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才子落魄(1)(2 / 3)

自從幾十年前,秦朝丞相李斯把文字改成小篆以後,秦始皇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的製度,天下文人也多樂其簡易,篆書很快就代替了籀書,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字。這司馬老先生,小的時候隨祖先學習過籀書,對這種文字情有獨鍾,閑暇之時,經常寫上幾筆,當成一種業餘愛好。

有一天,司馬先生見兒子篆書認得差不多了,便突發奇想,來了興致,教起兒子籀書來。小公子果然不負父親的期望,有了篆書的基礎,這籀書學起來更是得心應手了。見兒子如此機靈,老先生斷言,此子日後必成大器。司馬先生又教兒子熟識音律,擺弄琴弦,他要把兒子培養成一個既有遠大誌向,又有高雅情操的文士。日子在不經意間一天天溜走,小公子漸漸長大了,已經能背誦整篇的文章了,隻是有些口吃,好在老先生一直鼓勵,小公子總算擺脫了害羞的心態,讀書聲越來越清亮了。

這略帶稚嫩讀書聲飛去牆外,惹得行人紛紛駐足聆聽。這司馬家公子早慧的事很快就傳遍了大街小巷,成為人們閑聊的話題,也成為別人家教育孩子時的榜樣。

又是一年春滿人間,清風扶柳,一天早上,小公子在樹下漫不經心地挑弄琴弦,司馬老先生突然來了興致,在柳樹下舞起劍來。清風徐徐,樹影冉冉,花影婆娑,劍如孤雁長鳴,撕破長天,劃碎蒼穹,又如黃龍飛天,快似閃電,柳葉分崩。一時間天地也為之久久低昂。小公子早已看得如癡如醉,隨著劍法的變換,琴音也和著如山洪崩塌般飛快,劍影刀光中掩藏不住的,是成年男子所擁有的勇敢和征服。

一曲舞畢,小公子急忙拍手叫好,老先生捋了捋胡須,若有所思:“幾年了,我一直在考慮,要不要教你,如今你已長大,讀書和琴藝都已經成熟了,也是時候教你劍法了,你要切記,不可為擊劍而貽誤了學業,得不償失。”小公子高興地一下子蹦起了老高,調皮地搶過了父親手裏的劍,轉眼間擺出了一副威風凜凜的姿態,也學著父親的樣子舞了起來,老先生看著兒子這麼有天賦,滿意得直點頭。

從此以後,小公子每日聞雞起舞,飽讀詩書,苦練琴藝。待到大一些,已經滿腹經綸,出口成章了,再加上較為英俊的樣貌,超群的劍法。老先生覺著這個兒子一定會大有作為,一定會光耀門庭。就是這個名字把老先生給愁壞了,這麼大的孩子還一直叫著犬子,連個像樣的名字都沒有。

小公子又一個自幼交好的好友叫王吉,也一樣兒時便嶄露頭角,兩家住得也近,兩個孩子性格合得來,經常在一起玩耍。王吉多一些心計,什麼事情都能被他輕易地找到突破口,又一次和仆人們走散了,兩個孩子迷了路,夜裏的大街上一個人都沒有,兩個孩子牽著手不知所措,最後還是王吉想到了一個好辦法,在每一個街口作了一個王家和司馬家特殊的記號,出來尋他們的仆人們看見了,沿著記號把兩個孩子帶回來了。

小公子自此以後對王吉刮目相看,自己隻是比他多幾分才氣,並無他這般靈活,反而有幾分癡傻,以後有經曆了幾次危機,都能被這王吉輕鬆的化解。小公子漸漸對王吉崇拜起來,兩個孩子也成了最要好的夥伴。

有一次小公子和好朋友王吉一起出去玩,和幾個街邊小孩子因為一點小事起了爭執,由於小公子小名叫犬子,王吉的名字裏帶個“吉”字,和“雞”諧音。那些小孩子們便一起起哄,出言諷刺小公子和王吉是小雞和小狗,氣得兩個孩子直跺腳,一時間無言以對。直到仆人來了才驅散了這些調皮的小孩子。經過這一場鬧罵,小公子再也不愛出去玩了,天天關在書房裏讀書。

讀著讀著,竟被藺相如的故事吸引住了。藺相如是趙國人。趙惠文王的時候,得了一塊無價之寶--和氏璧。秦昭王知道了這件事情後,給趙王送了一封信,信上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王犯了難,不知道該不該答應,秦國兵強馬壯,如果答應了,恐怕不但和氏璧沒了,連城池也會得不到,隻會白白地受騙;若是不答應,隻怕秦國會以此為借口,對趙國發兵。這時,藺相如不畏艱難,主動請纓,發誓如果得不到十五座城池,也一定會完璧歸趙。趙王實在沒有更好的辦法,就答應了藺相如的請求,派他出使趙國。藺相如來到秦國後,憑著自己的智慧,看出秦王無意割讓城池,於是用計奪回和氏璧,抱璧倚住,脅迫秦王暫時答應了他的要求。隨後他又設法穩住秦王,神不知鬼不覺的派人悄悄地把和氏璧帶回了趙國,直到事情過去幾天,秦王才知道和氏璧已經不在了,出於多種考慮,隻得把藺相如送了回去。就這樣,秦國沒有給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