想的代名詞。一腔淩雲的豪情,給予渴望中的知音人,卻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落。但是李邕不得不承認,僅僅寥寥數筆,就將大鵬鳥寫得如此入骨三分,並且還著重地表現了李白自己的意誌。對於李白這樣一個初出茅廬的後生來說,的確不容易。

李邕當時隻是讀到李白的“行卷”《巴女詞》:“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飛。十月三千裏,郎行幾歲歸?”文章行雲流水,但卻實在是提不起他的胃口。放到一旁後便趕寫他的巨著《修孔子廟堂碑》去了。

直到李白的“溫卷”呈到眼前,他才再次的想起這檔子事情來。可是碑文正寫到了興頭,也沒什麼時間去顧及其他。便將李白交給了一位宇文的小吏。還甚是有些厭煩地說道:“下裏巴人之曲,桑間濮上之音,怎能登大雅之堂?還說什麼濟蒼生、安社稷?但念他不遠千裏而來,好歹打發他一些盤費,讓他去吧。”

邊說著,便叫宇文去接待了李白,宇文倒是非常地熱情,他對李白的俗歌俚曲非常感興趣,對李邕的不待見也是很不讚同。可他畢竟官微人輕,縱使他對李白有滿腔地欣賞和憐惜之情,他也愛莫能助,隻能照著上級的意思辦事。

宇文委婉地拒絕了李白後便將李邕贈與他的盤纏和紀念品拿出來。所說的紀念品,就是渝州特產桃竹書簡。

少年輕狂的李白被婉拒,又豈能安然的接受“奢侈”的贈品。李白在宇文贈送的桃竹書簡上題詩一首,那便是《上李邕》。

當宇文戰戰兢兢地將這首詩篇呈給李邕的時候,心裏已經做好了挨一頓斥責的準備。不料李邕看了卻稍稍皺著眉頭,口中喃喃到: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真是不應該隨便將他打發了。可是轉念又是一想:讓他出去見見世麵,闖闖也是好的。

在李邕的眼裏,那時候的李白就是一個身著青衫,腰掛長劍,目光如炬,笑起來甚至有些孩子氣的年輕人,但李白那獨有的高傲和灑脫卻深深地觸動了他的心弦。他在李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經的身影。

曾幾何時,他也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來年對麵對這個繁華世界。然而,時光匆匆而過,蒼老了歲月,也過濾了他的人生,他漸漸退去了他的青澀的乖戾,慢慢地成為一個稍顯迂腐的“大人”。看著年少時的夢想與韶華一同漸行漸遠,他心中不由得泛起一絲滄桑和哀愁。今時今日,與曾經的渴盼,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模樣。他心底暗暗地羨慕著李白,也沒想到自己會遇上這樣一位正處於青春狂妄期的少年。他想象著這少年會有什麼樣的成就,倒是無緣無故地欣慰了很多。後人欣賞李白逍遙狂放的性情,便尊稱他為“詩國大鵬”。亦是起源於李白所作的《上李邕》。

每一段人生歲月,都有著非凡的意義,或苦,或甜。許多人當時執迷,而經年沉澱後,會沉澱出生命的香醇。雖然說,當時的李邕沒有在仕途上給予李白機會,這對當時的李白來說,是命運中的一個坎坷。然而,經年後,我們卻不得不說,他們相遇與錯過,都是一種萬幸,正是因此,李白才作出了這一首傳唱千古的名作。

相遇和錯過,都是一種奇妙的緣分。在這件事情過去的二十五年後,即天寶四載。那時候的李邕已經成為了北海太守。他的一個從侄叫做李之芳,是齊州的司馬。

齊州那時有座破舊不堪的古亭剛剛修葺完,便請來從叔李邕和好友杜甫、高適前來遊賞。當時的李白剛與杜、高二人遊曆完汴宋,便隨著一同前來。在命運的機緣之下,李白見到了李邕。

那時的兩個人都已經赫赫有名的人物,也都是曆經滄桑的中年人了。那時當他們一同提到當年的《上李邕》時,總會有陣陣爽朗的笑聲自古亭中傳出。年少的李白是那樣的輕狂、驕傲。但是多年後的李白雖也是那樣的性情,卻也被歲月磨去很多棱角。

陣陣笑聲就那樣散落在風中,化作了青煙嫋嫋,消失在茫茫無垠的天際。或許也會化作一滴渾濁的淚水,侵入心中,蔓延開來,蠱惑了那段遲暮的歲月。被拒絕後的李白在漫長的時間裏,他都承受著痛苦的折磨。 “巴國盡所曆”,他看盡了高川熊闊的壯觀美景,他的心胸便慢慢住進了一個貪婪的魔鬼。

李白渴望見識更多壯闊的美景,思想前後,他決定要衝出夔門,衝到外麵的世界去見識更多精彩。

自從李白五歲隨著家庭搬遷來到內地,再到現在二十五歲去仗劍去國的二十年裏,他經曆了很多,也積累了很多。

不僅僅是在些年讀的那些書帶給他的知識積累,還有練習劍術練就的強健體魄,還有處於長期漂泊動蕩的環境中得到的難得的豪爽堅毅的性格。

在長期的漂流中,李白缺少了很多讀書的機會。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也隻能風餐露宿。他成了錦繡盛唐的一個萍客,嚐盡苦難辛酸。

在不斷輾轉的人生路上,李白也逐漸萌生了求仙學道的想法。神話仙謫的思想,是在李白幼年便開始萌發的,深深影響了他的李白的一生。

命運在無形間播下渴望的種子,直到它如火如荼地盛放,才知道,我們始終走在自己期盼的路上。無論悲苦、歡欣,無論平凡、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