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行進在敵人的炮火中(1)(1 / 3)

抗戰初期,日軍對南京實施狂轟濫炸,宋美齡勇敢地留了下來。她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出現在抗戰的最前線,她號召士兵們:“弟兄們,跟我來!”振奮和安定了軍心、民心。

她撰文並播講宣傳中國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及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情況,積極爭取國際社會援助,成為中國“對外宣傳的總播音員”。

宋美齡在南京主持創立了“中國婦女慰勞自衛將士總會”,動員婦女參與慰勞抗戰將士;建立了婦女兒童保育會,使抗戰時期難童的學習生活條件得到一定的改善;改組成立了“婦指會”,使國統區的婦女有組織地投入到了抗日救亡活動中去。

一、活躍在抗戰第一線

抗日戰爭爆發後,宋美齡常常身先士卒,以極大的勇氣和魄力,出入於抗戰的最前線,負傷後仍堅持戰地演講、慰問將士,她讓軍官說的“弟兄們,跟我來”,成了殺敵的動員令。同時,她還多次撰文宣傳及通過廣播播講對外介紹中國的抗戰情況,成為中國“對外宣傳的總播音員”。

1.親上前線慰問將士

日本覬覦中國領土由來已久。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占領了中國東三省,繼而把侵略勢力擴展到華北和蒙綏地區,更有甚者,1937年7月7日夜,日本華北駐屯軍在北平西郊發動了七七盧溝橋事變,這標誌著日本全麵侵華戰爭的爆發,這次戰爭是中國遭到的規模最大一次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日軍在7月底占領北平和天津。接著以30餘萬兵力,沿平綏、平漢、津浦三條鐵路向華北地區擴大進攻。8月13口,日軍為了求得“速戰速決”,迅速解決中國問題,又把戰火燒到上海。在上海發動了較大規模的淞滬戰爭,並瘋狂地叫囂:三個月內要火亡中國!

日本的全而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麵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險,事實清楚地擺在中國人民麵前,在這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隻有全民族團結抗戰才是中國生存和發展的惟一出路,中國社會各階級、各政治派別都以民族利益為重,使自身利益服從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個最高的民族利益,積極投身偉大的抗日戰爭。在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和中國共產黨倡議國共合作抗戰的情況下,蔣介石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說:

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這無疑對動員全國人民參加抗戰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抗戰之初,蔣介石和宋美齡都十分關注局勢的變化,尤其重視上海抗戰,這是由上海的戰略地位決定的。七七事變後,日寇有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南京,更有沿平漢線南下直取武漢、堵截國民政府向大後方撤退必經之路的打算。

蔣介石為了打亂日本的戰略布局,避免這一不堪設想的危險局麵,決定把日軍的主要作戰兵力從華北方向引開,以減輕平漢、津浦路北端壓力,將日軍引到上海方向,把日本侵略者由北向南的有利進攻態勢改為由東向西、溯江而上仰攻的不利進攻態勢,由鐵路的快速進攻改為水路、公路的慢速進攻,以粉碎日本帝國主義將中國一分為二,分而殲之進而滅亡中國的陰謀。

上海是外國在華勢力和利益的集中地,中國在上海堅持抗戰,有可能促使西方國家走上支持中國抗戰的道路。而事實上淞滬會戰打響後,盡管麵臨著日本的浩劫,英美法等國並未立即采取援華行動。南京政府準備長期抗戰,部署大撤退,計劃把位於東南沿海的黨政機構、大專院校、工商企業、戰略及生產、生活物資盡量西遷,以保存中華民族的精華,上海抗戰則能爭取盡可能多的時間來執行撤退計劃。

上海戰局的發展態勢直接影響到國民政府的抗戰政策,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下,大上海保衛戰拉開了帷幕。英勇的國軍將士奮不顧身,奔向槍聲最劇烈的地方,為捍衛國家的主權,打擊侵略者而英勇戰鬥。

越來越多的市民擁上街頭,彙成了一股股澎湃的人流,湧上前方。憤怒的叫喊聲、咒罵聲、命令聲此起彼伏:“到閘北去!到閘北去!”“殺盡鬼子!殺盡鬼子!”“鬼子不投降,就叫它滅亡!”“叫當官的給咱們發槍!給大刀片也行,老百姓也能打仗!”“保衛大上海!上海不能失!”中國軍民的抗戰勢情彙成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汪洋大海。同時,一封封上海告急的加急電報也飛向南京。

淞滬抗戰期間,宋美齡一直陪著蔣介石住在南京中山陵園樹木深處的一幢別墅裏,別墅共有小屋數問,日寇飛機曾多次前來轟炸,有一次夜裏空襲,將相隔僅有數十步的一座同樣的小屋夷為平地。宋藹齡擔心妹妹的安全,親自趕到別墅來勸宋美齡隨孔家先去武漢。對此,宋美齡婉言謝絕,表示堅決不走,她說:“為了國家大事,我一定要陪他在一起,很多場合裏幫助做些事,對私是給他精神上的安慰和信心,對公則是我們倆都在首都,能安定人心和軍心。”

從淞滬抗戰開始,宋美齡就以“第一夫人”的身份,經常奔波於南京、上海之間,直到南京陷落。8月23日,宋美齡在南京城裏,第一次看到了遭到日軍空襲後的慘景,她在戰地回憶中這樣寫道:“親眼看見許多慘酷的炸彈,從月色朦朧的天空投擲下來。”空襲後,她不顧生命危險,親自視察了3枚4枚炸彈先後轟炸過的地方。宋美齡是這樣描述前線戰場的:“那裏的天空,充溢著惡魔般的暴怒,地麵上噴射著火焰,飛濺著人類的鮮血。”