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百度真正誕生 認準了競價排名
2001年7月,深圳。
33歲的李彥宏剛做了一個小手術,正在醫院休養。
躺在病床上,雖然身體不舒服,可這一切並不能阻止他思考百度的未來。此前,百度一直以“在你成功背後”作為公司的經營信條,但這種模式的局限性已經顯現,他要為百度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最有發展潛力的商業模式。這是李彥宏從一個純粹的技術工程師轉化為一個公司的創建者和領導者的關鍵一環。在商業素養方麵的積累絲毫不遜色於專業的管理人才,這讓李彥宏和其他技術工程師有了顯著不同。
這與他在矽穀的工作經曆與思考亦密不可分。
在矽穀,李彥宏親見了Infoseek在股市上的無限風光以及後來的慘淡經營,他曾經對該公司以及矽穀IT業變遷進行了深刻思考。這些思考集中體現在了1998年李彥宏自己撰寫的《矽穀商戰》裏,該書對1994年以來矽穀幾家大企業之間的商業競爭進行了深刻描述,書中分析到:“技術本身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商戰策略才是決勝千裏的關鍵;要允許失敗;讓好主意有條件孵化;要容忍有創造性的混亂;要有福同享……”。
可能是寫作了《矽穀商戰》而獲得敏銳的商業觸覺,也可能是受美國Overture搜索引擎推出的搜索排名業務的啟發,總之,憑借對搜索引擎行業的深刻理解,33歲的李彥宏認定競價排名的商業模式一定是作為搜索引擎的百度的最佳選擇。
提到競價排名,我們必須回顧一下世界搜索引擎技術的發展曆史。
1996年左右,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搜索引擎開始為人接受,但是,搜索引擎技術馬上遇到了一個以前傳統的情報檢索、信息檢索從沒有遇到過的問題——作弊。某個網頁的擁有者或者這個網站的站長,都希望自己的網頁、網站在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裏排在最前麵,讓人家最先看到。當時的搜索引擎技術主要是基於詞頻統計的原理設計的,知道了這個原理,網站擁有者就很容易作弊了——比如說對於IBM這個詞彙,雖然我不是IBM公司,但是我做的業務與其有關,我就在自己的網頁裏麵輸入IBM這個詞,重複一百遍,或者在自己的網頁題目裏多寫幾遍,就很容易排在以IBM為關鍵詞的搜索結果的首頁最前麵了。這給搜索引擎搜索結果的客觀性帶來了巨大挑戰。
1996年,李彥宏擔任了《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係統的設計。李彥宏很喜歡用當時的搜索引擎,但身為新一代互聯網技術領域的權威專家,他發現搜索引擎被作弊的問題很嚴重。
1996年4月,李彥宏最先創建了ESP(超鏈分析)技術,並將它成功的應用於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這個技術率先解決了如何將基於網頁質量的排序與基於相關性排序完美結合的問題,並因此獲得了美國專利。GO.COM圖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項極其具有應用價值的技術創新。
超鏈分析技術的實質是通過別人引用你的網站內容的次數,來確定你在搜索引擎裏的排序,被引用的次數多,排名就靠前。這有點類似於判斷一篇學術論文的價值的方法,發表的論文質量高不高,不是作者自己了算,而是看你的論文被引用了多少次,有多少人引用,被引用的次數多論文質量就較高,影響力就較大。
“超鏈分析”標誌著世界互聯網搜索引擎進入了第二個技術時代。
1999年年底,全世界主流搜索引擎基本上都使用了“超鏈分析”技術。但是,搜索引擎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並沒有解決一個搜索引擎公司真正的發展動力,也就是商業模式問題。作為一項技術,無論多麼先進,如果不能夠產生相應的經濟回報,還是沒有生存理由的。
早期的網民或許會記得一些曾經著名的搜索引擎,如說Infoseek、LookSmart、Inktomi,但後來,這些搜索引擎公司都先後消失了。是他們的搜索技術做得不好嗎?不是!是因為第一代和第二代搜索引擎技術都沒有能夠解決搜索引擎的商業模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