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
8月6日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今並入臨清市)官莊一個農民家庭;六歲以前在清平隨馬景恭老師識字。
1917年(六歲)
離家投奔濟南的叔父。進私塾讀書,讀過《百家姓》、《四書》等。
1918年(七歲)
進濟南山東省立第一師範附設小學。
1920年(九歲)
進濟南新育小學讀高小三年,同時學習英語。
1923年(十二歲)
考取正誼中學。課後參加《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晚上繼續學習英文。
1926年(十五歲)
初中畢業;在正誼中學讀過半高中後,轉入新成立的山東大學附設高中,在此期間,開始學習德語。
1928—1929年(十七歲至十八歲)
日本侵華,濟南被日軍占領,輟學一年。用筆名希道在天津《益世報》上發表《文明人的公理》、《醫學士》、《觀劇》等短篇小說。
1929年(十八歲)
轉入新成立的山東省立濟南高中。
1930年(十九歲)
翻譯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婦》、《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麼美麗,多麼新鮮啊!》等,先後在山東《國民新聞》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報》上發表;
高中畢業後,考取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後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專修方向是德文。在清華大學四年中發表散文十餘篇,譯文多篇。
1934年(二十三歲)
從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畢業。應母校山東省立濟南高中校長宋還吾先生的邀請,回母校任教,擔任國文教員。
1935年(二十四歲)
以中德交換生的名義出國留學。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學習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教授、西克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二十六歲)
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係講師。
1941年(三十歲)
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1946年(三十五歲)
回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係主任職任至1983年(“文革”期間除外)。
1951年(四十歲)
參加中國文化代表團出訪印度、緬甸。翻譯自德文的卡爾·馬克思著《論印度》出版。
1953年(四十二歲)
當選為北京市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4年(四十二歲)
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四十四歲)
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前往印度新德裏,參加“亞洲國家會議”。赴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參加“國際東亞學術討論會”;翻譯自德文的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出版。
1956年(四十五歲)
當選為“中國亞洲團結委員會”委員;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翻譯自梵文的印度迦梨陀婆的著名劇本《沙恭達羅》中譯本出版。
1957年(四十六歲)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印度簡史》出版。
1958年(四十七歲)
《1857—59年印度民族起義》出版;作為中國作家代表團成員,參加在蘇聯塔什幹舉行的“亞非作家會議”。
1959年(四十八歲)
當選為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應邀參加“緬甸研究會五十周年紀念大會”;翻譯自梵文的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中譯本出版。
1960年(四十九歲)
為北京大學東語係第一批梵文巴利文專業學生授課。
1962年(五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