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便有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寫好後,還將其貼在了囚房的牆上,供眾人瞻仰。
其一:胡塵輕拂建章台,聖主西巡蜀道來。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
其二: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
其三:華陽春樹似新豐,行人新都若舊宮。柳色未饒秦地綠,花光不減上陽紅。
其四: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
其五:萬國同風共一時,錦江何謝曲江池?石鏡更明天上月,後宮親得照蛾眉。
其六:濯錦清江萬裏流,雲帆龍舸下揚州。北地雖誇上林苑,南京還有散花樓。
其七:錦水東流繞錦城,星橋北掛象天星。四海此中朝聖主,峨眉山上列仙庭。
其八:秦開蜀道置金牛,漢水元通星漢流。天子一行遺聖跡,錦城長作帝王州。
其九:水淥天青不起塵,風光和暖勝三秦。萬國煙花隨玉輦,西來添作錦江春
其十:劍閣重關蜀北門,上皇歸馬若雲屯。少帝長安開紫極,雙懸日月照乾坤。
巡視監獄的禦使看見了,覺得寫得很好,便將其呈給了主管,主管也覺得好,便交給了朝廷,還在奏折中寫著“臣所管犯人李白,雖罪在不赦,然在獄中將近一年時間,尚遵管教,頗知悔改。近作歌 詞十首,頌揚西巡盛事,恭賀聖主還朝,足見該犯自新之意,臣等執法之勤……”之類的話語。
年輕的獄卒看著這是首詩歌,雖然表麵上是聲聲讚美,頌揚西巡之盛況,讚揚蜀中之美景,讚頌君主如何稱心如意、樂不思秦。可卻唯獨沒有寫到這位聖明君主是如何擔憂蒼生社稷,如何尋求治國方針,如何兼顧治理天下之宏願的。
這不是與那《猗嗟》和《君子偕老》一樣,同為反調正唱嗎。不自覺的,這小獄卒為自己的先生捏了把汗。其實他的擔心確實有道理,但也確實多餘。像是這樣的手法,如果能被人看出來,也確實是這人一心心係國家命運未來,而不是內心隻顧著貪圖享樂。
這樣的人在朝中雖然有,卻也還真是少得可憐。李白留下這首詩的目的,一方麵是因為自己的鬱鬱心情可以由另一種途徑發泄出來,是一件非常痛快的事情,還有就是,後人一定會有看得懂之人。這人無論身在何時何地都會體會自己的心情,李白也算是找到了知音,想著,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荒涼中找尋知音,何其之幸事,孤獨的時光裏有人相伴,被重視,被崇敬,這就是再好不過的慰藉。
時光也會記得,那些溫柔的事情。
3.舊國見秋月
巍巍的歲月長河中,有什麼是可以祭奠的,當那些美好都漸漸化作了過去,當自己帶著悲涼的心境去做自己過去認為美好的事情,這才最令人痛苦。李白寫了《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以後,病情大好,而且還得到了寬帶,允許他接見親人和好友,更是在食物上得以豐盛。
在唐肅宗乾元元年的春天,已經五十八歲的李白從潯陽出發去了流放之地。帶著足鐐手銬的走向牢獄之外,走向江岸之邊。近一年的牢獄生活使得李白的背有些佝僂,臉色愈加蒼白,容貌愈加枯槁。
江岸邊站著的都是自己的親人好友,送行之人在那邊,李白卻連感懷之心也沒有了。獄卒發了善心讓他卸下足鐐手銬去和親友道別。一張張熟悉的麵龐映入頭腦之中,帶著悲喜交加的表情,久久不能在李白心中散去。上了船,看著岸邊漸漸渺小不見的身影,李白留下了熱淚。
在途中經過江夏,太守韋良宰是李白的故人,留他在那處休息了兩月。漢陽,李白與故人尚書郎張謂相遇,便被邀請去住處休息了個月有餘。江陵,鄭判官和當地一些人士也將李白留了不少時日。直到入冬以後,李白才算是上了三峽。
三峽的兩岸已經愈加高聳了,起伏的疊嶂,廣闊的江麵,卻也是那般艱難。真叫人愁白了頭,李白在舟中寫下了《上三峽》一詩: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這千裏三峽竟也走了兩個月有餘,直到第二年春季才算到了這夔州州治奉節 --古白帝城。再向前走,就是南下黔中道--古夜郎了。
站在白帝城頭,李白卻百感交集,想起青年時代,出三峽,下長江,東遊江陵,揚州作樂,是何等的風華正茂、意氣風發,隻可惜自己卻見的這大唐盛世從原本的光輝燦爛變得現在這樣破敗不堪。自己也每況愈下。
原來,自己的命運與那大唐的興衰,竟是如此驚人的吻合。連李白自己,也是不知不覺間發現的。那長安,是自己翹首以盼之地,卻也是給了自己最大希望和失望的地方,多少次的徘徊,竟也隻落得流放的下場。想到屈原被流放,哀吟澤畔,客死他鄉,不知道自己又會不會是那樣結果。
正準備離開奉節去流放之地,卻在途中聽聞朝廷因旱災赦免了流刑以下的罪犯。李白也是其中之一。李白高興的這幾年來壓抑的情緒宣泄一空,他知道自己大難不遇,必有後福。現在朝廷赦免了他,李林甫等奸佞之臣也都被誅殺驅逐,沒有人會排擠他、嫉恨他了。自己是不是又有機會被再次啟用了呢?
回江夏去吧,江夏太守韋良宰還在,他們一定會歡迎他的,也一定會被推薦給朝廷。踏上了東去的小舟,這東去的春水也迅速的獎勵白的心情帶到,李白在這小舟之上,心情愉悅,於是便有了《早發白帝城》一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來到江夏,正是盛夏,山花爛漫之際。這江夏正是南方的政治中心,自然是繁華的不可方物,熙熙攘攘的到處是人們的身影,更是繁忙於中興歡慶佳節,人們顯得格外的欣喜和忙碌。在贈與漢陽縣令的詩文中,李白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興奮之情:
“去歲左遷夜郎道,琉璃硯水長枯槁。今年敕放巫山陽,蛟龍筆翰生輝光。聖主還聽子虛賦,相如卻欲論文章。願掃鸚鵡洲,與君醉百場。嘯起白雲飛七澤,歌吟淥水動三湘。莫惜連船沽美酒,千金一擲買春芳。”
此後,李白便在江夏之地廣為散詩求助,到了初秋,卻隻得到韋太守臨走時送他的一根嵌著碧玉的手杖。許是覺得深有愧疚,就贈些東西以示抱歉。於是李白真是體會到了,他這個刑餘之人,雖有壯誌,卻不得伸,西飛精衛鳥,東海何由填?就在揚花落盡之時,李白的中興夢碎了。
李白心中的苦悶自是無處宣泄,就獨往鸚鵡洲去憑吊禰衡。想到那個擊鼓罵曹的狂士,就恨不得自己也脫光衣衫,破口大罵,但是最終,卻也隻是在一首《鸚鵡洲懷禰衡》中,抒發自己不得誌的情懷。
這時,南陵縣的縣令韋冰因事路過江夏,就約了李白和幾個好友在赤壁之所暢遊一日。痛飲一番之後,李白的鬱結心情才算是傾倒了出來。然而心思還是停留在這裏久久不能緩解。
這年的秋天,李白在洞庭西南的巴陵故人賈至和族叔李曄相遇。曾經的中書舍人賈至被流放到這裏,曾經的刑部侍郎李曄也被貶到他出路經此地。三人相聚,互訴衷腸。賈至是因為起草了“製置”之詔而引禍上身,李曄也是因為與官宦相鬥不過而被害,都還有滿腹的委屈,卻無處去說,這三個天涯淪落人,正處到一處,就沒什麼好說的了,隻是痛飲,隻是哭訴,隻是感慨,隻是哀怨了。
第二日,他們同遊同庭湖畔的嶽陽樓,卻不巧正是淫雨霏霏,連日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的時節。這樣不合時宜的天氣,三人在這樣的天氣中也能談笑風生,總好過被人冤枉。其實被流放有時候也算是件好事,至少可以避開那些牛鬼蛇神。
兩京收複後,朝廷便對於如何徹底平息叛亂沒有什麼深謀遠慮,隻求得苟且偷生,卻沒有切實的想要興複社稷。討論了一會兒政事,便有些興趣乏然。覺得那些什麼“中興”之談,真是子虛烏有。李白想到自己盛夏期間的那段忙碌時間,便覺得可笑至極。可是也是經曆過,才深刻地體會到現實是有多的麼殘酷。
不久,李白便想起杜甫,忙問起李曄他的近況。而李白這才知曉,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也真是受了不少的苦難。在李白正遭受潯陽牢獄之災時,杜甫從長安城中逃了出來,奔赴鳳翔行在,肅宗也是念在他“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給了他一個左拾遺當當。然而好景不長,兩京收複,聖駕就還朝了,杜甫正準備為中興大業死而後已之際,卻因疏救房琯一事,陷入新舊黨爭。這下子龍顏大怒,特詔命三司推問。後來有幸得到宰相張鎬的營救,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又因對於朝廷實在失望,就辭官還鄉了。
李白感歎,這杜二的命運,也真是與自己的相似之極啊。李曄還說,杜甫聽聞李白下獄流放,也不知最終是死是活,無計可施,卻也甚是不平,如果自己還在朝中,比會奏上一本的。李白真是不知道說什麼才好,杜甫那樣的情形,就連自己都有些難以自保了,就別說為別人打抱不平了。湊巧,當他們從嶽陽樓回到賈至住處的時候,正巧杜甫送來書信,並附有《夢李白》詩文兩篇。三人看了,都熱淚盈眶,是被李白的真情感動,也是為這樣敢於在亂世為一個流浪犯仗義疏言的氣節所動容。
這樣赤心剛腸,疾惡如仇之人,真是與李白相像極了。這兩人的肝膽相照,赤心相待,一定會為後人所敬佩羨慕的。李白遊罷洞庭,便動身回了宗氏寄居的豫章。當他見到妻子滿頭白發,一身病痛之時,清淚數行,無限的辛酸縈繞在心頭,滿心的愧疚,竟也無法傾訴,隻有抱著妻子,兩人痛哭起來。
記憶中的風,吹過往事的天空,漸漸撕裂成美麗的音符,卻無法跳躍在最終的歌謠裏,因為,漸漸地,它也會成為微不足道。
4.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零落的歲月已經在連上刻畫出了深深的皺紋,李白的蒼老也經過了時間見證。遺忘與深刻的矛盾永遠縈繞,可是兜兜轉轉,該在的還站在那裏等你,不該在的,卻早就失了蹤跡。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不知不覺,必須來到。李白在夫妻團聚後,度過了自己的六十大壽。但是宗氏即使再過賢惠,宗氏的兄弟宗璟即使再過仗義,總是在宗璟家中,也著實太不是什麼好事情。
所以李白便離開了豫章,決定出遊鄱陽。李白仍舊過著以往的生計,到州縣吏門裏去當食客。可是現世雜亂,唯獨詩文一文不值,李白實在無奈,便到了鄱陽湖東的建昌縣,那裏的縣令和他有交情,就留他在府上多住了幾日,也給了些豐厚的盤纏,這才令李白有麵子回到宗璟的家中,和宗氏兩姐弟過了一個安穩的新年。
過了年,李白兩夫妻就各覓他處了。宗氏上了廬山找女道士李騰空,這李騰空是李林甫的女兒,但是雖然生在奸佞之家,卻一心向道,父親死後,便出了家。於是,兩人就成了要好的朋友,就像李白之於元丹丘。
而李白則去了金陵。這年五月份,李藏用,參與平定劉展之亂的浙江節度副使,準備從杭州移軍揚州,然而路過金陵,金陵之人就大擺慶宴為他餞行。這餞行宴會上需要一位寫篇序文之人,李白就被認為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酒過三巡,李白揮筆成書,文不加點,一揮而就,便有了《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眾人都想聽聽這序文,李白就念來聽聽。當誦到:
“我副使勇冠三軍,眾無一旅。橫倚天之劍,揮駐日之戈。……上可以決天雲,下可以決地維。翕振虎旅,赫張王師,退如山立,進若電逝。轉戰百勝,僵屍盈川。水膏於滄溟,陸血於原野。一掃瓦解,洗清全吳。可謂萬裏長城,橫斷楚塞。……”
席間的李藏用和坐上的崔太守都麵露讚揚之色。還有“功大用小,天高路遐。社稷雖定於劉章,封侯未施於李廣。使慷慨之士,長籲青雲。且移軍廣陵,恭揖後命。”李藏用就聽得十分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