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裏亞特》的故事發生在特洛亞戰爭的第十年,史詩描寫的是前後不過20天的最後決戰,而主要篇幅則是4天內所發生的事件。希臘和特洛亞雙方9年激戰,未分勝負。此時希臘軍統帥阿伽門農和最勇猛的希臘將領阿喀琉斯之間發生了裂痕;阿伽門農奪去了阿喀琉斯在戰爭中掠到的女子,阿喀琉斯便憤然離開了戰場,以後希臘人在戰場上連連潰敗,一直退到了海邊,連船隻也被特洛亞人燒著了。阿喀琉斯的部將、好友帕特洛克羅斯眼看希臘人就要全麵潰敗,便懇求阿喀琉斯讓他上陣,阿喀琉斯將自己的鎧甲借給他去作戰。帕特洛克羅斯在戰鬥中被赫克托耳殺死,鎧甲被剝走。

阿喀琉斯這才感到痛悔,決心與阿伽門農言歸於好,重上戰場,與赫克托耳決一雌雄,為帕特洛克羅斯報仇。鑄造之神赫淮斯托斯連夜替他趕做鎧甲。在決戰中,阿喀琉斯終於將赫克托耳殺死。阿喀琉斯為好友舉行了隆重的葬禮。特洛亞老王普裏阿摩斯也為兒子下葬舉哀。

在古代史詩中,神話的因素占據極大比重,可說是神話與曆史的結合,或神話曆史化與曆史神話化的產物。荷馬史詩也不例外。

它所描寫的世界也是人神不分、神人相交的世界。其實,在人類社會的最初時期,曆史與神話是不可分的,社會上一些傑出的英雄人物的活動,在人們的心目中,常被視為是一種超自然,也就是超人(神)的精神的體現。

荷馬史詩中包含的大量希臘神話,對於保存和傳播希臘人民最早的口頭文學創作起了重要的作用。《伊裏亞特》中所描繪的特洛亞戰爭,實際上是一場人與人、神與神的混合交戰。史詩中的眾神宙斯、波塞冬、雅典娜等都是直接幹預戰爭,各自以不同身份出現,在戰爭中發揮作用。他們同情一方,支持一方,甚至直接參戰,左右戰爭的局勢,決定雙方的勝負。英雄們在未知命運之前雖奮力抵抗,然而一旦得到了神的暗示和裁判,便采取積極而坦然的態度接受命運的判決。所以戰爭形勢的變化不僅是雙方實力的對比,而且是眾神力量的較量。因此,史詩的情節具有一種規模廣闊、波瀾起伏、變幻奇特的神話色彩。

此外,史詩中人的神化和神的人化,處處顯露出神話的胎記。

史詩作者竭盡想象,賦予阿喀琉斯、埃阿斯、赫克托耳等英雄以無敵的力量,俄底修斯以無窮的智慧,這些人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被神化了。在他們身上體現了無所不能的神的意誌和精神。比如阿喀琉斯在朋友帕特洛克羅斯被殺死後上陣與赫克托耳作戰,替朋友報仇一節,寫出了他如何一以當百,所向披靡,而特洛亞人在他腳下紛紛倒下,這位沙場英雄在一舉手、一投足之間便扭轉了整個戰局。

位居奧林匹斯山上的眾神,也像人間的凡人一樣,有其主宰者宙斯,他是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起著扭轉乾坤的作用;諸神之間相互嫉妒,他們貪慕虛榮,爭強好勝,渴望複仇。這些有關神的描寫,其實是人類社會的縮影,是“在人民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界和社會形態”(馬克思),是以古希臘的社會為背景的。荷馬史詩中所包含的神話素材的現實性和人民性的社會基礎就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