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隱酒醉世(1 / 3)

1.金高南山買君顧

每一個人都是命運裏的漂泊者,或身體,或靈魂,總是在生命的路途上一次次輾轉、奔波。受命運驅使,追尋渴望,追尋夢想,追尋活著的價值。夢醒著,便是瀟灑勇敢的追夢人;夢碎了,就成了行屍走肉;夢盡了,就是愛恨蒼茫一整個人生。

此時的李白,依然醒著,心中希望的燭火還在閃爍,他將踏上生命新的曆程李白別了安州,不遠千裏到了長安,正是開元十八年初夏時節。花木盛放,正如激昂的李白,在每一寸陽光裏,留下飛揚的身影。

正值而立之年的李白雖不像年輕時的年少輕狂,但是卻也有著剛正棱角。在安洲受了冷落,李白便不再癡纏,轉念想到長安就是天子腳下,自己就算沒有大展拳腳的機會,也一定會有得到賞識的機會。

一千五百多裏的路程,是一段艱辛難忘的路。他途徑襄陽、南陽、內鄉、商洛、藍田,他的心卻正在經曆生命的曆練。他迎著理想的光芒不斷加快腳步,到了長安,已是盛夏。繁華的長安城,在這個百花怒放的季節裏,更先盛美。

長安的天空好像比別處要高很多,雖然有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卻沒有親近和藹的溫馨。

長安的太陽好像格外地明亮,陽光明媚得讓人有些無所適從。長安的街道也是特別平坦寬闊,雖然感覺拉遠了街坊的距離。

高大的垂柳就這樣勾勒出寬敞的街麵,美麗遮陽的林蔭大道後有著被樹蔭遮上一些的酒店飯館、涼亭和叫賣的小販。作為唐朝的京師,長安城中的繁華並然不同凡響,皇宮的雄偉豪華,街市的叫賣聲不斷、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人們可以在這裏出售各種各樣的商品物什,還有那些走街賣藝、卜命算卦、民間藝術……都深深地印在李白的眼中。

想象過這樣繁華而又美麗的街景,但是見到後卻也還是震驚了。縱橫的街衢,櫛比的貨肆。這就是李白一路來夢想的地方,無數次的在夢中見到過,現在夢境就在眼前,李白卻有些不認識了。不顧舟車勞頓,李白就徑直到了城門前,但是因為進不去城,便在門前張望,心中想的是,這赫赫百年的皇都,這夢寐以求的唐國清夢,終於來了。

那樣高危聳立的城牆,怎樣才能進得去呢?什麼時候能實現自己為國為民鞠躬盡瘁的理想呢。李白感到了一絲惆悵,麵對這樣繁華的有些冷淡的街市,他迷茫了。

城門上三個金燦燦的大字“春明門”。高大的三個門洞井然有序的出入者著錦華秀服的達官貴人,由左入,由右出。向上看去,是整齊大氣的城牆,再向上看,是身著金甲的禁軍,再望上去就是那高聳入雲的城樓和它的飛簷山脊。

像是嵌在天空中一樣,雕梁畫棟就這樣漸漸在李白的眼中模糊。不僅僅是因為頭抬得太久而感到目眩,更是感覺這無法攀登的城牆帶著無比遙遠的距離,在拒絕著他。

長安有十二道城門,一周大約八十裏,就算是騎上馬遊玩一周,一天也是看不完的。這春明門並不是長安最大的城門,最大的城門乃是正南的明德門,就連那大氣的門洞就有五個。

李白在吃瓜的時候問了賣瓜老伯關於客棧的問題。原來這春明門在長安城的正東門,是一條通往城西的金光門,足足有二十裏長,當中有一條正南正北的大街名叫朱雀門大街。這兩條街的交叉十字路口是全長安最熱鬧繁華的地方,而且那裏也有客棧,李白也就收拾了心情準備安居一夜。

這時候天色已經暗了下來,就算到了那處,客棧怕是也滿了。在唐朝,犯夜可不是鬧著玩的。李白吃了一次虧自然不想再體會一次。所以就聽從這位老伯的意見,在東門的道政坊找了間小客棧住下。

第二天一大早,剛剛能見到些微光,就聞得一陣陣的鼓聲,然後就是坊門隆隆開啟。大街小巷中的店麵也漸漸的開始營業,屋外的車輪聲和叫賣聲襯得整座城市生氣勃勃。

滿街攢動的人,或是忙碌或是悠閑,或是朝服或是華錦。這些都時刻地提醒著李白自己隻是一介布衣,而不是這座城的主人,連客人都沾不上邊。

李白一早就來到了朱雀門大街,這裏正對著皇城的朱雀門。而皇城坐北朝南,被一群赭紅的圍牆高高地維護起來。本想著這裏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但後來卻知道這是三六省、九寺、十四衛府所在的地方。總之這裏的官員都是朝廷命官。

李白後來又去了東市和西市,與成都的不同,不僅僅這鬧市大了不止十倍,更是因為貨物種類繁多,不計其數而令人應接不暇。

南北各處的特產、殊方異物,琳琅滿目。李白走過許多地方,但是繁華至此,卻是前所未見。西市除了尋常街坊中見到的茶坊、酒肆、飯館……還有波斯人開的珠寶店,這裏有的稀罕物都是聞所未聞的,譬如蚌珠、蛇珠之類;還有大宛人開的店麵,裏麵賣著各種各樣專供打馬球的器具;更是有龜茲人開的樂器店,胡琴、琵琶,還有箜篌、羯鼓一應俱全;高昌人開的葡萄酒店,出售市麵上極難見到的“小槽紅”、“夜光杯”等等。

時值盛夏,這裏也隻是賣一些涼麵、釀皮和瓜果了。李白走進了一家小店,生意清冷的小店裏店主是一位留兩撇小胡子的胡人,還有一位美麗的胡姬。對於李白,那位酒保非常熱情。點好菜肴的李白待佳釀上桌後就開始迫不及待的用那“小槽紅”品嚐紅得發紫的葡萄酒。

唇齒留香、芬芳香鬱,實屬佳釀。等那“八寶”上來後,李白早已等不及,他決定用胡人的吃法。將那實際上就是羊肉燜米飯的“八寶”加上各種各樣的作料,然後澆上一抹蜂蜜,混合杏仁和葡萄幹一起吃。

隨後李白洗幹淨了手照著他人的作法,伸出三根手指將一撮混在一起的食物捏成個團,夾著送入口中。開始總有些不適應,可是習慣後,就熟練地吃起來,雖然盛夏熱度難耐,但是他卻吃得甚為開懷。

李白飽了口福,準備找個陰涼之處,叫上一壺“碧澗春”,慢慢享受。卻聽鄰座兩位老漢在閑談些什麼,不知不覺就聽了進去。

這兩位老漢說的大意是,皇帝允許朝廷文武百官在休息的日子裏縱情玩樂,而且還從宰相到員外都賞錢五千。那些遊玩場所生意都非常紅火,譬如鬥雞,賭注都是幾千幾萬的下。甚至還有人因為將小雞在訓練成厲害的雄雞而得到些賞識,被帶進宮中表演一番,皇上一個高興就賞了一個“神雞童”,讓他專門在宮中訓練鬥雞。那年那“神雞童”的父親去世,著實也是大辦了一次喪事,文武百官都送去了挽聯祭幛,因此當時在街市上還流行一句順口溜“生兒不用識文字,鬥雞走馬勝讀書。”

李白在旁聽了甚是懷疑,因為在開元初年,皇上納諫、禁女樂,更是親耕瘠田。李白想著,古時的賢君也不過如此,這樣賢明的君王怎會做這樣的事情。

剛從茶肆中踱出步子,就惦記著觀看公孫大娘的舞蹈、觀瞻各大寺廟中吳道子、李思訓等名家的壁畫,但是畢竟天色已晚,沒辦法,隻好等明日了。

信步遊走,無論大街小巷,都是一番被整得方方正正、如同棋格子般的阡陌。相對來說,李白更是喜歡蜿蜒崎嶇的幽寂小徑。

街道旁是一排梧桐樹,氤氳著各色的風景,矮矮的牆頭爬滿了薜荔,還有人家牆邊搭著葡萄架。滿眼的碧色,讓刺眼的陽光也變得柔和起來。

忽見得街頭巷尾笙歌陣陣,然後車輪聲漸漸逼近,人群也都自然的讓出了路,李白以為什麼達官貴人來了,連忙靠邊。誰曾想,那幾匹馬簇擁著被錦緞裹著的轎軟中,是一位頭戴紅冠的、身著白羅繡衫的標致少年。

李白本想問問旁人這人是誰,但是轉念想起了這人頭頂的紅冠。普通官員哪會有這頭飾,這不會就是神雞童賈昌吧。李白還是不大相信,直到華燈初上,他回到客棧中,想要寫下今天遊曆的心情和歌頌一番這繁華的長安,但是卻突然想到那童子的紅冠,漸漸擱下了筆。從行李中拿出嶽父給光祿卿許輔乾寫的親筆書信。

許輔乾是許員外的外甥,這樣的話也算是李白的侄子。但是光祿卿是專門為皇帝管理膳食的官吏,所以李白也沒有什麼被舉薦的機會。這事也就隻能轉承給他人。

許輔乾看過書信後,叫李白在自己家中暫住,等忙過這段時間的千秋節再尋覓合適的人。

在許輔乾家中等候的日子是無聊的,所以李白不會放棄這個去瞻仰名勝的機會。山山水水,人文景觀,,這才是李白對於每個城市最好的尊敬。

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曲江池、慈恩寺塔……每處都有別樣的風景,就像是風姿各異的美人,搖曳著一片片盛唐的錦繡光景。原來這個世界有許許多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價值觀,這個世界正是因此而精彩有趣。

2.卷帷望月空長歎

長安城裏的宮殿,是繁華的縮影。那片片磚瓦琉璃,都在從容地彰顯著大唐的繁華。

太極宮在長安的正麵,也稱為“大內”,它的南門叫做承天門。每當國家大典時,譬如閱兵、改元、大赦之時,皇帝都會站在這裏舉行“外朝”。宮中的太極殿則是皇帝接待朝臣、商議國家大事舉行“內朝”的地方。

大明宮是在長安城的東北,也叫做“東內”。他的南門叫做丹鳳門。宮內有含元殿、麟德殿、金鑾殿。宮內經過太宗的始建,高宗的擴建,比起那太極宮不知雄偉、高大了多少,因此在高宗以後,皇帝舉行“外朝”、“中朝”、“內朝”就都在大明宮內了。

興慶宮在大明宮的南麵,也稱之為“南內”。原本是玄宗未登基時的住處,後來也經過幾度的擴建成了玄宗居住和聽政的地方了。興慶宮沒有大明宮那樣宏偉,但是這裏的庭院卻是在宮中斷斷再找不出第二處的了。千秋節也在這裏舉行,還有一年,大把大把的“開元通寶”從城門上撒下去呢。

無論是什麼宮殿,李白都隻能在城牆之外徘徊張望。一堵高牆,將這繁華與他明確地分隔開來。再多的壯美和繁華都與他無關,他隻不過是這匆匆塵世裏的看客。一個強壯的心靈敢於麵對哀愁,因為他知道所有的哀愁都將淡遠;所有的哀愁,有一天,都能被咀嚼、被紀念、被轉化,成為大愛。

李白卻沒有因此而沉淪在悲傷中,他在想,終有一天,他會昂首闊步的從這裏走進去,那些守城門的禁衛會為他大擺歡迎之陣,而那些賈昌之流也是不足掛齒。他下定決心要成為這繁華故事裏的重要角色。

曲江池在長安城的東南角上,從秦漢時代就非常有名。玄宗又將這裏擴大,還開鑿了一條大渠。這裏遠就有許多奇花異草,又因著開了渠又栽種了些,所以那曲江池就成為了一處姹紫嫣紅的仙境模樣。當然,這裏也隻是王孫貴族才可以行樂,李白在這隻能在外麵小轉一圈而已。其實他在外麵想的不是自己多麼悲哀渺小,而是想如果自己當上宰相的話,就將這裏開放給民眾,做到與民同樂。

慈恩寺塔也叫大雁塔,本是一做普通的佛教寺塔,玄奘法師曾在這裏翻譯過他從天竺取來的經書,所以漸漸也就有了名氣,成了遊玩的勝地。在一些達官貴人來這裏遊玩的時候,這裏的風景往往守衛森嚴,不準進入。李白去的那天卻沒有趕上被封禁的事情,一路上倒還暢通無阻。他先是在寺院中轉了一圈,在塔下卻見到了許多石碑,上麵鐫刻著許多及第進士的名字,這就是“雁塔題名”。凡是進士及第,總有三件事情讓其終生難忘。一是瞻仰“大內”,二是曲江賜宴,第三就是雁塔題名。

李白見到那些一排排的名字,心中真是五味雜陳。些許的嫉妒,些許的羨慕,更多的是激發了他想要功成名就的決心。登上塔頂的李白還在回味剛剛見到的,那些由丹青妙手曹霸所畫的,大唐開國大臣李靖的畫像。共二十五張畫像看得李白在讚歎之餘更多出一些動力。塔頂的風景慢慢地將他的意識拉回了現實,身旁似有霧靄重重,又似置身於九霄雲外,在下麵望著遠處的鍾南山頂常年積雪,自己無緣遊曆的各大宮殿也是一覽無餘,那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大宮殿正在隱隱約約中,殿內的風景華麗大抵是瞧不清的,但是卻能見到金碧輝煌的千裏京畿。

李白舉目遠眺,這浩浩湯湯的泱泱大國,必定會就這樣繁華下去的。激情澎湃的思緒正在沸騰著。李白十分佩服駱賓王的《帝京篇》中:“山河千裏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的雄偉,但卻不明白結尾處為什麼會有“已矣哉,歸去來!馬卿辭蜀多文藻,揚雄仕漢乏良媒。……誰惜長沙傅,獨負洛陽才!”這樣哀壯的詞語。大概那時候是武後當政,不比現在連秦皇漢武都不能及的開元盛世吧!李白有著自己的想法。李白在京城這方土地上廣交好友,憑借著自己一番落落大方的形象和令人拍案叫絕的文筆,他很快地就建立了自己的圈子。

宴會、美酒、詩畫……他依舊是那個風度翩翩的瀟灑公子。進入京城之前他就曾經定下“金高南山買君顧”的目標,甚至還做好了在王公大人之門前“彈長劍”的心理準備。

因為廣泛的社交,他結識了崔京之等很多的王孫公子。崔京是睿宗時代的宰相之子,此時正是供職尚書省。為人也確實是個正人君子、品格也無挑剔之處,對於李白的口才和詩才更是大力推崇。崔宗甚至邀李白一同前往自己在嵩山上的別墅,但是李白此番的目的是“買君顧”,而非遊玩,所以隻能婉言謝絕了。

忙碌完千秋會的宴會,光祿卿許輔乾才得空來關照李白。他向李白介紹了幾位卿相的大致情況:開元初期的賢相姚崇、宋璟都已經告老還鄉,而中書令蕭嵩主要掌管兵部,戶部侍郎宇文融隻管財政,找這些大臣更是不大合適。

多種分析下來,卻也隻剩下了右相張說。張說也是個愛才愛能之人,三個兒子張均、張垍、張埱也都是能詩擅文之輩,尤其次子不僅是三品衛尉卿,更是當今的駙馬爺,深得皇帝喜愛。於是他們就決定了去拜會右相。不巧的是張說在那時已是重病纏身,所以李白也隻能將自己的希望寄托在這兩位公子的身上。

張垍為人狹隘貪婪,在他眼中,李白隻不過是個鄉巴佬,但是礙於是光祿卿許輔乾引來的,而且是以推舉賢能而知名天下的父親親自要求接見的,他也就勉強接了這差事。李白恭敬地將“行卷”交給張垍,便被委婉地下了逐客令。張垍看過李白的行卷後更覺得這人不能小視,要打起十二萬分的精神將之打擊。不能讓他被其他人舉薦了去,留下個禍患。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也算是變相的肯定吧,可是李白卻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張垍會見李白的時候,告訴他皇上有一位親妹妹,玉真公主,信奉道教,皇上在城裏專門為她修建了一處玉真觀,又在終南山為她建了一座玉真別館。玉真公主嫌城中嘈雜,總會在那別館中小住。可是又覺山中冷寂,所以常會找些人來談天。更愛談老莊、詩文之類。在這城中守著,倒不如去那山中更實際些。

李白稍有遲疑,那張垍卻又說,如果將那公主逗得開懷,難保你不會飛上枝頭做鳳凰啊!李白轉念一想也成,就應了張垍的意,即日後搬入終南山中去。臨行前,張垍來送行,又在他耳邊說著“不足為外人道”,好似對李白的格外關照。而後,李白就住在了城南的終南山中。

終南山也叫做南山、太乙山、中南山,是秦嶺諸峰中之一。唐朝的這裏著實是一處熱鬧的地方,凡是那些沒有門路或是不想考科舉的人都隱居於此。這裏也真是著了天地間的靈氣,聚集了世上多少的文人雅士。隱居沒有帶給這些文人任何利處,沒什麼飛黃騰達的機會是隱居而來的,即使這裏也被稱為“終南捷徑”。

據說唐代初,有一位名叫盧藏的文人科舉名落孫山,無顏回家麵對鄉親父老。左思右想隱居在了終南山,發奮讀書,勢必將自己的臉麵賺回來。後來武則天知道他的決心和才華,就招他做了大官,直到最後盧藏還官至尚書右丞。在睿宗時代,司馬承禎奉旨入京,在辭京路經終南山時遇見了盧藏,盧藏指著山峰對司馬承禎說道:“此中大有嘉處。”司馬承禎也是笑著道:“以仆觀之,仕官之捷徑耳。”這句話真是道出了一眾玄機,那些文人或是疲於去爭奪科舉進士的名人都紛紛踏足終南山,於是乎,這裏就成為唐代求職官道的重要途徑。

李白這次在終南山隱居也是參悟到了這山中所寓意的仕途,但是這山中青鬆白雲、溪水秀竹,同樣讓李白心生眷戀,他愛仕途,也愛這大自然之美。

李白由兩個相府的人陪著出了長安的金光門。沿著渭水一直向西,崎嶇著終於到了終南鎮。原來這處並非隻是樓觀台,更是唐代貴人們幽棲之地。玉真別館就在靠西的小山上。上山後進入館中也是暮暮深夜,李白看不真切著周遭的環境,隻覺得非常荒涼,不像是公主常來小住的氛圍。院中的雜草、窗框上的積灰、門上還有蜘蛛網。怎麼會這樣?

來送行的人麵色難堪,忙對李白解釋原先並不知曉,但是已經安排下了也就沒辦法。以後每的一日三餐都是由一位老漢來負責,所以也就隻能等他們回京城再向張垍稟報。李白隻好聽從。

日複一日,李白與這山林為伴,每一個朝朝暮暮裏,他隨著自然生息,無聲地,陷入等待。他每日看著朝陽升起,又望著月上枝頭,銀輝流淌,就如同輕柔的紗縵輕撫紅塵,叩擊心靈繪出清晰的畫麵。

也隻有在這個時候,他的思緒和憂愁,隨時光的流失而淡淡消去。在無垠的寂靜裏,他每日傾聽這天籟之音,還是山穀間心靈的共鳴,說不清是自己需要,還是靈魂張揚的悲歌,漫漫浸透心中的痕跡,又悄悄劃過無聲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