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附錄季羨林先生年譜(2 / 3)

應邀前往伊拉克參加“巴格達建城1800周年紀念大會”;當選為中國亞非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翻譯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的劇本《優哩婆濕》中譯本出版。

1964年(五十三歲)

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參加中國教育代表團,前往埃及、阿爾及利亞、馬裏、幾內亞等國參觀訪問。

1965年(五十四歲)

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1966—1976年(五十五歲至六十五歲)

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衝擊。自1973年起,著手偷譯印度古代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至1977年,終將這部宏篇巨製基本譯完。

1978年(六十七歲)

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大學複課,恢複職位,重新擔任的東語係係主任;作為對外友協代表團成員,前往印度訪問;擔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和北京大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1985年,北大與社科院分別辦所後,繼續擔任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至1989年底。12月中國外國文學會成立,當選為副會長。

1979年(六十八歲)

受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編委會副主任兼任南亞編寫組主編;中國南亞學會成立,當選為會長;專著《羅摩衍那初探》出版。

1980年(六十九歲)

散文集《天生心影》出版;被推選為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成立,當選為副會長;率領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赴聯邦德國參觀訪問;應聘為哥廷根科學院《新疆吐魯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詞典》顧問。12月被任命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散文集《季羨林選集》由香港文學研究社出版。

1981年(七十歲)

散文集《朗潤集》、《羅摩衍那》(二)分別出版。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成立,當選為會長。

1982年(七十一歲)

《印度古代語言論集》,《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羅摩衍那》(三)、(四)分別出版。

1983年(七十二歲)

獲北京市教育係統先進工作者稱號;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同年被選為六屆人大常委;在中國語言學會第二屆年會上當選為會長;參加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籌備組工作。學會成立,當選為會長;《羅摩衍那》(五)出版。

1984年(七十四歲)

任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受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當選為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學會成立,當選為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成立,當選為副會長;《羅摩衍那》(六)、(七)出版。

1985年(七十四歲)

主持的《大唐西域記校注》出版;參加在印度新德裏舉行的“印度與世界文學國際討論會”和“蟻蛭國際詩歌節”,被大會指定為印度和亞洲文學(中國和日本)分會主席;組織翻譯並親自校譯的《〈大唐西域記〉今譯》出版。

作為第六屆國際曆史科學大會中國代表團顧問,隨團赴德意誌聯邦共和國斯圖加特參加“第十六屆世界史學家大會”;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理事;翻譯自英文的印度作家梅特麗耶·黛維的《家庭中的泰戈爾》中譯本出版。

1986年(七十五歲)

當選中國亞非學會副會長;應聘為中國書院導師;北京大學東語係舉行“季羨林教授執教四十周年”慶祝活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和論文《新博本吐火羅語A(焉耆語)〈彌勒會見記劇本〉1.31/21.31/11.91/11.91/2四頁譯釋》,同時獲1986年度北京大學首屆科學研究成果獎;率領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訪日贈書代表團回訪日本。

1987年(七十六歲)

應邀參加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國際敦煌吐魯番學術討論會”;主編的《東方文學作品選》(上、下)獲1986年中國圖書獎:《大唐西域記校注》及《大唐西域記今譯》獲陸文星—韓素音中印友誼獎;《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