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他走向何方(3)(2 / 3)

存在主義哲學是受尼采思想影響最大的哲學流派。美國教授路德·賓克萊把存在主義的起源歸之於兩個人:丹麥哲學家祈克果和尼采,這種說法也代表了多數存在主義哲學家的觀點。

存在主義的三位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和薩特。雅斯貝爾斯撰寫了兩部關於尼采的著作,稱尼采是“哲學家的導師”、“我們這個時代具有卓見的:暫學家”,是給西方哲學帶來戰栗的人;海得格爾出版了《尼采》一書,並在弗萊堡大學開設了尼采哲學課程,稱尼采為“偉大的形而上學家”;薩特在他的《存在與虛無》這部代表作中,也推崇並充分肯定了尼采的觀點。

那麼,存在主義者對尼采為什麼這樣感興趣呢?究其原因,一是尼采所關注的也正是存在主義哲學家們所關注的問題;二是存在主義者的觀點都可以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理論根基或得到印證;三是存在主義者的人生體驗和尼采的悲劇體驗是一致的。不僅如此,存在主義哲學還發展了尼采關於人的自由和超越性的論點,並通過分析存在的結構,從本體論上建立了人的自由和超越性命題——存在先於本質。另外,關於情緒對人生的意義,尼采認為醉是與原始存在的溝通,存在主義者卻直截了當地認為情緒是基本的存在狀態……

在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人本學:旨學演進的道路上,尼采的足跡仍在延伸。

5.中國的尼采熱

尼采的思想在中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從20世紀以來,中國大地上先後出現了三次尼采熱。

第一次,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特別是五四運動前後。

由於尼采哲學中包含著破除舊的傳統思想的束縛,崇尚堅強、勇敢、創造的積極精神,因此,在五四運動前後,對魯迅、陳獨秀、茅盾、郭沫若等進步的思想家們向封建傳統進攻,力圖改造懦弱的國民性會起到重要的激勵作用。

首次把尼采思想介紹到中國的是梁啟超。他在1902年發表的《進化論革命者之學說》一文中說:“今之德國,最占有勢力之二大思想,一日麥喀士之社會主義,二日尼至埃之個人主義。(尼至埃為極端之強權論者,前年已狂疾死。其勢力披靡全歐,世稱19世紀末之新宗教)麥喀士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多數之弱者為少數之強者所壓服。尼至埃謂,今日社會之弊,在少數之優者為多數之劣者所鉗製。”文中的“麥喀士”即馬克思,“尼至埃”即尼采。在這裏,梁啟超指出了尼采的政治思想及在歐洲的影響,指出了尼采和馬克思政治觀點的根本對立。

1904年,王國維先後撰寫了《叔本華與尼采》、《德國文化大改革家尼采》、《尼采之學說》等文章介紹尼采,並吸收了其中不少有積極意義的思想成分。可以說,王國維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與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精神之三變”是有著思想上的共同之處。

1907年,魯迅寫了《文化偏至論》,介紹和讚美尼采的學說。魯迅讚揚尼采是“尊個性而張精神”的傑出人物,推崇尼采的“打倒偶像”、“重估一切價值”的批判精神。據統計,《魯迅全集》中提到尼采的就有22處之多。特別在五四前後,魯迅把尼采學說當作一種反封建的武器,以尼采的超人精神激勵人們推翻舊的封建專製統治。

1915年,陳獨秀在《新青年》發刊詞《敬告青年》的第一條中,就引用了尼采的“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的概念,號召青年以此作為反對封建禮教的武器。茅盾撰寫《尼采學說》,承認其中“多少含有幾分真理”;蔡元培著文說,尼采“複發明強存弱亡之理”;李石曾說“細察尼采之思想,實未敢抹殺其真價”,等等,尼采學說的傳播形成了一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