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要“嫁一個大英雄”(3)(1 / 3)

1948年,蔣家重修族譜,再次發生麻煩:毛、宋兩人,如何排列?經國、緯國二子又如何上譜?幾經權衡,最後采取了李代桃僵之策,把二子掛在宋美齡名下,作為宋氏所出,而毛福梅則是王采玉的“義女”,即蔣介石的“義妹”。對於這件事,蔣經國既肯默認,蔣緯國因為不是毛氏所生,自然更無話可說。

2.側室姚冶誠離婚別居

1911年,蔣介石在上海活動期間,結識了姚冶誠。關於蔣介石與姚冶誠的結合,1927年10月18日,天津《益世報》曾有過如下報道:

女士出身寒微,當南北和議告成時,蔣氏隨陳其美居滬,陳每過北裏,

蔣亦與偕往,怡琴在法租界某妓處作房侍,在筵席間見蔣氏,刻意奉迎,

終至以身相托,被蔣納為妾室。

蔣介石與姚冶誠做了露水夫妻之後,居住在上海法租界蒲石路新民裏13號蔣介石的秘密住所。

蔣介石與姚冶誠結合的第二年,姚氏被送回奉化溪13家中,與蔣介石的發妻毛氏一同住在豐鎬房。由於毛福梅的寬容大度,加上姚氏乖巧,對婆婆王采玉十分孝敬,對毛福梅也極尊重,從小“僭越”,因而一家人相處融洽。岡為姚氏不識字,蔣介石聘請剛從湖州育嬰師範畢業的陳誌堅為家庭教帥,教姚氏學文化。那時蔣介石尚未發跡,住的仍是兩間一弄祖遺老屋,姚氏隨蔣母王采玉住在後半問,陳誌堅與毛氏同房。毛氏與陳誌堅原有同學舊誼,自然極表歡迎。

姚冶誠與蔣介石結婚後,一直沒有生育子女,後來蔣介石在上海收養了蔣緯圍。1919年蔣緯國4歲時,被送回奉化溪口,交由姚冶誠撫養。

相比較而言,蔣介石更喜歡乖巧伶俐的蔣緯國,對此毛氏頗為不滿,加之豐鎬房添丁加口後已顯擁擠,蔣介石便將姚氏和緯國遷居奉化城內,後又相繼遷往寧波、上海等地,陳誌堅也一並隨往,同時兼作姚氏母子的家庭教師。

就在這一時期,蔣介石與姚冶誠的夫妻關係開始出現矛盾。蔣介石性格暴戾,說一不二。姚氏出身風塵,難免好玩好賭,語出失和,於是兩人吵罵時有發生。蔣介石暴跳如雷,幾次欲甩掉姚氏。由於張靜江、戴季陶等人從中勸解,尤其是考慮到緯國要有人撫養,蔣介石考慮再三,終未馬上與姚冶誠分道揚鑣。

在姚冶誠攜蔣緯國搬至上海,住在張靜江的別墅時,蔣介石的新歡陳潔如也在上海。蔣緯國有時去陳潔如處,稱她為“庶母”、“陳家姆媽”。

自從蔣介石新娶三夫人陳潔如後,尤其是1924年蔣介石出任黃埔軍校校長離滬赴穗,與陳氏長住廣州,姚氏帶緯國留居上海,蔣介石便對姚氏徹底疏遠、淡忘了。姚冶誠有時為了見蔣介石一麵,不得不略施小計。她知道蔣介石鍾愛緯國,於是就給蔣緯國拍了一張照,並用緯國的名義寫了一封信,一同給蔣寄去。信中說:“我已好久沒有見到親愛的爸爸,心裏非常想念,如果我能插上翅膀,我一定飛到廣州探望您老人家了。”

蔣介石接到信後,讀了又讀,頗受感動,拍電報要蔣緯國立刻到廣州來。這樣,姚冶誠就帶著緯國不召自至,堂而皇之地住進蔣公館。姚氏的到來,令女主人陳沽如十分難堪。最後蔣從中周旋,說服陳潔如先回上海,留姚氏暫留廣州照顧蔣緯國,才把這個難題解決。但是,姚氏雖可暫代主婦之位,在社交場合則無法隨蔣拋頭露麵。沒過多久,蔣介石就把陳潔如從上海接回。姚氏無可奈何,又憚於兵荒馬亂,被迫回了奉化。

1927年,蔣介石為了和宋美齡結婚,先行宣告與毛福梅、姚冶誠、陳潔如仳離。從家庭關係上說,蔣緯國是蔣介石的兒子,不能讓姚氏帶走,故托養給吳忠信,拜吳忠信及其夫人王唯仁為“幹爹”、“幹娘”。這樣,姚冶誠就離開上海,移居蘇州,事實上仍與蔣緯國生活在一起,由蔣介石負擔生活費用。姚氏初到蘇州時,先暫居鳳凰街吳忠信宅第裏,後來她在南園的蔡貞坊選中了一塊地皮,建造新居。1929年,新居落成,遷入,當地人稱之為蔣公館。

蔡貞坊是十全街南端的一條小巷,因弄口有塊牌坊而得名。蔣公館在蔡貞坊門牌是第7名,占地10餘畝,有前後兩個大門。前大門正對木杏橋,一泓碧水潺潺縈繞,河對麵是寬廣的農田。後大門在公館的西側,除斜對麵有一爿小型的益華布廠外,居民寥寥無幾,姚氏一家一般都從這個門進出。大門旁還有扇小門,有蘇州警察局派來的兩名門警值崗。蔣公館的主建築為三層樓三開問的青磚洋房,二樓東西兩間是臥室,中間是會客室,姚氏和蔣緯國及其親屬均住在二樓;底樓的東房間為書房兼重要賓客的休息室,西房間為西餐廳和食品間;三樓較低矮,放置物品。主樓的北麵有座天橋通另一棟樓房,樓上為女傭的住房,樓下為炊事房和就餐室。樓房東側建有自來水塔一座,水塔東麵建有3間平房,是姚氏念經的佛堂。主樓周圍環有3個大小不等的的荷花池塘,數個假山亭子,還有一個花園,遍植果樹及花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