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望穿秋水(2)(2 / 3)

唐蒙是一位武將性情剛烈,他想盡快完成使命,顯露才幹,便征調巴蜀各郡官吏士卒千餘人,督率各地證調來的數萬民夫,開山劈嶺,修築通往西南的驛道由於當時靠人力肩挑背負開山劈嶺修築道路十分艱苦,進度緩慢,督工的官吏士卒又十分苛責,民夫逃跑不少。唐蒙的嚴刑重罰引發了巴蜀人民和西南夷少數民族的驚慌和騷亂。

消息傳到長安,朝廷大臣們對巴蜀和西南夷的騷亂,或剿、或撫,一時意見難以統一。文君得此消息後,通過父兄詳細了解了西南騷亂原因和巴蜀各地人士的看法,與相如仔細分析了西南騷亂形勢和應對策略後,鼓勵相如以“撫喻息亂,通商招徠”方略,上書向漢武帝爭取平定西南夷的差使。

漢武帝對司馬相如“撫喻平亂,通商招徠”平定西南騷亂的奏章十分欣賞,認為這符合自己“撫禦四方,平定匈奴”的國策,便特旨召回唐蒙,派司馬相如作欽差特使前往巴蜀負責處置平息西南騷亂事宜。

相如有一腔治國的熱情,又有治國之才,短短幾個月,便不負漢武帝所托,不廢一兵一卒,一刀一槍,就把交給他的安撫蜀中叛亂的任務做得既幹淨又漂亮。事情平息後,相如回京向漢武帝述職。漢武帝對司馬相如能很快“撫喻息亂”大為讚賞,也讓朝中對他的能力有所懷疑的人都刮目相看。

相如後來寫下《難蜀父老》,文筆瀟灑恣肆,闡明了漢武帝“通西南夷”的戰略步驟,安撫蜀中父老,成功地說服了眾人,使少數民族與漢廷合作,為開發西南邊疆做出貢獻,為大一統的格局立下一功,多少挽回了後世對他的非議。所謂曆史自有公論,是說時間卸掉了權力的重壓,公道的評價得以抬頭。

東風送暖的三月,氣象萬千,和風細雨,柳絮紛飛,清晨被嘰喳的小鳥叫醒,漫步在中環湖畔,蜿蜒的綠化帶間,無名樹濕漉漉的葉尖別有一絲青嫩,輕輕一掐,有點兒疼,好像是它青澀的血液,溢了出來,怎讓人舍得。

回到長安後,麵對著文武百官羨慕的目光,麵對著大家的阿諛奉承,麵對著武帝的眾多賞賜,相如並沒有恃寵而驕,而是依然保持著低調的作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埋頭創作,在筆墨間揮霍著青春,忘記了炎熱的青睞,遠離的城市的喧囂,在筆下揮灑天地萬物,在酒後笑談古今人事。時常出入未央宮與武帝彈琴對弈,切磋辭賦,一時間成了武帝身邊的紅人,誰想巴結他又是比登天還難,一下子成了眾人仰慕的對象。

沒過多久,相如又被委以重任,武帝又封相如為中郎將,下個月出使西夷。文君得知情況後,結合她父兄多年與西南夷做生意的體會,向相如分析了“借助通商,招徠西夷,因勢利導,打通夷道”的可能。當時西南夷等少數民族由於地處窮鄉僻壤,交通不便,生產落後,生活水平遠較巴蜀低下,許多生產、生活用品,如鐵器、鹽巴、茶葉、絲綢、布帛等都要依賴內地通商得到。因此完全可以借助通商招徠西夷,再利用西南夷的首領,因勢利導打通西南夷道。

其後,漢武帝向相如問起打通西南夷的事,相如便提出了“借助通商,招徠西夷,設置郡縣;籠絡首領,因勢利導,打通夷道”的具體方略。武帝一聽,連聲讚同,便不顧朝中個別大臣的反對,“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往使”,負責開發西南夷。

當漢武帝得知相如在擬訂實施“借助通商,招徠西夷,設置郡縣;籠絡首領,因勢利導,打通夷道”的方略中,曾得到文君的襄助時,不禁讚歎道“卿本佳人,更得佳人策劃,良可羨也!”給了相如和文君不少賞賜,以示嘉獎。

相如與副使呂越人等前往巴蜀,到成都時,巴蜀地方官都到駟馬橋前長亭迎接。相如高車駟馬登臨駟馬橋,在車內他握著卓文君的手,深切地感歎道“高車駟馬,此生無憾;非卿之佐,何能如此”,深切地表示了他對文君的讚賞和感佩。

這件事很快就傳遍了天下,街頭巷尾,市井小民都在傳說著司馬相如的故事,傳的神乎其神,仿佛這司馬相如是從天上下來的一般,文筆好,樣貌好,又有治國之才,幾乎把他神化了一般。

司馬相如榮歸故裏,巴蜀的父老鄉親們都為司馬相如當了中郎將這樣的高官感到驕傲、光榮。卓王孫和巴蜀的名商大賈們聞知要擴大與西南夷的通商,都紛紛通過司馬相如門下賓客,向他饋贈財帛,以表示支持,相如一概拒收。此時的卓王孫更是萬分高興,急忙又叫廣武備上了厚禮前去祝賀。不久,相如專程到臨邛拜見嶽父卓王孫,卓王孫又高興又慚愧,照例大宴賓朋,王吉、程鄭等人都來了,相如談笑如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