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的百度世界9(1 / 1)

第一章 從矽穀到中關村 迷茫裏的探索

2001年前後,網絡泡沫的破滅,讓許多曾經風光無限的互聯網公司經營慘淡,撐不住的宣告破產,底子厚點的則捂緊褲帶,希望可以熬過這個寒冬。相比之下,此時的百度卻顯得生機勃勃。這其中除了要得益於李彥宏等百度領導層良好的商業掌控能力外,還有就是此前產品的成功讓員工對未來充滿信心。到2001年夏天,國內80%的門戶網站都采用了百度的搜索技術。

不過,這種平穩發展的局麵並沒有持續很長的時間。2001年夏天,李彥宏等人逐漸感覺到百度的前路越走越窄,出現了一個瓶頸。百度當時可以說是壟斷了國內的搜索市場,而且這個市場還一直在增長,搜索量也在增加,但是百度卻賺不了錢,入不敷出。造成這種局麵的背後原因實則是利益問題,拿當時使用百度的搜索技術的幾大門戶網站新浪、搜狐、網易來說,雖然搜索引擎對於它而言是一個必要的東西,他們也有這個需求,而且搜索引擎帶來的流量上升也是非常明顯的,但這些門戶網站就是不願意為此付出更多的資金,甚至還要往下壓價或者拖付服務費。因為在門戶網站看來,這是一個花錢的頻道,不像其他頻道加進去後會產生盈利,除了流量上的改變,門戶網站自身並沒有獲得多大的好處。

這時的百度陷入了兩難境地——給門戶網站帶去了巨大流量,為了保持這個水平,百度的帶寬和服務器都要升級,是需要花錢的,然而那些門戶網站不但不願意多付錢,還要砍價。包括李彥宏、徐勇、劉建國在內的整個管理層都普遍存在這種困惑。作為一個公司,作為被投資的企業,百度肯定要盈利,這樣入不敷出的商業模式肯定是不能持久的。

那時,李彥宏、徐勇等人隔一段時間就去郊區研討,怎麼走出這個瓶頸。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做軟件,把搜索技術打包成一個軟件,賣給網站,不光是賣給門戶,還有一些中小型的網站。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這種模式行不通,因為市場不買帳。當時的互聯網行業正處嚴冬,大家唯一考慮的事情是怎麼生存下來,至於搜索這種錦上添花的功能可有可無。

此路不通,股東們又主張百度試驗另外一個商業模式——開發出售CDN軟件,也即“互聯網內容分發係統”。2000年左右,中國互聯網硬件建設尚比較落後,普通網民的上網速度比較慢,百度的CDN軟件可以把網民的搜索請求鏈接到空間上離他最近服務器,從而縮短訪問速度,達到給網站加速的目的。美國有一家公司叫ACMT,是MIT(麻省理工大學)的幾個人開辦的,ACMT 在“互聯網內容分發係統”上取得了重大成功,股東們覺得該模式可以複製到中國來。在股東們的堅持下,百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試驗了很久,將“互聯網內容分發係統”開發出來了,並將這個產品推薦給好多網站。但是,由於中、美市場的巨大差異,這個產品的市場反應卻令人沮喪。

一來,此時正是互聯網的寒冬,門戶網站自己的日子不好過,訪問速度更快點,以及使用更先進的搜索引擎都隻是錦上添花的事。因此,各家網站隻想要“最便宜的技術”,而不是“最好的技術”,給門戶網站打工顯然是沒有前途的;二來,在互聯網出現泡沫之後,部門門戶網站改變了策略,意識到搜索的重要性,很多網站不想再從百度購買服務,有的網站甚至開始自己研發搜索技術。這也逼著百度反思如何轉化商業模式。就算門戶網站繼續維持現有的搜索技術服務需求,百度的業績增長點在哪裏?

這段時間是百度最痛苦的彷徨期,那是有心使不上力的感覺。

此時,互聯網世界風起雲湧,“網絡遊戲、短信平台”等以一種天將奇兵的姿態登上舞台,很快便席卷了全中國,不少人跟風而動賺得盆滿缽滿,用日進鬥金來形容都不為過分。不少人鼓動李彥宏向網絡遊戲、短信等領域涉足,這樣一來便可讓百度走出困局。但是,他沒有這樣做,在李彥宏眼裏,自己所在的中文搜索領域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掘,他當時要做的是找到一個適合百度的具備成長性的商業模式。

幸運的是,李彥宏後來找到了適合百度的商業模式,但是,當他給股東們提出,百度要轉向這個商業模式的時候,卻遭遇了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