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古希臘盲詩人。相傳記述公元前12~前11世紀特洛伊戰爭及有關海上冒險故事的古希臘長篇敘事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即是他根據民間流傳的短歌綜合編寫而成的。
荷馬雙目失明,四處漂泊,像中國的賣唱藝人似的,背著希臘古代的樂器——七弦豎琴,把自己的詩吟唱給大家聽。他的詩在七弦豎琴的伴奏下,美妙動聽,情節精彩,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觀眾。他的詩有關希臘的曆史事跡、神話和傳說。他自己沒有用筆寫下那些錦繡珠璣般的詩句。他辭世了,但他的偉大詩篇卻一代又一代地流傳下來。他活著時,窮困潦倒,乞討為生。他死後,卻有九座城市爭著說他誕生在他們城裏。正如詩中說的:“九城爭奪盲荷馬,生前乞討長飄零。”由於荷馬史詩的巨大影響,人們把荷馬所在的時代稱為荷馬時代。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每部都長達萬行以上:《伊利亞特》共有15693行,《奧德賽》共有12110行,兩部都分成24卷。荷馬史詩的背景是發生在公元前1194~前1184年這十年間的特洛伊戰爭。兩部史詩相隔年代約在50—100年。伊裏亞特的意思是伊裏昂之歌,伊裏昂是古代小亞特洛伊城的另一名稱。《伊利亞特》大約寫於公元前9世紀,但是史詩的故事則發生在公元前12世紀(相當於我國的商朝)。當時希臘聯軍和特洛伊發動了持續十年的戰爭。《伊利亞特》主要敘述戰爭中傳奇式的情節,著重描繪了希臘英雄阿喀琉斯的偉大形象。《奧德賽》則以歌唱俄底修斯而得名。它講的是特洛伊戰爭結束後,希臘諸英雄紛紛回國,隻有俄底修斯因觸怒海神,在回國途中遇到海上風浪,漂泊十年,遇到許多奇跡,最後回到故鄉,打死了向他妻子求婚的人,恢複了自己的王位,一家人重得團圓。
荷馬史詩是在民間的口頭文學基礎上形成的,它的原始材料是許多世紀裏積累起來的神話傳說和英雄故事,保存了遠古文化的真實、自然的特色。荷馬史詩同時也表明在遠古地中海東部早期這個古代文化中心,它的文學曾達到相當高度的繁榮。史詩開始用文字流傳下來之後,又經過許多世紀的加工潤色,才成為現在的定本。這種特殊優越條件,是與古代愛琴海文明以及日後雅典和亞曆山大裏亞時代幾百年間奴隸製文化的繁榮分不開的。它既是古老的民間流傳的史詩,又是達到高度藝術水平的文學作品。
荷馬史詩的內容非常豐富,無論從藝術技巧或者從曆史、地理、考古學和民俗學方麵都有許多值得探討的東西。它在西方古典文學中一直享有最高的地位。從公元前7、8世紀起,就已經有許多希臘詩人模仿它,公認它是文學的楷模。兩千多年來,西方人一直認為它是古代最偉大的史詩。
《伊裏亞特》是以特洛亞戰爭為背景的。公元前3000年,愛琴海上的克裏特島處於新石器時代,到了公元前2000年中葉,已跨入青銅器的全盛階段,克裏特島的諾薩斯等古城已出現了古希臘人稱之為迷宮的宏大的米諾斯王宮以及精製的工藝品和線形文字。可見在公元前2000年所形成的克裏特—邁錫尼文化已經在小亞細亞沿岸顯示了古文明的繁榮,特洛亞城就是小亞細亞沿岸一個大的商業中心。當時,希臘人還未開化,但在後幾百年間,希臘人便向他們學習了農業和航海,使用銅鑄的武器,並且很快發達了起來。公元前15至前13世紀300年間,希臘人征服了愛琴人的幾乎所有城市。自公元前2000年下半期至公元前1000年初葉,特洛亞人曾遭受了至少9次戰爭的破壞,《伊利亞特》所記載的大約是第六次戰爭的情況。結果是特洛亞陷落,愛琴人的古文明從此也就被希臘人繼承下來了。
《伊裏亞特》全詩約15000餘行,寫的是希臘人和小亞細亞的特洛亞人之間一場長達10年的戰爭。史詩所反映的時代,是原始公社解體,奴隸社會開始萌芽的時代,正如恩格斯所說:“在英雄時代的希臘社會製度中,古代的氏族組織還是很有活力的,不過我們也看到,它的瓦解已經開始。”在社會組織方麵,氏族雖仍然保持獨立性,但為了共同的利益,又常常結成部落同盟。例如特洛亞戰爭就是這種部落聯合的軍事行動。部落之間戰爭的目的,是為了爭奪土地,掠奪戰利品。在社會經濟方麵,土地占有已開始出現,部落的大多數成員擁有小塊土地,而氏族中的貴族則占有大片土地,但是完全的土地私有製還沒有形成。同時從史詩中瓜分戰利品,以俘虜為奴隸的情形,也已看出古希臘奴隸社會的胚胎,以及社會逐漸分化,產生階級的先兆,而這些戰利品也就成了氏族首領當然的私有財產。總之,《伊裏亞特》是國家形成之前希臘社會的一幅全景圖,是我們今天研究古希臘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部不可多得的珍貴的曆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