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導河,“彩陶王”,人類文明,亦數河州,先民智慧展輝煌。
古木包罕,今臨夏,地靈人傑,人才輩出,風流人物名應揚。
臨夏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幾千年來,祖先們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臨夏8169平方公裏的秀美土地上,遍布著古代文化遺址,是甘肅乃至全國古文化遺址比較集中,曆史文物出土較多的地區,現已探明麵積較大且較集中的古遺址有300多處,其中40多處分別被列為全國、省級和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距今五千多年的馬家窯文化,四千多年的齊家文化,以及三千多年前的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等。和政陳家集、梁家寺一帶古生物化石密布,近期國家支持在和政縣籌建古生物化石館。州內已出土的大量文物聞名遐邇,有許多稀世珍品,如積石山縣安集鄉三坪村出土的“彩陶王”被列為國寶,珍藏在國家博物館。去年在永靖縣發現的白堊紀時期巨型恐龍足印群更是震驚世界。臨夏名勝古跡眾多,有聞名中外,曆經北魏、北周、隋、唐、宋各代開鑿的永靖炳靈寺石窟,窟內各代石雕、泥塑、壁畫神采各異,令人歎為觀止。西秦飛橋,是絲綢古道中過往黃河的主要橋梁。王宣、王訓弟兄為黃河鐵橋鑄造的牽引柱——“將軍柱”,曆經幾百年戰火風雨的洗禮,至今仍矗立在黃河鐵橋橋頭。近代“河州磚雕”藝術、古典建築藝術等等,無一不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
臨夏曆代名人輩出不絕,自南北朝計,有為維護祖國統一、戰功卓著的名將念賢、朱隆、長略、蔣斌、何鎖南等;有赤誠保國的範育,明代兵部尚書、“莊毅公”王竑;清白廉吏四川按察使馬應龍;有在鴉片戰爭中英勇抵抗英國侵略軍,血染疆場的朱貴父子;為抗擊八國聯軍,與侵略軍喋血相搏、英勇陣亡的馬福祿;還有在抗日戰爭中奮勇抗擊日寇的馬彪部,以及一批奔赴抗日前線的愛國青年等。
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不久,臨夏就有了黨的組織。1927年4月,共產黨員胡廷珍(臨夏市人)從北平返回家鄉,在臨夏建立了第一個地下黨組織——中共導河特支,創辦旬刊《工農之聲》。牛載坤在蘭州開辦進步書社,發行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在甘肅大地上最早傳播馬列主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魯瑞林、侯世奎、黃德魁、唐萬成、楊清峰、馬金福等一批進步青年在江西寧都隨部起義,參加工農紅軍,參加第四、五次反“圍剿”和舉世聞名的兩萬五千裏長征,經曆了九死一生到達陝北,並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勳;為支援紅軍而英勇犧牲的第一位東鄉族中共黨員、“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主席馬和福;解放戰爭時期慘死在國民黨監獄q-的中共黨員朱亮、楊鬆軒、黎瑞亭、牙克新等烈士;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湧現出的雷鋒式的戰士——韓廷富;在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王成安、祁振武、馬聯合等戰士,他們的英雄事跡是臨夏各族人民的驕傲和光榮,他們的名字應載入史冊,創造的不朽業績更應發揚光大。
曾出版的《青海三馬》中所寫的馬麒、馬麟、馬步芳,《寧夏三馬》中所寫的馬福祥、馬鴻賓、馬鴻逵,均各為一家族,兩書所寫的“三馬”,實為河州“三馬”家族中的二馬。河州“三馬”是馬占鼇家族、馬麒家族、馬福祥家族,均出在河州西鄉一地,其體係q-先後出過七個省主席、九個軍長,自清末民初起統治甘、.寧、青四十餘年。對其根據曆史客觀記述,以便使人們全麵了解晚清、民國時期大西北的曆史。
曆代來臨任職的知州王全臣、楊增新等外籍人士,為臨夏的教育、文化、社會生產等各方麵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亦應傳揚。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筆者除編寫了大量正麵人物外,也列述了部分反麵人物,隻寫史實,不加評述,是非功過,供後人評說。經十餘寒暑,五易其稿,《臨夏人物誌》終於成書,賴無數前輩同仁鼎力相助。州政協副主席馬效融先生.不顧八十高齡,且身體有病,堅持兩次審閱書稿,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州人事勞動局局長馬遠誌同誌為打印書稿、出版精.心籌劃、組織,為使此書早日問世盡心盡力。州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陳永順同誌,在工作之餘幫助審稿,認真校對。州誌辦的領導及李曉萍、王生福等同誌對打印書稿給予了一定幫助。打字員楊淑萍同誌認真負責,為打印書稿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更有不少知情同誌積極提供線索,幫助尋找、提供資料,其精神可嘉,在此一並謹致感謝!由於個人收集編寫,疏漏和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改革開放,西部開發,新的世紀開始,古老臨夏展新顏。願我們臨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往開來,搶抓機遇,使臨夏再現輝煌。願此書能為廣泛宣傳臨夏起到一定的作用。
陳龍
2001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