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商鞅(3)(1 / 3)

在土地所有權關係上創立集中、統一的賦稅製度。商鞅規定,土地製度要進行改革,推行土地私有製,廢除舊的土地國有製。廢井國,開阡陌,廢分封,行郡縣,賦稅歸封建社會中央統治者統一管理,稅收製度全國統一,百姓則負擔平均稅收。

重農輕稅

商鞅主張農業稅按每畝土地實際產量征收,稅率不超過什一稅,一切手續從簡。征收不頻繁,民就不會勞累,則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去耕作,耕作的時間多了,稅收不煩瑣,土地就不會荒廢,則土地中的草就會有人開墾。

抑商重稅

除農業稅外,商鞅對其他賦稅都采用重稅政策,提出不務農耕作就多征稅,對有利可圖的稅收要加重。他把商業視為末業,通過重稅手段來達到抑製商業發展,以期望加快農業的發展。實施“重關市之賦,則農惡商,商有疑惰之心”,“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等措施。同時規定,家裏如人怠農的人則加重收稅。

商鞅所推行的重農抑商的稅收政策,為促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為秦統一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商鞅的賦稅思想對我們現代社會中稅收製度也起到了巨大的影響。

曆史證明,商鞅的經濟思想是封建社會地主階級的進步思想,但其中也包含了剝削與被剝削的階級理論,是由其時代特點決定的。封建社會地主製取代奴隸製生產關係,是曆史的巨大進步。隻有采取的這種形式,社會經濟才能進步,生產力才能獲得發展,對當時的農民階級當然也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在新的生產關係之下,他們已不再是會說話的工具了。商鞅的經濟思想是進步的地主階級經濟思想。

商鞅的改革思想

商鞅變法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變法。它使秦法深入民心,為民所擁戴,它使秦國強大,從而統一中國。所以說,商鞅的智慧為秦國的興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商鞅變法具有具體而明確的內容,它是符合秦國當時的國情和發展需求的。這一係列的變革,對穩定秦國內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國家的變革與企業的變革具有共通點,國家要變革,就要先了解國情,而當時的秦國也正需要這種變革。而作為一名企業變革者,同樣要了解企業的實際情況,要想使自己的變革成功,就離不開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變革理念是否適合企業的發展;變革理論是否能夠得到支持。如果得不到這二條的支持,那就必須要調整變革的思路。商鞅變法的成功也有他所選擇正確的原因所在。

其次,要有周詳的計劃和實施步驟,考慮變革所帶來的影響,要有具體、明確的執行方案。還要能夠把握時機,不能因衝動而使變革失敗。

再次,有要良好的溝通,有了良好的溝通才會得到人的支持,從而為變革打下基礎。

然後,弄清企業構架,和組織關係,為多數人的利益而變革,這樣,就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當然,如果是為了企業發展,也不能公然挑戰企業結構。

最後,為保證變革的順利執行,就要在變革過程中,講求誠信,如有必要,也可殺一儆百。“人無信,無以立足;業無信,無以恒遠”。樹立企業在員工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譽是至關重要的,沒有誠心,變革就不會得到貫徹的執行,而變革最終也會失敗。

處世的智慧

為人處世是以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規範,指導人們認識和處理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為基礎的。如中國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資本主義社會信奉金錢就是一切,等等。在社會主義社會,人們正確的處世哲學是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為指導,以社會主義道德和規範作為行為的準則,並以此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商鞅變法中也有很多可供我們借鑒的處事哲學。

語言的技巧

語言是溝通和交流的工具,如果我們想了解一個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過語言。當我們說話的時候,不能隻說我們想說的,還要了解和體會到聽者想要聽什麼,知道什麼。隻有這樣,才能更好的與聽者達成共識,產生共鳴,從而增進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