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心生浮躁時,應回顧困苦之時——學會克製無謂的想法與誘惑(3)(2 / 3)

其實欲望有兩麵性,當人們使用它惡的一麵時,它便能使人墮落;當人們使用它積極一麵的時候,它又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尼采說,意誌創造了世界卻對人的自身無補,人們永遠無法滿足自己的欲望,永遠受到欲望的煎熬,而這則是人生悲劇的根源。

假如每個人都進入無知無欲的狀態,那社會以及整個人類會倒退,甚至再度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之中去。但是這裏所說的人不能沒有欲望,並不代表人隻有欲望,最關鍵的是要做到欲與望的平衡。

有人一生拚搏,渴望用財富來證明自己,但是到頭來才發現,欲望讓自己忽略了人生的美好,也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冷漠無情的人。

我們身邊常有人標榜自己無欲無求,其實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的緣故,不敢接受任何有挑戰性的任務,在人生的暮年,感慨自己一生庸庸碌碌,蹉跎了青春年華。

這樣的故事,同樣也可以在我們自己身上找到。

豐臣秀吉想要統一日本,這個欲望讓他征戰沙場,不辭危險,最後成為日本戰國史上的一員大將。但是在日本興盛還未完全實現的時候,他又想征服東亞,這種欲望如同癡人說夢一般,荒唐可笑。

德川家康統治日本之後,盡心思考如何更好地發展日本國,反而比豐臣秀吉更加成功。

宋學大家程頤曾經說:“一念之欲不能製,而禍流於滔天。”古往今來,因貪婪而身敗名裂,甚至招致殺身之禍的人不勝枚舉。

控製欲望,讓我們對自己有更多的期待,但是被欲望控製,靈魂和思想都會因之扭曲。

世界上不乏想要改變世界的人,但是很少有人想著如何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其實就是從駕馭自己的欲望,用客觀的心態來麵對自己與外界開始的。

可見,貪婪就是個無底深淵。

貪婪是一種激烈而極端的欲望,是我們內心深處一股令人心滿意足,卻潛藏著致命危險的熱情。

有些人經常與同學攀比彼此的物質條件,比如服飾、文具、自行車,等等。名利心很重,未步入社會就表現出較強的“勢利”心理;在生活中隻想索取,不想承擔相應的責任;自私,遇事隻從自己的角度考慮,而且總希望能完完全全地實現自己的願望;凡事不懂得適可而止、見好就收,因而經常在更進一步的攫取中迷失自我。

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不反對貪婪。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可聽到人們用鄙夷不屑的口吻說出貪得無厭、貪心不足、貪婪成性等貶斥貪婪的詞彙來。

貪婪是人性的惡習之一,是人性中無法隱藏的重要缺陷之一。

如果一個人有太強的物欲和虛榮心,那麼他在行走時,就會因為身背如此重負而寸步難行。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準備離開他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他隻帶了一塊布當做衣服,就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他想到當他要洗衣服的時候,他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做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毫不猶豫地給了他一塊布,讓他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這位修道者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有一隻老鼠,常常會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

他早就發誓一生遵守不殺生的戒律,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又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得到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水果與蔬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隻乳牛,這樣子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為生了。

但是,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照顧那隻乳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找到了一個單身漢,他帶著這無家可歸的單身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那個單身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向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