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思想界已經開始澄清因納粹的濫用而造成的對尼采的誤解。徘徊在戰爭廢墟上的西方人又一次發現了尼采。應該確認,這個被重新發現的尼采,基本符合他的真麵目。
4.現代西方人文思潮的先驅:
“他走向何方?有誰知道?隻知道他消失了。”
在他的身後,雖然沒有留下一個尼采學派,但是他卻為後人選擇了一條嶄新的路。
半個多世紀以來,凡是西方人文思想家們所熱衷談論的課題,尼采均以最明確的形式提了出來,尼采為現代西方非理性主義的人本學思潮提供了一個清晰可辨的起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資本主義社會矛盾激烈而又迅速發展的時代。一方麵,資本主義社會矛盾重重,人們心靈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因而苦悶彷徨不知所措;另一方麵,盡管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發展和科學技術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但人們仍然不能從中得到所期待的東西,即生活的基礎、行動的指南、存在的意義,以及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在這種情況下,西方一些學者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歸因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生產的提高所帶來的社會壓抑和人的本性之間的矛盾,從而舉起了反對理性主義的旗幟,由原來對科學理性的崇拜轉向對人的研究,從人的內心世界說明人的本質和人與世界的關係,於是出現了非理性的人本學哲學思潮。叔本華,特別是尼采,就是這一思潮的開創者。
在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中,凡是非理性主義的派別,諸如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實用主義、精神分析學說等,都可以看到尼采的影子。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股無限的流,生命之流的綿延性創造了一切,生命欲的衝動陛使萬事萬物發展變化,宇宙間千差萬別的一切事物都是生命衝動的結果,生命流和生命欲隻能靠人的直覺去把握,而理性是無能為力的。如果我們把柏格森的生命、生命之流、直覺概念,分別換成尼采的意誌、生命意誌、意欲,就可以看出他們的思想如出一轍了。不管這樣對應和對換是:否合適,但實質上生命哲學與尼采的思想是相通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也是尼采的演進。據說,弗洛伊德在看尼采著作的時候,發現自己十分感興趣的並且以為是自己獨創的東西,就在尼采的著作當中。盡管這種說法沒有確鑿的根據,但他們二人在思想的基點上是相同的,即:人的根本既不在他的社會性,也不在他的理性,而隻在於非理性的無意識狀態。弗洛伊德認為,性欲和本能支配著人的各種行為和動機;尼采也認為,隻有無意識的欲望和本能才是一種巨大的具有支配力的力量。當然,尼采的生命哲學和對於人的無意識和生命本能隻是作了詩意的描繪,而後來的弗洛伊德卻把尼采的某些見解具體化了。例如,弗洛伊德把尼采多次談到的精神疾患一一生命患病、本能衰退等,都確定了病名,並分析了病因,指出壓抑本能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壓抑的結果造成個人的神經官能症。總之,弗洛伊德沿著尼采的方向,在分析精神病症狀、夢、日常生活中過失行為的基礎上,揭示了無意識的形成和作用機製,從而使無意識的研究成為一門專門的科學——精神分析學。
馬爾庫塞的藝術本體論和藝術革命論的浪漫主義思想,與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度更為接近。尼采從理論上談了藝術作為拯救力量具有救世的作用。馬爾庫塞則要求藝術直接走上政治舞台,要求有高度的審美能力的知識分:子組成的一支藝術救世軍,掀起一場藝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