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反目,磨刀霍霍。李顯中毒而亡,皇室混亂不堪,你方唱罷我登場,皇位頻傳。婉兒苦撐大局,力挽狂瀾。英雄脫穎而出,寶劍懲凶頑。一腔碧血化為雨,後人意猶酣。
一叛軍作亂,武三思身首異處
血濺玄武門的悲劇又一次上演了。
婉兒憑借自己的手腕,成為皇宮的主宰,暢行於朝中的各派勢力間。她成為朝中最炙手可熱的人物,她不僅能代人指點迷津,而且能代人吟詩作賦。在聖上所賜的遊宴上,在宴席間的詩詞唱和中,婉兒每每要代聖上、皇後以及安樂公主等作詩賦詞,有時候甚至連作數首,且首首詩句優美,被時人所傳誦。婉兒的詩便是這樣流傳了下來。她的詩名和才華也透過她的詩句被後人所讚頌。但可惜婉兒所遺文集二十卷到《全唐詩》中隻剩下了三十二首。這些詩且多為應製之作,雖詞采華麗,但卻少有性情。而詩若沒了性情,就很難被千古流傳,這就是為什麼婉兒的三十二首詩中,沒有一首是真正不朽的。或許就如同婉兒這個人,她留下的隻是她在曆史中的存在,卻沒能留下她的內心。
因為婉兒的心很斑駁。
還因為婉兒的心更多地是用在了朝廷的皇室中。奢靡的生活和吟詩作賦不能代替殘酷的政治。婉兒盡管腳踩數隻船,取悅於所有權勢之人,但是她的算計也不是無縫可擊的,隻是,她沒有想到她竟然會在一條小河溝中翻了船。
朝廷不能沒有一天無太子,於是在神龍革命之後的第二年夏天,李唐的朝臣們在與韋皇後的你死我活的搏鬥後,終於將皇子重俊立為太子。重俊雖然天性聰明,但因不是韋後所生便多年來不受重視,加之又無良師教導,結果顯的這個兒子便活得昏昏沉沉,不思進取,行事從不遵守法度,是那種出身於皇室的典型的紈絝子弟,終日隻知道和一群皇室的狐朋狗友以蹴鞠、遊樂為戲,且聲色犬馬、多行不義,所以就常常被一些朝官們上疏諫止,或用《孝經義》、《養德傳》等對太子重俊進行教育,但重俊皆不能接受,他已經成為那種真正不可救藥的太子。他不能好好愛護他的神位,且屢教不改,隻能讓那些原本對他寄予厚望的朝臣們感到失望。
中宗李顯對他的這個聲名狼藉的兒子也十分不滿,他也常常訓導他,警告他不要自暴自棄,否則他將把他趕出東宮。而韋皇後看著重俊如此墮落則是心中竊喜。她希望李重俊越墮落越好,她甚至為這個不是她親生的太子提供各種墮落的機會。其實韋後心裏的小九九很清楚,那就是隻有重俊令聖上和滿朝文武完全失望,她才有可能重演武則天登基的那一幕,她是一直渴望著做女皇的。
所以韋皇後從不在聖上麵前指責抱怨太子的為非作歹不務正業。她隻是在袖手旁觀著太子的迅速滑落,並由此做著她女皇的美夢。而從來吹毛求疵、容不得其他皇子公主的韋皇後怎麼能對太子如此寬容如此大度呢?婉兒當然早就看清了韋後的狼子野心。因為婉兒從骨子裏就看不起韋皇後,所以,她當然不能容許日後有韋皇後稱帝的那一天。於是婉兒在這個問題上,便站在了同樣想搶班奪權的安樂公主一邊。安樂公主麵對哥哥重俊的不思進取和死不悔改,也曾多次向婉兒提出,她要奏請父皇廢掉重俊,立她為皇太女。那時候婉兒總是勸她別太衝動。直到重俊如此一路墮落下去,韋皇後又在武三思的鼓勵下蠢蠢欲動,婉兒才覺得她必須製止一下那個韋皇後了。於是婉兒找到安樂公主,告訴她可以在顯的麵前指責重俊自暴自棄了。但是婉兒同時又說,以重俊如今的表現及行為,還不足以請廢太子,所以我們還需戮力同心,逼迫他自行退出曆史的舞台。婉兒並沒有點明就是廢掉了太子重俊,還會有你的母親在皇位繼承權上與你相爭。婉兒想她們母女在請廢太子的問題上至少是站在同一條戰線的,她不能消解掉她們一致對外的力量。婉兒隻是悄悄地找到了舊情人武三思,和他進行了一番私下的會晤。她對三思曉以利害。她要求他不要總是慫恿韋後登基了。她說韋皇後和武則天不能相提並論。你可以幫助武則天登基,因為她是天下最偉大的女人;然而你卻不能幫助這個庸俗短識的韋皇後。你覺得她真能坐在那把龍椅上嗎?你這樣做會貽笑大方的。即或是想推舉一個與你親近的能聽你調度指揮的人做太子,也該推舉那個不諳世事的安樂公主。畢竟你的親兒子是公主的駙馬,惟有安樂公主繼承了皇位,你的兒子才有出頭之日。而他們又是如此無知不懂政治,你不是正可以躲在他們背後做那個操縱天下的帝王嗎?不管大人和韋皇後如今的關係怎樣,但經我的觀察,被皇後起用和信任的都是她韋姓的親戚。一旦韋氏當政,用不著李家後代,就是韋後的親戚就足以把你打到十八層地獄了,大人難道看不到這一步嗎?無論怎樣,我希望大人最好還是相信我,相信我的預言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